北京十大寺庙之报国寺_北京十大寺庙之大觉寺

2023-08-13 12:50:47 作者:颓废



北京十大寺庙之报国寺

古时候,环境恶劣、权势压人、天灾人祸、医学落后等等原因会让许多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们会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这种文化流传至今,也就有了许多寺庙的存在。今天就让北京文化带我们观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庙吧。

峨眉山八大寺庙 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广内大街北侧,宣武医院西侧,北京地铁7号线广内大街站。处于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地域,东起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3.3公顷,绿地面积12.2公顷。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均建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

原有殿7进,后有毗卢阁,高36级。阁下有瓷观音像高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字轮,系神宗时景德镇瓷窑所贡献,为旧京八宝之一,谓之窑变观音,梁间曾悬《胜果妙因图》1轴。寺内还有嘉庆六年(1801)《五彩天尊仙女》1轴。现寺中仍保存成化二年(1466)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重要殿宇

山门:面阔3间,五檩硬山顶,前出廊,系1997年复建。

第一进殿:为昭忠祠山门,面阔5间,七檩悬山顶。殿前置有石狮两座,东、西两侧置龟趺石碑各1通。

第二进殿:为天王殿,面阔3间,七檩悬山顶。殿前置龟趺石碑2通。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面阔各5间,七檩硬山顶。

第三进殿:为大殿,面阔9间,七檩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殿前建有砖石月台。大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面阔各5间,五檩悬山顶。

第四进殿:为后殿,面阔5间,七檩悬山顶。后殿左右建有朵殿,面阔各3间,七檩硬山顶。后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形制与朵殿相同。

第五进殿:原为毗卢殿,高36级,阁外环饰游廊,清代已毁。现尚存明宪宗御制建寺碑和清代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

历史沿革

报国寺始建于辽代,但规模很小,“有寺无额”,世称小报国寺。明初塌毁。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重修,改名慈仁寺,俗称报国寺。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因“国舅爷”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看破红尘要矢志出家当和尚,由皇家拨内帑钱粮在小报国寺的旧基上,扩建为“慈仁寺”,周吉祥去当了住持。扩建后的慈仁寺规模宏大,有七层殿房,错落有致,后院建有“毗卢阁”,阁高三十六级,周围长廊,可登临远眺,“望卢沟桥行骑,历历可数”,京师之景尽收眼底。毗卢阁中还收藏有窑变观音一尊,为镇寺之宝。毗卢阁窑变观音和寺内金代所栽的两株双龙奇松,被称为寺内“三绝”。在明末出版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收入了名士、诗人吟唱报国寺“三绝”的诗词40多首。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师大地震,报国寺大部建筑坍塌。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得以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但随着琉璃厂书市的兴起,报国寺书市渐而衰落。而今,报国寺又秉承数百年之文脉,成为书市文化广场,实为盛世之举。

城墙遗址

历史上明城墙全长40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城墙破损严重,为保护文化遗产,修复城墙,在原址建设了明城墙遗址公园。报国寺位于遗址公园内。公园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残缺之美。漫步公园内,古树掩映,绿草茵茵,绵延古朴的明城墙及深沉凝重的角楼仿佛在向人们诉说民族的沧桑。公园内“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展现崇文深厚之文化积淀,令人平添无限的遐思。

乘车线路:乘5/109/6路在牛街路口西下车即可到达。

自驾线路:北京城区出发,沿广安门内大街(辅路)行驶约50米,右转进入报国寺前街,行驶约100米,右转进入报国寺东夹道,行驶约150米即可到达。



北京十大寺庙之大觉寺

古时候,环境恶劣、权势压人、天灾人祸、医学落后等等原因会让许多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们会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这种文化流传至今,也就有了许多寺庙的存在。今天就让北京文化带我们观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庙吧。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

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环境优雅而闻名。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00年的银杏、300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大觉寺八绝: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

寺院八绝

古寺兰香:古寺兰香是指四宜堂内的高10多米的白玉兰树,相传为清雍正年间的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种,树龄超过300岁。玉兰树冠庞大,花大如拳,为白色重瓣,花瓣洁白,香气袭人。玉兰花于每年的清明前后绽放,持续到谷雨,因此大觉寺玉兰是北京春天踏青的胜景。大觉寺的玉兰花曾经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老北京的三大寺庙花卉。

千年银杏:在无量寿殿前的左右各有一株银杏树。北面的一株雄性银杏,相传是辽代所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故称千年银杏、辽代“银杏王”。银杏树高25米左右,胸径7.5米。乾隆曾写诗赞誉:“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缘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老藤寄柏:大觉寺山门内的功德池桥边,有一古柏,上有老藤从下部树干分支出长出。

鼠李寄柏:四宜堂院内,古玉兰的西面,有一颗大柏树,在1米多高分成两个主干,在分叉处长出一颗鼠李树,故称鼠李寄柏

灵泉泉水:寺院最高处的龙湾堂前有一方兴水池山后的灵泉汇集到水池的龙首散水上,喷入池中。

辽代古碑:在大悲堂的西北侧有一辽代古碑,刻有天王寺志延撰写的《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据碑上文字记载是奉辽朝道宗皇帝及萧太后之旨意于戊申年(1068年)三月所立。

