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的由来_玉田的由来

2023-08-14 01:08:02 作者:╭⌒掌心里的泪﹏



玉环的由来

夏、商、西周及春秋时代属瓯越地。

玉田净觉寺

战国时期,先属越地,后归楚国。

秦代,今县境属闽中郡。

西汉初,属东瓯王国。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瓯王因闽越国围攻,乃举国迁徙,县境废墟。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包括今温州、台州和丽水地),隶属会稽郡,县境属回浦县地。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回浦县并入鄞县,县境属鄞县回浦乡。后析出回浦地,建章安县,县境为章安县东瓯乡。后又析出东瓯乡,建永宁县,隶属临海郡,县境为永宁县地。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行道县制,玉环厅改为玉环县,属温处道(公元1914年6月改为瓯海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县制,玉环县直属省管。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区,属温州辖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县境属浙江第五行政督察区。

201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玉环县,设立县级玉环市,以原玉环县的行政区域为玉环市的行政区域。玉环市由浙江省直辖, 台州市代管。



玉田的由来

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发现有孟家泉遗址。

春秋时,称无终子国。

战国时,为燕国地,属右北平郡。

秦代,归右北平郡无终县地。

两汉,为无终、徐无二县地,先隶燕郡,后改属右北平郡。

南北朝北周时,废徐无县并入无终县地。

隋初,仍为无终县地,大业初无终县改为渔阳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划出渔阳县东部建无终县,属玄州,县治在玉田城关。贞观元年(627年),撤销无终县并入渔阳县地。乾封二年(667年),又分渔阳县复置无终县,玉田仍属之,为幽州地。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无终县更名玉田县。神龙元年(705年),改属营州地。开元四年(716年),还属幽州地,八年(720年),又属营州地,十一年(723年),复属幽州地,十八年(730年),改属蓟州地。天宝元年至四年(742-745),在玉田县东北90里设买马监,后以民聚从划出玉田县为遵化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府置设道,玉田县属直隶省津海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改直隶省为河北省,直属河北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冀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为丰玉遵联合县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2月,在玉田西南部建立玉田特别区,属蓟宝玉联合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10月,改丰玉遵联合县为丰玉遵、丰玉宁两个联合县。属晋察冀边区十三专署。

1943年2月,又合并为丰玉遵宁联合县。8月,再度划开为丰玉遵、丰玉宁两个联合县。属冀热边行署五专署。

1943年7月,于玉田特别区和丰玉宁联合县北部、西部,建立玉蓟宝联合县。

1945年6月,划玉蓟宝联合县为玉蓟、玉宝两个联合县。改属冀热辽行署十八专署。

1946年2月,抗日胜利后,恢复玉田县建制,属冀东行署十五专署。



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及其典故由来

每一个人的出生就如同一块没有被发现的玉一样,可能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一块石头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如果认真去培养,像玉一样的去雕刻,一定会成大器。在玉文化中,有一句:玉不琢不成器。是什么意思呢?

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雨水的由来 雨水的由来

1、雨水是二十四节气里第二个节气,因为在这时期是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的时候,所以为了反映降水情况就将这个节气称为“雨水”。

2、在雨水节气,天气转暖,下雪的次数变少了,下雨的次数变多了,植物会趁着这一场场雨吸收水分,开始发芽生长。农作物也不例外,麦苗、油菜等都开始拔高,这时期要是水分适量,农作物的生长势头会特别好,这一年的丰收就有了一个好开始。

3、这时候也是嫁接果树、植树造林的时候,因为万物刚刚开始萌动,降水量也多,但是春雨虽然下的次数多,但都是“绵绵春雨”,不会像夏天的暴雨一样量大又急,很适合浇灌刚刚嫁接和新种的树木。

4、民间谚语里就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这就足见雨水的时候,雨水有多么珍贵了。

5、这时候桃花、樱花都会相继盛开,形成繁花满街市的的情景,是让大家游春赏景的好时节。

6、在雨水这一天,民间流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给母亲带一段红绸和一罐炖肉的习俗。这个节日习俗的由来重点不是送什么礼物给家里,而是为了提醒子女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清明节的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

