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九流是哪三教哪九流_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的是 三教九流形容什么人

2023-08-13 11:25:22 作者:帥鍋╰吃火哥



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九流是哪三教哪九流

导读:读书看电视总会见到三教九流这个词,不少人以为是贬义词,其实并非是贬义词,他指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各个学术学科的划分,那么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三教九流是哪三教哪九流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对三教九流的介绍吧。

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

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三教九流”原指三种宗教和九个流派。三种宗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九个流派按《汉书·艺文志》的划分,分别指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

三教九流是哪三教哪九流

1、三教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

“儒教”又被读书人称之为“圣教”、“孔教”,他们的祖师爷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孔子,在儒家其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核心价值观在于一个“仁”字,因此儒家也常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话语来警戒君王,其目的就是要君王推行仁政。

而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之所以盛行,就是因为其内在的“忠孝文化”。

对于君王来说,“忠孝文化”的传播利于君主教化百姓,在古代人的观念里,孝顺父母和忠君爱国是大节,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这一点又谈何为人处事,谈何造福百姓呢?

也因此在汉代的时候,孝顺父母就成为了其中的一个考核标准,汉朝选拔官员的机制“察举制”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举孝廉”,可以说在古代这样的大孝子是很吃香的,因此《二十四孝》的故事广为流传。

不过这套制度在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也脱离了他的初衷,而有些官员在选拔官员的时候也过于注重这一点,并未注重其他方面的才能也让选拔上来的官员往往是德不配位,所以在东汉末年,“察举制”开始逐渐成为了世家大族逐利的工具。

在“三教”之中,孔教的人数最多,信仰者也是最多,天底下的读书人几乎全是孔教门徒。

“道教”也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其核心主旨就是“无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也有人将他同道教供奉的始祖“太上老君”联系起来,认为“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本人。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等终极目标,同时道认为万事万物也有其规律发展,应该要遵循“道”的法则。

历史上,道家是仅次于儒家的又一大流派,在战国时期,道家的治国思想在当时也是主流,可无论是“道”还是“儒”皆不能用于乱世之中,不过在汉朝前期,道家的“无为”思想一度和儒家分庭抗礼,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才开始冒头。

吕后、薄太后以及窦太后都是“无为而治”的倡导者: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国家自有他的法度,法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而臣民只需要遵守法律。

老子也曾经说过:

“天下大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所以无为并非是无为,万事万物皆有规律,“道”也一样。

“无为而治”就是遵循“道”的规律让“无为而治”变成“有为治之”,在汉初的时候这种思想一度代替儒家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而佛教是汉朝时期进入中国的,它的思想主旨是“觉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当而佛学之中的一些观点被当时的士子认为很符合玄学的思想主旨,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被推崇了起来。

而在北方,当年石勒逐鹿中原的时候就曾经遇到过一个来自西域的高僧佛图澄的帮助,后来石勒为了报答佛图澄在背后的出谋划策,开始在北方大兴佛教,由此佛教在这之后逐步成为了“三教”。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中国第三大教,“南朝四百八十寺”说明了佛教在南朝的兴盛。

2、九流是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

所谓的“九流”其实在一开始也并非说的“下九流”的意思,而是在“三教”的基础上而衍生出来的几种学派而已,其对应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9家主要的主流思想:

这其中就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以及农家。

这几种学说在当时很有市场,因为有几种学说又是从儒家和道家之中衍生出来的,比如法家就是儒家弟子子夏而脱胎换骨的,阴阳家又是脱胎道家,因此就把九流从属于“三教”之后,有了“三教九流”之说。



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的是 三教九流形容什么人

“三教九流”里,“三教”是指哪三教?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常听到成语“三教九流”那您知道“三教”分别是哪些吗?

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的是 三教九流形容什么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一:三教之一:儒教

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的儒教,尊孔子为先师,后人为了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故孔子也被尊为儒教圣教主。

二:三教之一:道教

以"道"为最高信仰的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在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三:三教之一:佛教

佛教诞生至今已有几千年了,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起“三教”来,通常都会认为“三教”就是指儒、道、释三教。其实,这种观点只是现在一种最通俗的说法。最早,见天文献的“三教”并不是指儒、道、释三个教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和丰富,“三教”还衍生了其它的含义。

“三教”最早的含义跟儒家所宣扬的教化、教育等内容有关。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八《三教》云:“王者设三教何?……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在此文中,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之为“三教”。又东汉徐干《中论》卷上《治学第一》云:“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在这里,将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为“三教”,是指儒家的施教内容。