松柏抱塔:迦陵舍利塔为松柏环绕,南面一棵松树,北面一棵柏树,松树和柏树的枝条向白塔生长,似乎是要伸手将白塔抱住,因此得名松柏抱塔。

碧韵清池:在北玉兰院中有一用整块黑色大理石雕刻出的水池,上面流下的泉水蓄在池中,又从池中顺水道向下流淌。石头上刻有“碧韵清”三个大字。

除了八绝以外,寺内还有其他独特的风景,如独木成林的银杏树,树龄达500年的娑罗树,从龙王堂前分两路流下的泉水等。九子抱母也非常著名。

交通指南

公交车:乘633路(安宁庄东路南口——杨坨)到大觉寺站下车,步行至大觉寺。

自驾车:颐和园到太舟坞后向左走老路过温泉有路标,上军庄路。



北京十大寺庙之戒台寺

古时候,环境恶劣、权势压人、天灾人祸、医学落后等等原因会让许多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们会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这种文化流传至今,也就有了许多寺庙的存在。今天就让北京文化带我们观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庙吧。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

戒坛

戒坛设于西北院,为高3.5米的汉白玉方台,雕刻精美。环坛雕刻113尊一尺多高的戒神,坛上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像前有十把雕花木椅,即和尚受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该戒坛为明代遗物,与杭州昭寺、泉州开元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戒台寺居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

戒台大殿是戒台寺的标志,也是寺内最为主要的建筑。大殿正门上方高悬漆金大匾,上书“选佛场”三个大字,为袁世凯手书。殿内的天花板为金漆彩绘,殿顶正中部分是一个“斗八藻井”。藻井内纵深分为上圆下方两个部分。井口内壁雕有许多小天阁,每阁内都雕有佛龛,龛内则供有金装小佛,宝相庄严。门内横舫上则挂有清代乾隆皇帝手书的“树精进幢”金字横匾,内侧挂有康熙亲笔的“清戒”二字匾额。可见数朝对戒台寺感情之深,着力之重。

不仅如此,戒台殿内的113尊戒神也是不可多得的奇景,那133尊泥塑金身,神形各异,有的威武雄壮,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顶盔贯甲,有的仙风道骨,却一个个栩栩如生,生动传神。这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绝无仅有的一组戒神塑像,难得的艺术珍品。

牡丹院

晚清时期,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恭亲王奕欣,因朝廷内部的权势倾轧,而从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到戒台寺“养疾避难”,留住长达十年之久。此间,奕欣出资改建了自己在寺内所住的北宫院,使之成为一座环境优雅、景色秀美的“寺中花园”,因院内广种牡丹花,所以人们俗称“牡丹院”。牡丹院位于千佛阁北侧,坐北朝南,分内外两重院落,中间以垂花门相连。其建筑风格是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与江南园林艺术的巧妙结合,既有北方四合院的古朴又有南方园林的秀美。迎门是一座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花坛影壁。院内东、南两侧有房,前有回廊相连。西侧为靠山花坛。两院之间以木质垂花门相连。门额上挂有晚清恭亲王奕欣所题“慧聚堂”的匾额。院内花木遍地,绿树成荫,几块太湖石点缀其间。后院东、西、北三面的房屋皆有回廊相连,雕梁画栋,文采风流。院子四角,用太湖石和花木建成的花坛各自成景。整个院落的布局采用了房屋建筑与园林造景、借景相结合的巧妙构思,可以说是举目皆景。正因景色怡人,美不胜收,由古至今,时有文人豪客,居住于此,修身养性,调养生息,古时的恭亲王奕忻、现代艺术家梅兰芳老先生,俱是此间常客。牡丹院也由此闻名,每逢牡丹花期之时,牡丹院也成为了戒台寺最美的风景。

弥勒佛

千佛阁上坐神佛,纳得天下福满门。千年香樟木雕弥勒佛,作为戒台寺唯一一尊露天佛,常得日月之光,纳天地灵气,立于千佛阁上修得万佛之心,用万世不变的欢喜笑颜,用大肚笑纳天下事,也容载着天下人的希望。弥勒佛即未来佛,俗称大肚弥勒,他强调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大肚弥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揄,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香樟木质地坚硬,且具香气,是明清时期宫廷木器三大主要用材之一。香樟木年份越久越珍贵,千年香樟木自然就成了可遇不可求的无价之宝。戒台寺此件木雕大佛系为一整块千年香樟木根雕,雕工精美,形态可鞠,盘腿而坐,袒胸露腹,自然形态惟妙惟肖。