源源给大家谈谈清明节的的由来,以及清明节的由来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


1、清明节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叫踏青节、清明节、寒食节、清明节、清明祭或清明节。

2、清明节历史悠久,传说可以追溯到汉代。

3、清明节有几种来历:1. 祭祀山神:清明节原为祭祀山神的节日,山神是古代农民祭祀的对象,认为山神可以保护山民及其家畜,让他们安全平安地度过一年。

4、2. 祭祀爱人:清明节有祭祀爱人的习俗,相传汉武帝曾在清明节前往洛阳祭祀其先父高祖,以此纪念爱人,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为“祭祖节”。

5、3. 遵循农历:清明节也是根据农历来定的,是清明前后,也就是农历三月十五日到十七日之间。

6、4. 清明上河图:清明节还有一种来历,就是由清明上河图而来,据说这幅图是宋代画家曹植绘制的,描绘的是宋朝时期人们清明节在河边玩耍的景象。

7、清明的来历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

8、清明节起源,据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9、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镇江的由来 镇江的由来是什么

镇江是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古城。可见诸史籍记载或文物证明,镇江最早的地名称作“宜”。,在丹徒县大港烟墩山发掘的西周初期宜侯夨墓,得到一件铜器“夨簋”,铭文有一句话“王令虔侯夨曰:繇,侯于宜。”据郭沫若、唐兰等学者考证,这个“虔侯”原本是虞侯,周良王改封他为宜侯。

到了春秋中叶,镇江有了“朱方”之名。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冬,齐相庆封在贵族政治斗争中失败后,举族“奔吴,吴句余予之朱方,聚其族居之,富于其旧”。这是朱方之名首见诸史籍。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于是改朱方为“谷阳”。

秦始皇灭六国后,巡游天下,到了谷阳,听信方士之言此地有“王者之气”,就近调来“劳改营”的三千红衣囚徒,凿通京砚山,改谷阳为“丹徒”以污之,看你还出皇帝不!

汉朝时,在丹徒筑京口埭,故又有“京口”之称。三国时代,孙吴曾在此筑城,名之“京城”,又称“铁瓮”,因为城像一个坛子。嘉禾三年孙权为了励其与中原曹魏争霸之志,又改为 “武进”。

东晋初,丹徒县治始迁京口。当时正当五胡乱华之际,北方人民大量涌入此地,朝廷在此专门安置北方“流民”和“衣冠之族”,京口也就大有名气,以致刘裕称之“京口兵可用,酒可饮”。

京口是刘裕的出生地,也是他长期经营并最后禅晋建宋的基地。所以他做了皇帝后予以特殊地位。他的三子义隆于元嘉二十六年下诏书说:“朕违北京,二十余载;虽云密迩,瞻涂莫从。”由于京口在首都建业的东北,故称“北京”,这是知者甚少的异名。

隋开皇九年(公元),丹徒与延陵两县合并而称“延陵”县。开皇十五年置“注州”,这是镇江又一异名。又安史之乱后,注州又是权力很大的镇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因此又有“镇江”的异名。

直到宋政和三年(公元),才正式称“镇江”,一直沿用至今,它最确切地标示其地理特征。

此外,还有“徐陵”、“晋陵”、“蒋州”等异名。



镇江的由来 镇江的由来是什么

1、镇江是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古城。可见诸史籍记载或文物证明,镇江最早的地名称作“宜”。1954年,在丹徒县大港烟墩山发掘的西周初期宜侯夨墓,得到一件铜器“夨簋”,铭文有一句话“王令虔侯夨曰:繇,侯于宜。”据郭沫若、唐兰等学者考证,这个“虔侯”原本是虞侯,周良王改封他为宜侯。

2、到了春秋中叶,镇江有了“朱方”之名。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冬,齐相庆封在贵族政治斗争中失败后,举族“奔吴,吴句余予之朱方,聚其族居之,富于其旧”。这是朱方之名首见诸史籍。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于是改朱方为“谷阳”。

3、秦始皇灭六国后,巡游天下,到了谷阳,听信方士之言此地有“王者之气”,就近调来“劳改营”的三千红衣囚徒,凿通京砚山,改谷阳为“丹徒”以污之,看你还出皇帝不!