魏晋以来,传入我国的佛教渐成气候,同时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逐渐昌盛起来,深深地影响着当时人的生活和文化,于是人们将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与道教、佛教合称为“三教”,这一提法最迟在北周时就已出现。据《北史-周本纪下》云:“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在此,以政府政令的形式正式确定儒、道、释为三教。宋叶廷编撰《海录碎事-人事》云:“唐陈陶,以诗名,兼释、老学,自号'三教布衣'。”宋周密《齐东野话-三教图赞》云:“理宗朝,有待诏马远画《三教图》。黄面老子则跏趺中坐,犹龙翁(指释伽牟尼)俨立于旁,吾夫子乃作礼于前。”明陶宗仪《辍耕录-三教》云:“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谷。'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也何妨,五谷于世,岂可一日阙哉!'”由此可见,称儒、道、释为三教,已被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但是,从儒、释、道三教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三教一方面为了争夺政治、经济和宗教地位而相互对立、排斥,展开激烈的争辩;另一方面,又在义理上相互吸收、融合,互相影响,最终在为稳固封建秩序,为皇权政治服务,获得默契。三家都共同发出了“三教合一,三教一家”的呼声。至宋元明“三教合一”成型了,其中以道教最具代表性。南宋道士白玉蟾认为:“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全真教的创立者王重阳也认为:“三教者,如鼎之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树生三枝也。”明初道士何道全认为三教在形貌上虽有差别,但从根源上看却是一个,他说:“道冠儒履释袈裟,三教从来是一家。”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想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影响也很大,其中以《封神演义》最具代表性。

代表的就是儒教,佛教和道教,总体就是为了形容社会当中各个行业的人,而且这也是代表着三种教育观念。

根据历史记载三教九流,指的是儒,道,释三教,而且这三教都有各自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三教是指儒道释三教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教育观和方式,这三种观点一直流传至今。

三教九流沾不得。

三教九流中三教是指

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往往含有贬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教原指先秦时期三大传统宗教--儒墨道。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加之墨教消亡,故三教逐渐改称儒教、道教、佛教。

儒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先秦被称为道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以超凡入圣(成圣)为终极目标。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 ",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

道教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

佛教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折叠九流

所谓的九流,实际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

至于上中下九流之说,则是源于《汉书·艺文志》。此中将天下学说分为九流十家。

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

小说家闲事娱乐,在古时只有"不学无术",不具有功名家业,不耕不织的人,才会钻研。以此为生,往往需要迎合他人,近于阿谀奉承。而古代极为缺乏物质资源,小说家无法服务于社会,故而被认为"不入流"。

之所以以'流'来形容,实际上是以社会形式比喻为水。无论是山河变换,还是水脉分流,水却一直遵守自然的规律的同时,依然展现自己的意志思想。而小说家,却往往要以迎合读者为首。

但是,小说家其风格特点,独树一帜。三教九流中,诸多大家都有涉猎。作为古时娱人乐己的方法,所以视为"第十家"。

折叠三教九流新说

传说中,鸿钧老祖一道传三友,老子与元始天尊创立"阐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统领人间,称"人道教",如此为"三教"。 备注:属于现在神话小说的说的

九流,则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种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 附:商人的身份很低。

汉朝时,规定商人必须入市籍,且不允许穿丝织品的衣服,不允许作官。晋朝时,规定商人必须穿一黑一白两支鞋,头上戴的帽子上,要写清楚自己贩卖的商品的名称,其实是对人的身份的一种侮辱。唐朝明朝时,虽然允许农民可以穿好的衣服,但仍然不允许商人穿丝织品的衣服,并规定不许穿红色、紫色的衣服。由此可见,商人在九流排行中地位的卑下。

而除此之外,还有"奴、乞、娼、贼"等等,为"不入流",即最下等。

“三教九流”中,“三教”是指哪三教?