大钟亭

戒台寺内有一座大钟亭,原是地藏院的附属建筑。钟亭为卷棚顶,四根支柱呈八字形叉开斜立,式样别致。在亭内原挂有一口高3.2米,下口直径2.2米的大铁钟,名叫幽瞑钟,主要供每年的7月30日戒台寺做地藏法会之用。大钟亭位于寺院东北角6米多高的台基之上,背后三面环山,前方东望平原,居高临下,毫无遮拦。由于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天然巨大的共鸣箱,钟声经过震荡共鸣,被环山反射而回,从东北侧开口处冲出,因而可以传得很远,据说在四十里之遥的阜成门外八里庄都能听得见。现今幽瞑钟已不存在,大钟亭内挂有一口明景泰铜钟,钟高1.6米,下口直径0.9米,壁厚8厘米,钟纽高0.3米。此钟为八峰波形口,钟纽为虹形双龙头蒲牢,钟体上铸有云纹,铭为“大明景泰年月日制”。此钟原挂在戒坛大殿内,供举行受戒仪式之用。公园管理处为了增添游艺项目,而将此钟移到了大钟亭,供游客撞击娱乐。这口铜钟虽然比原来的大铁钟要小得多,但铸造精美,工艺考究,线条流畅。戒台寺的钟声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清代的江宁织造曹寅,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曾写下了一首很有名的诗,名曰《马上望戒坛》:“白云满山谁打钟?马首西来路不逢。据此相看如一梦,因缘还欠戒台松”。

山门殿

山门殿为南轴线上的第一座殿堂。两侧与院墙相连,左右各有一个旁门。殿前有石狮子一对,并立有清康熙皇帝撰文的“万寿寺戒坛碑记。”山门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灰筒瓦覆顶。四角挂有风铃,门额上挂“山门殿”斗子金匾。殿内前后贯通,中间为通洞。两侧各立有一尊泥质彩绘的护法神塑像,一为密执金刚,一为那罗延金刚。

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门额悬挂“天王殿”金匾。殿内正中供奉木质漆金弥勒佛坐像。与其相背为泥质漆金护法韦驮立像。两侧为泥质彩绘的四大天王立像。天王殿前有钟鼓二楼。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在天王殿后面,坐落在近两米高的月台上。门额上高悬清乾隆帝手书“莲界香林”雕龙横匾。原来还挂有清康熙帝所题“般若无照”匾额和“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莫振舞风”的楹联,今已不存。殿内屋顶上有三个木雕藻井,上圆下方,井内各雕有一条团龙。下方汉白玉石雕的须弥座上供有明代铸造的铜质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南侧为阿弥陀佛。北侧为药师佛。每尊佛像高3.2米,重5000公斤。大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三间配殿,左侧为伽蓝殿,右侧为祖师殿。

千佛阁

千佛阁始建于辽代咸雍年间,明清两代曾进行整修。1965年因年久失修,经北京市政府批准落架保护。因“文革”动乱未修成,现存遗址。千佛阁原为三层檐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庑殿顶。宽27米,进深24米,高30余米。门额上挂有清乾隆皇帝手书“智光普照”的匾额。门内楹柱上有乾隆手书-“金粟显,人天资福”,“琉璃开净域,色相凭参”的楹联。阁内正中供有高大的毗卢遮那佛铜像。两侧砖墙镶以琉璃壁饰,遍布阁龛。每龛内都供有一尊高10厘米的木雕小佛像,共计1680尊。

戒坛大殿

戒坛大殿位于戒坛院内。始建于辽咸雍五年(1069),金元明清各代均有维修,现仍保持着辽代的建筑风格。大殿顶部四面呈坡形,正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小平台。台上安放有明成化十三年(1477)由僧人德秀捐赠的铜质鎏金宝顶,呈金刚宝座塔形分布。中间一个高约5米,四周四个较小。殿顶的上下檐之间有风廊环绕,两层檐角均挂有风铃,上圆下方。大殿外侧四周有20根檐柱支撑,四面正中部分均配置有称作“戒坛枋”的外枋门。正面门额上挂有“选佛场”匾额。殿内的横枋上挂有清乾隆帝手书“树精进幢”的匾额。横枋内侧挂有清康熙帝手书“清戒”二字的匾额。殿内天花板金漆彩画。正中部分为“斗八藻井”,井内级深分为上下两层。方形的井口内壁上四周雕有许多小天阁,阁内雕有小佛龛,龛内圆形小门洞内均有木雕漆金小佛像。藻井上层的圆形部分正中的穹顶上倒挂着一条木雕团龙,龙头居于藻井中心,俯视下方。团龙四周的穹壁上还雕有八条“升龙”,合为“九龙护顶”。

旅游信息

营业时间:8:30——17:30(夏季)8:30——16:30(冬季)

行车路线:

1、沿阜石路向西——双峪环岛向南——石门营环——108国道辅路7公里即到

2、自西客站沿莲石路向西——卧龙岗——石门营环——108国道辅路7公里即到(2、3、4环有进出口)

3、长安街西行——首钢厂东门右行——石景山立交桥左行——双峪环岛向南

4、乘地铁到苹果园站下,换乘948路到戒台寺站下车。



北京十大寺庙之红螺寺

古时候,环境恶劣、权势压人、天灾人祸、医学落后等等原因会让许多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们会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这种文化流传至今,也就有了许多寺庙的存在。今天就让北京文化带我们观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庙吧。

红螺山上红螺寺景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距北京市区55公里,景区总面积800公顷,国家aaaa级旅游区。红螺寺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红螺寺始建于东晋,为十方常住寺,是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千年以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历届住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频出,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美妙的传说,俗称“红螺寺”)。红螺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它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山环水绕,林木丰茂,古树参天。红螺寺处于红螺山山前的千亩苍翠的古松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刹”的优美的画卷。

