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母三迁古诗讲解_孟母三迁文言文原文翻译

2023-08-13 12:56:18 作者:来往不逢人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母三迁古诗讲解

孟母三迁

1、原文: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3、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孟母三迁文言文原文翻译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以下是“孟母三迁文言文原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文言文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一起来看看。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翻译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

舍:家。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处子:安顿儿子。乃:于是,就。嬉:游戏,玩耍。贾(gǔ)人:商贩。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徙:迁移。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徙居:搬家。及:等到。大儒:圣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遂:最后。市:集市。居:家。卒:最终,终于。

赏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文言文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一起来看看。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翻译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

舍:家。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处子:安顿儿子。乃:于是,就。嬉:游戏,玩耍。贾(gǔ)人:商贩。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徙:迁移。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徙居:搬家。及:等到。大儒:圣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遂:最后。市:集市。居:家。卒:最终,终于。

赏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 (鸟名)

谜底:子规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孟子三章原文注释翻译抄写)

您好,今天怡怡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和注释如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孟子三章原文注释翻译抄写)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孟子三章原文注释翻译抄写)


5、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孟子三章原文注释翻译抄写)


10、”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从孟母三迁中悟出的道理)

您好,今天小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里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从孟母三迁中悟出的道理)


1、孟母三迁发生在古时的邹县城,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这个典故指的是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多次搬迁,从墓地旁到市集再到学宫附近,让孟子在这个环境中修身养性成长为一代大儒,在各种文学著作中广受称赞,影响深远。

2、 拓展资料 孟母三迁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关于孟母故事的释义,东汉、西晋的女史学家和文学家都曾著作称赞孟母的文章,南宋时期的启蒙课本三字经中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孟母三迁,明、清时期陆续修订,但这个故事一直冠于篇首,影响深远。

3、 孟母三迁在三字经中以“昔孟母,择邻处”呈现,意思是孟母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迁,经过数千年的流传,现代社会中也常用这个成语来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竭尽全力的培养孩子。

4、 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

5、缺失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会大打折扣。

6、一方面要营建全社会良好的环境,为少年儿童成长坚定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跟上,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母三迁是发生在哪个省的故事 孟母三迁发生在哪一个省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孟母三迁发生在古时的邹县城,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这个典故指的是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多次搬迁,从墓地旁到市集再到学宫附近,让孟子在这个环境中修身养性成长为一代大儒,在各种文学著作中广受称赞,影响深远。

孟母三迁是发生在哪个省的故事 孟母三迁发生在哪一个省


拓展资料

孟母三迁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关于孟母故事的释义,东汉、西晋的女史学家和文学家都曾著作称赞孟母的文章,南宋时期的启蒙课本三字经中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孟母三迁,明、清时期陆续修订,但这个故事一直冠于篇首,影响深远。

孟母三迁在三字经中以“昔孟母,择邻处”呈现,意思是孟母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迁,经过数千年的流传,现代社会中也常用这个成语来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竭尽全力的培养孩子。

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缺失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会大打折扣。一方面要营建全社会良好的环境,为少年儿童成长坚定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跟上,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山东地区。

孟母三迁故事发生的地方分别是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今名凫村,现属曲阜市)、邹县城西庙户营、学宫之旁。孟母三迁是指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出自《孟子题词》。

这个故事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能够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从而带着他从墓地旁边搬到了集市里,再从集市里搬进了学校旁的事情。说明了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原文及译文

孟母三迁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

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母三迁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官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发生在哪个省份

孟母三迁发生在山东省。

孟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的母亲,她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分封制下,孟子一家生活在当时一个叫邹国的诸侯国,邹国位置就在现在的山东邹城,所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现在的山东省。

孟母三迁故事介绍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发生在哪里哪个省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现在的山东省,也就是古时候的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邹县城西庙户营以及学宫旁。孟母即孟子的母亲,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很多心血,曾三次搬迁。

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后来被母亲看到就有搬。搬到市集旁边,又和邻居孩子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鞠躬欢迎客人,一会招待客人,被母亲看到了又搬。最后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人物简介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孟母三迁发生在哪里

山东省邹城市。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邹城市。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故事介绍

孟母三迁出自刘向的《列女传》。据记载,孟子小时候家离基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置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携让食物的礼仪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

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山东境内孟母“一迁地”在邹城以北的山脚下,“二迁地”在邹城城东的庙户营村,“三迁地”在邹城城南的河边。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孟母三迁 (宗教名词二,1+3)

谜底:定,舍利子



三峡文言文简短的翻译 三峡原文翻译

1、翻译: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可以看到白色的急流在波浪中旋转,绿色的池塘反射出各种景色的影子。在最高的山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玄泉瀑布奔腾在山峰之间。水是清澈的,树是辉煌的,山是险峻的,草是盛开的,真是情趣无穷。

秋天,当早晨天气晴朗或是有霜冻的时候,树木和山间溪流是凉爽而寂静的。高处常有猿猴细长的声音。声音继续凄凉。猿的声音从空谷中回响。声音凄婉,久久不见。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