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的是佛教,儒教,道教,而这三教在古代有很高的地位。

这三教分别是佛教,儒教和道教。一直流传至今。这也是三教九流中人们所说的三教。

一、儒家,又称“儒教”,由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肓家孔子所创立,强调人应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德行。在孔子过世后,由其所传弟子整理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编成了《论语》,与《中庸》,《大学》,《孟子》一起称“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称为“五经”。在古代的教育中,“四书五经”为成读书出仕的学子必学必考的科目,同时也是儒教千年不变的经典。

二、佛教,由出生于公元前古印度中的小国部族人佛陀所创立。佛陀又名释迦牟尼,他以人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人生八苦为学说,劝导世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教导众生离苦得乐,早成正果。如今,佛教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宗教。

三、道教,由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以古代轩辕黄帝,道家老子的信仰为基础,用道家哲学为理论支柱,以金木水火土的朴素唯物观为指导,溶合了各种鬼神学说,医卜星相等进来,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本土宗教。我们以往看的武侠小说及影视中所提到的全真派,峨眉派,茅山派,均属于道教的一个门派。【摘要】

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九流”一般被理解为各色人物和各色行当,并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在我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一词,往往含有贬义。其实,三教九流本来并没有这样的贬义,而是泛指宗教和学术的各种流派。

年画《九流图》在汉朝时,汉儒将“ 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 ”称为三教,也有将儒家的施教内容称为三教的。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三教通常是指 儒教、道教、佛教 ,这个说法最早见于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和尚书令阚泽的谈话。

后世的三教,意思基本固定,指 儒、释、道 。

九流最初指先秦时期的九个学术流派。《汉书.艺文志》中的九流具体是指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后世用九流一词泛指各种学术流派,进而指代各种职业和各色人物。有一种说法将九流分为上、中、下三种: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三教九流新说

传说中,鸿钧老祖一道传三友,老子与元始天尊创立“阐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统领人间,称“人道教”,如此为“三教”。

九流,则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种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 附:商人的身份很低。

三教九流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意思都是三大教派和九大流派。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九流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儒家者流、阴阳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农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还有就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三教”指的是中国儒、佛、道三大教派

“九流”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谢谢

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三教哪九流

三教说的是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个学术流派,总称“九流”。

九流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

俗语: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朝廷,四流官,五流商家,六流客,七馋,八懒,九赌钱。

具体指:

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佛祖、天、皇上、官、阁老、宰相、进、举、解元。

佛祖、仙、皇帝、官、斗官、秤、工、商、庄田。

佛祖、仙、皇帝、官、烧锅、当、商、客、庄田。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五流弹唱六流金,七僧八道九琴棋(丹青指画家,皮指皮影,金指卜卦算命之人)。

俗语: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

具体指:

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

秀才、医、丹青、皮(皮影)、弹唱、金(卜卦算命)、僧、道、棋琴。

举子、医、风水、批、丹青、画、僧、道、琴棋。

下九流: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丐九娼妓(高台指唱戏的,吹指吹鼓手,推指剃头匠,修指修脚)。

俗语: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具体指:

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娼。

高台、吹、马戏、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

打狗、卖油、修脚、剃头、抬食合、裁缝、优、娼、吹手。

巫、娼、大神、梆、剃头、吹手、戏子、街、卖糖。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指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个学术流派,总称九流。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盗、窃、娼。

三教九流的来源

九流是对九种流派的称呼,而真正的历史之中完整的说法应该是三教九流,三教的话是指的儒家,佛家,道家。这种说法首先来自于《三国志》之中。是孙权和底下臣子讨论中国思想渊源的一些对话,因为特定人物的影响力,和名称传承的固定性质,使得大家都采用了三教这个说法。

九流的话是东汉朝时期班固书中所描写,《汉书》之中把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共同称呼为十家,这些都是经过了长期的历史考验的。

但是后面因为讨论小说家实在没有实际贡献,便被移除,将其他九家并称为九流,这九流之中的儒家,道家,法家成为了汉朝乃至后世治理天下的主要思想,因此他们被后世之人归为上九流,到后面元朝的时候又发展出来下九流之说。



三教九流指什么 三教九流指什么动物正确

您好,今天欣欣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三教九流指什么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教九流指什么 三教九流指什么动物正确


1、三教九流指什么 说到国学,离不开“三教”,说到“三教”,会顺延出“九家”或者“九流”,合称“三教九流”。

2、“三教九流”这个词语的最初起源是非常好的,“三教”最早的记载缘起于三国孙权和上书令阚泽谈话,提到儒、道、佛教三教;九家或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中收录诸子189家,但最重要的是九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指儒、道、墨、法、名、阴阳家、纵横家、杂家与农家。