景点景观

御竹林

山门前的这片竹林为元代云山禅师所栽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怀柔县志》记载:清康熙32年(公元1694年)圣驾红螺寺降香,看到这片翠绿的竹林倍感新奇,即令身边的官员清点竹子的数量为613株,临走前叮嘱寺内的僧人和当地的官员要对竹林善加保护,以便他常来观赏,后来人们就称这片竹林为“御竹林”。在竹林西北角还有一个照原样恢复的“观竹亭”,当年清康熙帝就曾在原亭内设御座赏竹。红螺寺竹林四季常青长势茂盛,有竹约百万株,被称为“红螺三绝景”之一。

雌雄银杏

大雄宝殿前有两棵古银杏树,东边的雌树清秀矮小些,西边的雄树高大粗壮,这棵雄的银杏树,树龄在1100年以上,树高30多米,整个树的围度达到7米之多,虽逾千年但生机不减。每年春天雄树开满淡黄色的小花,秋天不见果实,而雌树每年春天不见花开秋天却果实累累,人们觉得它们象天作一双、珠联璧合的夫妻,所以也称他们为夫妻树。

紫藤寄松

在大雄宝殿后三圣殿前的院落西侧,是“红螺三绝景”之一的紫藤寄松。这景是一棵平顶松和两口藤萝构成,这棵平顶松高约6米,枝分九杈,把它有力的臂膀平行的伸向了四面八方,而两棵碗口粗的藤萝又如龙盘玉柱一样爬满了整个枝头,为这棵松树增添了媚妩之感,而且松藤并茂形成了一把天然的巨伞,遮荫面积近300平米。每年5月初,满架的藤萝花就象一串串的紫玛瑙坠满整个枝头,如一片紫色的祥云浮在殿宇之间,浓郁的花香飘满整个寺院。古时候每年花季,本寺的住持,就会邀请京城附近寺院的住持长老、名人雅士来红螺寺,坐在树下赏花论道。元代《红螺山大明寺碑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微风夜听金锒铛,诸天卫法藤萝旁”,此景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俗话说:“藤缠松,松难生”,而红螺寺中的松藤却和睦相处了800多年,藤不离松,松不辞藤,相亲如初,所以它被称为“红螺寺三绝景”之一。

五百罗汉园

五百罗汉园坐落在寺东千亩松林中,占地20公顷。500尊罗汉像是由青石材质真人比例雕刻而成,并以高5米的汉白玉大石佛为中心分10组分布排列,他们或坐或立,相貌神态各异,形成了一组大型佛教艺术雕塑群。

千手观音殿

据《千手千眼大悲心经》讯载,观世音在过去修行时,因听千光王静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生大慈悲心,想到尘世间众生灾难深重,难以解脱,便发愿要具足千手千眼,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因其誓愿功德无量,所以立即就得到了这种身相。千手表示遍护人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千手千眼”,寓意大慈大悲、法力无边。大慈即给一切众生以快乐;大悲,即拨除一切众生苦厄。总之,千手千眼观世音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表现。如果有情众生供养他,则被认为可得到消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种成就法,从而显示了她无比广大的慈悲之心。

自驾车路线

1、京承高速怀柔14号出口离开高速。

2、出收费站靠右行,离开京密高速进入辅路。

3、直行5km,到开放环岛绕环岛左转,怀柔城区方向(4号)。进入开放东路。

4、第一个红路灯(行政中心路口)右转。

5、右转后第四个红路灯(北大街西口)左转。

6、第二个环岛右转,行驶5km到达。

公交车乘车路线

路线一:东直门站换乘厅乘867路红螺寺专线车直达景区。

路线二:东直门站换乘厅乘坐916快车到达怀柔汽车站,出汽车站红路灯右转右手边乘坐862路(窗前写有回站不能做)。到于家园(路口北)(于家园有两站,路口北和路口南,第二个下)。原地换乘h17或867路或打车前往。



北京十大寺庙之潭柘寺

古时候,环境恶劣、权势压人、天灾人祸、医学落后等等原因会让许多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们会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这种文化流传至今,也就有了许多寺庙的存在。今天就让北京文化带我们观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庙吧。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建筑布局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已不存)、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一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

山门外是一座3楼4柱的木牌坊,牌楼前有古松二株,枝叶相互搭拢,犹如绿色天棚,牌楼前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过牌坊是单孔石拱桥,名“怀远桥”,过桥就是山门。天王殿殿中供弥勒像,背面供韦驮像,两侧塑高约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后面是大雄宝殿。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清静庄严”,下檐额题“福海珠轮”。

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佛祖塑像,神态庄严,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难”、“伽叶”像,均为清代遗物。大雄宝殿后为斋堂院,是和尚们吃饭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树体高大。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构。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

寺院东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有方丈院、延清阁和清代皇帝的行宫院,主要建筑有万寿宫、太后宫等。院中幽静雅致、碧瓦朱栏、流泉淙淙、修竹丛生,颇有些江南园林的意境。院内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轩亭。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筑有戒坛、观音殿和龙王殿等等,一层层排列,瑰丽堂皇。戒坛是和尚们受戒之处,台上有释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两侧各有一长凳,是三师七证的坐处;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内供观世音菩萨,敛目合什,隽秀端庄。