4、汉朝时,在丹徒筑京口埭,故又有“京口”之称。三国时代,孙吴曾在此筑城,名之“京城”,又称“铁瓮”,因为城像一个坛子。嘉禾三年孙权为了励其与中原曹魏争霸之志,又改为 “武进”。

5、东晋初,丹徒县治始迁京口。当时正当五胡乱华之际,北方人民大量涌入此地,朝廷在此专门安置北方“流民”和“衣冠之族”,京口也就大有名气,以致刘裕称之“京口兵可用,酒可饮”。

6、京口是刘裕的出生地,也是他长期经营并最后禅晋建宋的基地。所以他做了皇帝后予以特殊地位。他的三子义隆于元嘉二十六年下诏书说:“朕违北京,二十余载;虽云密迩,瞻涂莫从。”由于京口在首都建业的东北,故称“北京”,这是知者甚少的异名。

7、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丹徒与延陵两县合并而称“延陵”县。开皇十五年置“注州”,这是镇江又一异名。又安史之乱后,注州又是权力很大的镇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因此又有“镇江”的异名。

8、直到宋政和三年(公元1139年),才正式称“镇江”,一直沿用至今,它最确切地标示其地理特征。

9、此外,还有“徐陵”、“晋陵”、“蒋州”等异名。



八月十五的由来(中秋节的由来)

八月十五的来历是什么?

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有人则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个月中间的一天。

《周礼》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也没有中秋节,但唐诗中已出现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赏月逛夜市的盛况

八月十五的来历!

来历: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玄宗故事、月饼起义。

习俗:传统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和玩花灯。

扩展资料: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8月15的由来是什么

八月十五即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传统活动: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八月十五的由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南宋时期,《梦粱录》曾有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大致意思为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

还有是说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个成仙的药,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后裔对嫦娥思念,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后来演变成习俗。

也有说人们听说嫦娥成仙之后,纷纷在月下设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称“中秋节”。

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是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起义有关。

八月十五的由来故事

八月十五的由来故事: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五羊本田的由来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是由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和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中日合资企业,成立于1992年,合同期限30年,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中、日双方各占50%股份。

公司集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是国内最具规模的摩托车制造企业之一。目前公司厂区占地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产能达到100万辆以上。



怎样鉴别和田玉玉 鉴别和田玉的方法

1、细腻度

所谓的细腻度指的是颗粒感小,油脂感好。好比年糕一样。年糕在制作的时候,撵磨面粉的粗细是决定年糕的糯性。制作年糕的糯米粉越细蒸出来的年糕越有粘性,也越有弹性,口感也更好。

这也是一些藏家把细腻温润的和田玉形容成年糕的原因。是非常贴切和形象的。我们把和田玉中的透闪石比作糯米粉,和田玉就是一块成品的年糕。

所以优质和田玉细腻度高,在肉眼观感上有一种又细糯、又腻滑的感觉。给人予很舒服的、想把玩的感觉。

2、交织度

交织度指的是玉石的整体结构,也是内部透闪石的相互交织(缠绕)方式,交织的越好韧性就越好。

和田玉中的青海料打侧光难以看到交织结构,并且有种颗粒感。所以青海料交织发育不全,韧性较差。而俄料一般为可见有云絮状结构有交织感,但其内部结构较大,说明了玉料交织的还不够。

优质和田玉交织越充分,紧密,说明玉的韧性越好。若通过看交织度来判断和田玉好坏,我们可以在打侧光的条件下仔细观察,若见到细密且均匀的结构,这样的和田玉就是较好的料子。

3、致密度

和田玉的致密度是籽料晶体间隙大小的指标。虽跟密度有很大关系,但和密度是两码事,那么如何看和田玉的致密度呢?

如果是开料的话看致密度就是看锯片拉出的痕迹是否是油亮的。成品的话看致密度就是看光泽,一般光泽强烈致密度较高,但这也和打磨方式有关。同样打磨方式的条件下,致密度高的玉料出来的光泽就会比较油亮,出来成品视觉效果就会比较好,玉质感往往会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