3、实际上是汉代之后对中国主要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的泛指。

4、 在一般人心目中,“三教九流”实际上成了不同等级社会角色的代名词。

5、受到明清白话小说或现在的电视剧的影响,现在人们说到三教九流,便理解为旧时代闯荡江湖、从事各种不是很正当或者低等行当的人,多半含有贬义。

6、其实不尽然。

7、中国历史上对人群的划分,最早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士农工商四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后来越分越细,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分类,其中,除了三教没有争议之外,九流的说法莫衷一是,到后来,九流不够划分,一直演化到27种职业,按照上中下三类区分,这就是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是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各种各样的版本都有。

8、 那么比较流行的“三教九流”上中下二十七流指的是什么呢? 先讲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

9、)一流是佛教的佛祖,在思想领域里有领导一切的权力;二流天是玉皇大帝,比人间的皇帝位置高一等,但虚无缥缈,不像佛祖那样深入人心;皇帝下来是阁老,老资格的重臣,例如皇帝的老师这一类的;宰相是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内阁官员首领;然后一级一级地分下来,最后解元是科举省试的第一名,在民间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唐寅,即唐伯虎,29岁在南京乡试中第一名——解元,翌年在和江阴徐氏进京会试中受其牵连,因科场舞弊案被连累下狱,“下诏狱,谪为吏”,受此重挫后流于放浪不羁,在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精研书画,成为明“吴门四家”之一。

10、 再讲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

11、”这一块差不多都是古代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和科学工程技术人员:秀才至少要懂文学,医生是医学专家,其他作书画的、搞皮影的、弹唱的下棋的,现在归类为文化和体育,其实都是比较正当的谋生职业。

12、 最后讲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

13、这基本上是服务行业,洗澡的、搓背足浴按脚底的、磨剪刀修雨伞炝菜刀……都是自食其力的下层劳动人民。

14、 下九流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值得重视,叫做“一师(师爷)二衙(衙差)三升秤、四媒五卒六时妖(拐骗及巫婆)、七盗八窃九娼妓。

15、”师爷是官员的参谋幕僚,衙役是为官员做一些具体事情的;升秤是管后勤,管度量衡的,油水很大;卒即保安听差之类。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都有哪些人

在古代,人们对当时的职业以及地位什么的划分为三教九流,这只是一个等级的划分,完全没有什么褒贬之意。可是如今,人们对于三教九流完完全全的就是贬义词,那么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人呢?本期的民族文化,为你解析。

三教:佛教、道教、儒教。

1、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儒教不等于儒学)。

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极目标。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2、道教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为修行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

3、佛教

释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九流的说法那就比较的多了。

一种九流是分为上中下三九流:

上九流:

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种田

中九流:

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帮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花子九卖糖

另一九流的说法,指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墨、道、法、杂、农、阴阳、纵横等学术流派。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往往含有贬义。

三教,中国三大传统宗教:儒(即儒教)佛(即佛教)道(即道教)

九流,在《汉书61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九流可细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佛祖、天、皇上、官、阁老、宰相、进、举、解元佛祖、仙、皇帝、官、斗官、秤、工、商、庄田佛祖、仙、皇帝、官、烧锅、当、商、客、庄田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秀才、医、丹青、皮(皮影)、弹唱、金(卜卦算命)、僧、道、棋琴举子、医、风水、批、丹青、画、僧、道、琴棋举子、医、风水、批、丹青、相、僧、道、琴棋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娼高台、吹、马戏、推、池子、搓背、修、配、卖油、修脚、剃头、抬食合、裁缝、优、娼、吹手巫、娼、大神、梆、剃头、吹手、戏子、街、卖糖

“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汉朝时并不含有贬义。

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并列后,加之佛教,后人就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五花八门、各行各业各式人物,从此含有贬义了。



成语中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曹建伟在《灰商》中的话在我们印象中是非常的深刻:“做烟土生意最重要的生意经就是两个字:一个字是“赌”,赌命数,赌头脑,赌胆识;另一个字就是“网”,网上流社会军政警商,网下流社会三教九流。”本期民间故事为你解说三教九流。

三教

三教原指先秦时期三大传统宗教——儒墨道。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加之墨教消亡,故三教逐渐改称儒释道(释:佛教)。

九流

所谓的九流,实际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

至于上中下九流之说,则是源于《汉书·艺文志》。此中将天下学说分为九流十家。

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

小说家闲事娱乐,在古时只有“不学无术”,不具有功名家业,不耕不织的人,才会钻研。以此为生,往往需要迎合他人,近于阿谀奉承。而古代极为缺乏物质资源,小说家无法服务于社会,故而被认为“不入流”。