进香古道

从金代以后,每个朝代都有皇帝到这里来进香礼佛,特别是从明代之后,潭柘就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场所,“四月潭柘观佛蛇”已经成为了京城百姓的一项传统民俗。在每年潭柘寺举办“浴佛法会”、“莲池大会”、“龙华圣会”等佛门盛会的时候,各地的游僧和善男信女涌身潭柘寺,成千上万,如风如云。潭柘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在历史上曾形成了多条古香道,从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资修建,有的是由与潭柘寺结有善缘的民间香会出自于对佛的虔诚之心,而集资修筑的,还有的是当地的商号与百姓共同修筑的。这些古香道经过了历代不断的整修,使用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为潭柘寺的对外交往,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芦潭古道

这条古道是旧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条主要道路,原是一条山间土路,路面质量较差。从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县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于斯。为了拜谒皇陵之需,乾隆年间由朝廷出资,将原有的道路拓宽展平,并将部分路段用条石铺砌,当时称为“京易御道”。芦潭古道是京易御道的支线,当时也得到了整修,拓宽展平,部分路段铺砌了条石或石块。芦潭古道起自于京易御道上的卢沟桥,过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穿过石佛村,到达戒台寺,翻过了罗睺岭,走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到达潭柘寺。

庞潭古道

这条古道从石景山区的庞村,过永定河后,经卧龙岗、栗园庄、石门营、苛罗坨、越罗睺岭,与芦潭古道会合,到潭柘寺,全长20公里的路线与现今108国道门头沟段基本相吻合。这条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而且平坦易行,并比芦潭古道近5公里。位于栗园庄的奉福寺是潭柘寺的下院,是远途香客去潭柘寺的中转站,从京城而来的香客,一般都要先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赴往潭柘寺。返回时也要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返回京城。

新潭古道

现今门头沟永定镇的东、西辛称村,原来合称为“新城”在历史上是永定河上的一处古渡口,也是一座繁华的大集镇。新潭古道从新城开始,经何各庄、太清观、万佛堂,翻过红庙岭,经桑峪到达潭柘寺。这条道路几乎是直线,全长不到20公里,是京城到潭柘寺最近的一条古道。除了部分香客走这条古道去潭柘寺外,新潭古道还用于商业运输。潭柘寺一带盛产煤炭,有许多小煤窑,运输煤炭的骡子、骆驼、毛驴进行在古道上日夜不断。在明代新潭古道得到了整修,部分路段修建了土桥,铺砌了条石或石块。

门潭古道

修建于唐代的古“玉河大道”是从北京到门头沟的主要道路,从石景山区的麻峪开始,过永定河后,经大峪、东西辛房到圈门,上九龙山,经峰口庵到王平口。其中从麻峪到圈门一段为平原,道路即宽又平坦。于清康熙年间,对道路进行了重修,于清代末期改建为京门公路,解放以后重修了京门公路,并开通了门头沟区的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从阜城门到门头沟的圈门。门潭古道从圈门向南,翻越南大梁,到达潭柘寺,这条道路只有上山时为几百米长的上坡路,到了山上之后,基本上都是盘山而行的山路平道,绕过两个山头之后就到了潭柘寺,全长只有三四公里。

潭王古道

这是指从潭柘寺通往王平口的一条古道。从潭柘寺开始,经阳坡园、赵家台、十字道到达王平口。王平口是京西重要的交通枢纽,从王平口向西经宅舍台、玉皇庙、东板桥、千军台,翻越大寒岭,过煤窝到军响,进入清水河谷地,向西经斋堂、清水到洪水口,翻越山岭就到了河北省的涿鹿县,远可达山西、内蒙等地,是西北而来的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门头沟西部地区的香客去潭柘寺也都走这条古道。在中国和日本战争的时期,斋堂地区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根据地的许多物资都是从这条古道运进山里去的,八路军、武工队、县大队也通过这条古道进入潭柘寺地区,打击敌人,将潭柘寺一带由敌占区变为游击区,并以此为依托,向永定镇一带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宛平县委和县大队也是从这条古道进军潭柘寺地区,并于1947年解放了潭柘寺地区。

旅游信息

交通线路:从前门、阜城门、乘游7,或在苹果园转931路可直达从市区出发,可在五孔桥沿阜石路西行走108国道可直达潭柘寺。从野三坡景区出来上108国道,经马各庄、霞云岭、佛子庄直达潭柘寺。



北京十大寺庙之广化寺

古时候,环境恶劣、权势压人、天灾人祸、医学落后等等原因会让许多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们会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这种文化流传至今,也就有了许多寺庙的存在。今天就让北京文化带我们观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庙吧。

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北边的鸦儿胡同31号,是一座北京著名的大型佛教寺院,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广化寺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十方丛林,全国汉地重点佛教寺院之一,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他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北京什刹海的得名,据专家考证有一说是因为元代该地为积水潭码头,在这一地区共有十座古刹:广化寺、火德真君庙、大隆善寺(护国寺)、保安寺、弘善寺、龙泉寺、海藏寺、天寿万宁寺、义利寺和阎王庙。而“十刹”与“什刹”词意相同,什刹海寓意佛法如海,其名甚雅,故名此地为“什刹海”。广化寺占地面积20余亩,约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建筑布局

寺坐北朝南,占地1公顷多,殿宇329间。主要建筑分为五路,除了一般寺庙的中、东、西三路外,又在两旁增建东二路和西二路。中路是全寺主体建筑所在,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东路是由戒坛、斋堂、学戒堂等建筑组成的院落;西路的主要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等。山门三间,灰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正中为白石雕花拱券门,门上悬“敕赐广化寺”金字匾。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殿内供弥勒佛坐像及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建于高大石台基之上,殿前有平台与天王殿相通,平台两侧有明清石碑四座。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原供佛像已毁于期间,现供密宗大日如来佛像系从别处移至。藏经楼二层,灰瓦硬山顶,下为般若殿,上为藏经阁,两侧有合角楼及配殿。东路建筑仅东二路尚存二层殿,余皆拆改。西路相对保留较好,西一路和西二路均有二进院落存留。

菩萨殿堂

文殊殿

文殊殿是供奉文殊菩萨的殿堂。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为一对,常侍在释迦如来的左右,主司智慧。文殊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如来的五种智慧。手持宝剑代表智慧的锋利,驾师子代表智慧的威猛。

普贤殿

普贤殿是供奉普贤菩萨的殿堂。随侍在释迦如来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则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的完备圆满。

观音殿

观音殿是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观世音菩萨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他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又因其于理、事无碍的境界,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地藏殿

地藏殿是供奉地藏菩萨的殿堂。地藏菩萨受释尊嘱托,在释迦佛圆寂之后到弥勒菩萨成佛之间的时代,度化六道众生的菩萨。关于地藏菩萨的名义,《地藏十轮经》卷一称:“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称地藏。地藏菩萨的形像,为内秘菩萨行,外现沙门形,左手持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莲花上。

佛事活动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广化寺都有。每个周六北京佛教音乐团在广化寺都有演奏活动。每年农历的腊八,广化寺都要熬粥免费发放给到寺的市民,这一传统从建寺起延续至今。

交通

自驾:鼓楼西大街行驶416米到达广化寺

公交:60、124、107路鼓楼站下车,5、815、834、819路铸钟厂下车向西。



北京十大寺庙之敕赐和平寺

古时候,环境恶劣、权势压人、天灾人祸、医学落后等等原因会让许多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们会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这种文化流传至今,也就有了许多寺庙的存在。今天就让北京文化带我们观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庙吧。

敕赐和平寺位于长城八达岭南麓昌平卫星城西北15公里的龙凤山脚下花塔村内,交通十分便利,有铁路、高速公路直通南口重镇,公路直通寺院。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寺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花塔村。和平寺是京北佛教活动中心之一,深受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并多次修葺,清代重建时的钟、石碑等尚在。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花塔山有和平寺,唐建”。由唐代尉迟恭监建,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敕赐和平寺”得名,古有“先有和平寺后有潭柘寺”之说,足见其历史悠久。和平寺建在燕山山脉龙凤山的龙尾山坳之下,巧妙的利用自然环境,依山而建,景色秀丽。

寺院所在花塔村林境优美,背靠青山,面对京北平原,四季宜人,果香粮丰,寺院内一派幽静,春来鸟语花香,夏到绿树成荫。寺院山门内有一棵一千三百多年树龄的古槐,枝繁叶茂,树围三米有余,是北京市一级保护名木。正殿前有两株高大茂盛的银杏树,一雄一雌。西为雄树,高约三十米,下围三人合抱。东为雌树,高约二十米,果实累累。正殿台阶下驿堂中间有一株三十多米高的白皮松,下围二人合抱。略为偏斜,恰似一条卧龙,树种和树形都极为珍贵。

相传1000多年前三国末、晋初就修建了敕赐和平寺,传说有一个小姑子庵在白羊城的双山因交兵作战遭到破坏,僧人自养两只白鸽放出后落在龙凤山顶,后来就在此山下修建了和平寺。以后唐、宋、元、明、清各代都进行修建,从古到今人们都热爱和平寺。和平寺的整个建筑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寺院正处在龙凤尾山坳之下,山峰险峻景色秀丽,真是:大地金沙神仙府,层层殿堂隐山下。龙凤交接环山抱,松柏荆棘古楼亭。

寺庙建筑

山门

便是和平寺的第一层,是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广场。据说解放前西八村庙会就在这个广场上举行,场面相当红火,广场中间一棵两个人才合抱过来的古槐,虽经千年却枝繁叶茂,记述着和平寺的历史与沧桑。

金刚殿

过广场迎面踏上34级石阶便到了寺院的第二层,进院要穿过面目狰狞的四大金刚殿。这个院落东西长60米,南北15米,左右两侧各五间禅房,是用来讲经说法和坐禅的。院内花草树木繁多,尤其西禅房门前一棵白皮松树,要三个人才合抱过来,据说在京西象这样粗壮的白皮松树很少见,是国家一级保护树木。

如来佛祖殿

从院落中间登上十四级台阶,就是寺院的最高一层,主要由三座大殿构成,中间的是如来佛祖殿,殿檐下四个烫金大字:大地金沙,显得格外庄严,殿内正中是面色严肃的如来佛祖塑像,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文殊、普贤侍侯左右,两边是形态各异或坐或站的十八罗汉,但和平寺有一奇,门后边还有一罗汉,相传是过路僧,进门休息被如来点化成佛,故而和平寺有十九罗汉。大殿的四壁上画满了壁画,在香烟缭绕中显得活灵活现。

弥勒佛殿

如来殿的左边是弥勒佛殿,大肚佛满脸笑容的坐在宝座上,手抚硕大的肚子,一副能容天下之事的样子。如来殿的右边是观音菩萨殿,观音娘娘面色慈祥,给人一种普渡众生、有求必应的感觉,难怪在她跟前烧香磕头的善男信女最多了。

在如来殿的正前方有两棵银杏树,直径一米多,高十多米,左雄右雌,雌树每年挂满了银杏,听老人讲,雌雄两树不能分开,否则雌树就不挂果,所以两树相依相伴风风雨雨上千年却还是郁郁葱葱,壮硕挺拔。

和平寺建造者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依山而建,古树参天,山峰险峻,景色秀丽,真是:大地金沙神仙府,层层殿堂隐山中,龙凤交接环山抱,松柏荆棘古楼亭。

寺庙现状

民间盛传“先有和平寺,后有潭拓寺,再有北京城”,更佐证了和平寺的历史和龙脉之说。寺院正处在龙凤尾山坳之下,山峰险峻景色秀丽。正殿前有一奇景,两颗挺拔茂盛的银杏树,一雄一雌,东西对望,相守千年。正殿台阶下驿堂中间有一株三十多米高的白皮松,下围二人合抱。略为偏斜,恰似一条卧龙,树种和树形都极为珍贵。该寺建筑规模宏伟,属于四合院结合,神堂、僧屋共99间多,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殿堂错落有致,遮掩于古树参天之中。

如今和平寺门楣上的字迹虽已斑驳,但如同历经千年风雨的石碑,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真情依然激动人心。整个寺远面积并不大,但无处不显其雅致,殿宇高低错落有致,气势不凡,园内有少见的白皮松杉,衬托着整个殿宇,使和平寺愈加生动自然和古朴。和平寺正殿前有一奇景,两株挺拔茂盛的银杏树,一雄一雌,东西对望,相守千年。

寺内环境

寺院小巧,依山而建仅得两层,上是正殿、香积厨与僧房,下面两侧许是经堂。四对支撑的庭柱上均有联文,其主联曰:“不可说不必说默而视之真智慧;无幻相无果相僧者净也即空明”。佛祖如此这般静默于深山,将一幕幕山月,一岫岫白云静收眼底,而后慈悲世人,普渡信众。

出正殿,下石阶,双狮踏定石栏,栏后间杂花草。最称奇的是一丛小灌木绿叶细长,果荚丰满似燃灯玉指,削开来有豌豆大小十余粒,形同佛珠扁圆。寺中人也不知是何称谓,人们戏称为“佛豆”。面对石阶又是一尊佛像,礼拜后转过去出一小门,才了悟这儿才是寺之正门。山门下一溜长石阶,右侧水泥板下土地公婆悄然匿身,只聆听来去的足音。

遁阶而下,两侧葱郁生长的苕藤几没小径。兴许是庙产的一场荒坝上,静立有两柱一米多高的石灯座。两柱均有孔,以便昔年安置高高的灯杆光照四野。此时依稀可辩正面刻有:“光照三宝户祯祥”与“燄烛九宵神妥侑”,而后面,除却上面几字外,下面的已被风雨蚀去,模糊不辨了。再往下,便是当年僧人悟谒之处。果然,千百年后,遥遥看去依然青山环绕,高低成形有如莲花台。薄雨纷飞,莲花群山润泽雾霭,只遗憾我无法如同僧人般醒悟到佛的真谛。

右侧若干修竹下,依山石藏有一孔洞,那便是颇有争议的僧人避雨处了。一说是成了历代高僧闭关修行的静修室,一说是方丈坐禅圆寂的冥室。

古寺茶缘

云南有锦屏山,岩峰峻秀,林泉幽美,灵气氤氲,明朝天启年,高僧如玉云游至此,见此峰于飞云流霞中酷似弥勒端座,遂建“和平寺”,专供佛祖。和平寺寺前有一佛泉,泉水清莹洁净,相传用该泉水洗涤即可聪灵健康。弥勒寺后种有佛茶,以貌取人佛泉之水浇灌,古刹晨钟里,佛光普照下,茶香馥郁,禅性通灵。百姓坊茶枕专以弥勒佛像前上等好茶精制而成。一枕之茶,供佛之茶。茶中之佛,茶禅相通遂成茶中极品。久枕可祛肺痢,增善根,使气清,使神朗祈明心灵,犹有神僧庇佑,具安神养生养性之效,乃提神益思之圣物。

和平寺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有名的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较早记载了僧人饮茶。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和平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单道开饮的应当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介绍居士“清课”包括“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做)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千真万确。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呱呱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住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公元780年)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

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和平寺香火中熏染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交通路线

1、从北京市区德胜门坐919路(南口区间)南口站下车,转乘昌平11路花塔村站下车即到。

2、从北京市区德胜门坐345路快车在昌平南大街下车,转乘昌平11路花塔村站下车即到。

3、西直门地铁站(北京北站)s2豪华旅游火车6元、半小时昌平南口站下,转乘昌平11路花塔村站下车即到。(推荐)

4、地铁昌平线(南c2出口,6站),转乘昌平11路花塔村站下车即到。



北京十大寺庙之雍和宫

古时候,环境恶劣、权势压人、天灾人祸、医学落后等等原因会让许多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们会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这种文化流传至今,也就有了许多寺庙的存在。今天就让北京文化带我们观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庙吧。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1983年被国家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

五朝故都北京,到处都散落着旧都遗迹,在北二环东北角内侧,就并列着三组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西面那组,覆盖着标志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黄色琉璃瓦,基高殿大、规制整齐,那是元、明、清三朝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和祭祀孔夫子的场所孔庙。东面那组灰瓦红墙、格局严谨,则为元、明、清三朝京师“八大寺院”之一的柏林寺。在两者之间,坐落着另一组与之风格迥异、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在一片土灰基色之中,格外凸显其辉煌庄严的皇家气势,这里就是清代朝廷首寺——雍和宫。

历史上,雍和宫经历过三个阶段:最早为清世宗胤禛作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清高宗弘历降生和成长之地,是雍、乾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中段升格清帝行宫。最终改为皇家寺院。王府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府晋为宫”时在雍正三年(1725年),“改宫为寺”正值大清定都北京百年的乾隆九年(1744年)。

雍和宫建筑布局完整,规制合乎梵宇伽蓝。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显尽皇家敕建气势。前部的七座建筑: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呈现中国佛教寺院“七堂伽蓝”式标准布局。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而大经堂法轮殿顶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深含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的寓意。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和药师殿“四大扎仓”的设立,标志着雍和宫是座藏传佛教的完整学府。最高建筑万佛阁及楼内耸立着的巨大“迈达拉佛”,寓意着“当来下生佛”与“兜率天宫”的圣境景象。寺院中路最重要的御制碑文《喇嘛说》,则将政府参与宗教事务管理的基本国策昭示天下,也奠定了雍和宫京都“首位皇家御用寺院”以及清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事务中心”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雍和宫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50—1952年间,国家两次拨巨款对雍和宫进行全面修缮。1961年3月,雍和宫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2月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社会开放;1983年被国家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5年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挂牌成立。如今的雍和宫,融宗教活动场所、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于一体,每天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信众。

对社会开放30多年来,雍和宫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民族与宗教政策,努力加强场所建设,在僧团管理、制度建设、寺风寺貌、文物保护、服务社会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努力,谱写了传播佛教文化、展示中国宗教形象的崭新篇章,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做出了应有贡献。



气势宏伟 观摩北京十大寺庙

古时候,环境恶劣、权势压人、天灾人祸、医学落后等等原因会让许多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们会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这种文化流传至今,也就有了许多寺庙的存在。今天就让北京文化带我们观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庙吧。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

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

大觉寺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

戒台寺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

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位于北京城内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占地2.3公顷。始建于宋朝末年,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下诏命名“弘慈广济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毁,1935年重建。



北京最古老的寺庙:建于晋代的潭柘寺

上香祈福不仅仅只是一些平民才会做的事情,对于那些皇亲国戚来说更是每年上香祈福为了保佑皇朝的平安建立,不过这也仅仅只能是一种精神寄托,不过依旧是自古以来留下了很多的古老寺庙。

那么,本期北京文化了解建于晋代的潭柘寺。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已不存)、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一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始创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当时佛教还未能被民间所接受,因而发展缓慢。以后又出现了北魏和北周两次“灭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后,一直未有发展,后来逐渐破败。

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来潭柘寺开山建寺,持《华严经》以为净业,潭柘寺就成为了幽州地区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兴盛。唐代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赵归真和权臣李德裕的怂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国排毁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废。

五代后唐时期,着名的禅宗高僧从实禅师来到了潭柘寺,铲除荒夷,整修寺院,“师与其徒千人讲法,潭柘宗风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灭佛”的阴影,重又繁盛了起来。当时的潭柘寺也从此由华严宗改为禅宗。辽代时期由于幽州地区律宗大盛,而禅宗则发展缓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禅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潭柘寺先后出现了数位禅宗大师,大大提高了寺院的声誉。金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使后代皇帝争相效仿。

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金熙宗将当时的寺名龙泉寺改为“大万寿寺”,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开创了皇帝为潭柘寺赐名和由朝廷出资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间,皇太子完颜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颜雍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当时的住持僧重玉禅师为此特写下了《从显宗幸潭柘》一诗,记述了当时的盛况,后于明昌五年(1194年)镌刻成碑,立于寺中,现此碑犹存,镶嵌在金刚延寿塔后边地阶的崖壁上。在金代,潭柘寺禅学昌盛,其代表人物是临济宗大师广慧通理禅师开性。开性终老于寺中,圆寂后被佛门尊为“广慧通理”禅师。

【结束语】自古以来留下来的古老寺庙并不仅仅只是潭拓寺一个,不过这却是北京最为古老的一个寺庙更具有年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