之所以以‘流’来形容,实际上是以社会形式比喻为水。无论是山河变换,还是水脉分流,水却一直遵守自然的规律的同时,依然展现自己的意志思想。而小说家,却往往要以迎合读者为首。

但是,小说家其风格特点,独树一帜。三教九流中,诸多大家都有涉猎。作为古时娱人乐己的方法,所以视为“第十家”。

三教九流新说

传说中,鸿钧老祖一道传三友,老子与元始天尊创立“阐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统领人间,称“人道教”,如此为“三教”。

九流,则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种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

汉朝时,规定商人必须入市籍,且不允许穿丝织品的衣服,不允许作官。晋朝时,规定商人必须穿一黑一白两支鞋,头上戴的帽子上,要写清楚自己贩卖的商品的名称,其实是对人的身份的一种侮辱。唐朝明朝时,虽然允许农民可以穿好的衣服,但仍然不允许商人穿丝织品的衣服,并规定不许穿红色、紫色的衣服。由此可见,商人在九流排行中地位的卑下。

而除此之外,还有“奴、乞、娼、贼”等等,为“不入流”,即最下等。



三教九流造句

三教九流

造句

1、认识各式各样的狗和三教九流的人,会使生活更加趣味盎然。

2、

北宋

西京地区旅游活动的参与者阶层广泛,上至皇帝,下到文人墨客、富商大贾、宗教信徒、市井百姓;群体来源众多,包括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等各种人都纷纷参与进来,在西京地区这一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自己,形成了热闹壮观的历史场景。

3、他虽博综古代典籍,依然无法尽晓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学。

4、这个大杂院住纺是三教九流的人物,环境并不单纯。

5、执法者很难攻入,车到附近天文台便会通知逃走第二是那地方是三教九流瘾君子的聚集地。

6、他这几年走遍五湖四海,交游之广,遍及三教九流。

7、认识各色各样的狗和三教九流的人,会使生活更加趣闻盎然。

8、“和三教九流混在一起不适合警官的行为”。

9、中国古代

哲学

的主要内涵,就是三教九流的诸家学说。

10、这一带正是龙蛇杂处的聚落,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11、我是说,我过去都与三教九流之辈交往

12、四海之内,莫非兄弟;三教九流,尽是朋友。

13、我是个生意人,三教九流的朋友,我都得罪不起。



宗教民俗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sān jiào jiǔ liú

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

也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各色人物。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往往含有贬义。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教九流”在民间的说法

【一】三教: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烧锅 六流当 七商 八客 九种田

中九流:一流举子 二流医 三流风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巫 二流娼 儒家创始人孔子三流大神 四流帮 五剃头 六吹手 七戏子 八叫花子 九卖糖

不过,这是民间口头传诵,不以为据,如着书,还当再须查证。

【二】“三教九流”这词的意义曾经是颇为高雅的。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教、释教、道教三种教派。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

儒教,孔子所创,并非宗教,而汉儒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的像宗教一样,就被人们看做宗教了,自汉朝至“五四运动”前,一直在中国文化界及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适是着名的代表人物。

释(佛)教,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以其为 印 度 释 迦 牟尼所创而简称为释。

道教,以先秦老子“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德家”,老子哲学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汉代道教尊奉老子为道教的始祖,东汉时创立的一种宗教,讲究炼丹修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法。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人们又把它作为贬义词,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之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

法家:战国时主张法治的重要学派。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是战国时的学派,一名“辩者”,是古代的逻辑学。代表人物公孙龙。

墨家:是战国时的学派,提倡“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道教祖师老子争)”、“节用”、“节葬”等。创始人是墨翟。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策士中有“合纵派”和“连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他们的特点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着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上述为‘三教九流’的原义。因许多人不明其意,随时代更迭、引伸为三、九之贬意。

【三】三教九流 “三教”无疑是指儒教、佛教和道教。对“九流”历来又不同说法。一说“九流”分三等。

上九流是:一佛祖,二仙,三圣贤,四官,五公卿,六相,七僧,八道,九庄田。

中九流是:一评书,二医,三卜筮(算命),四棋(棋师),五丹青(画匠),六仕(兵卒),七横(说客),八义(侠客),九打渔。

下九流是:一高台(唱戏),二吹(吹鼓手),三马戏,四剃(剃头),五池子(开澡堂),六搓背,七修(修脚),八配(配种的),九娼妓。

【四】九流三教 还有一种说法,也将“九流”分三等。

上九流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一宰相,二尚书,三督抚,四藩臬,五提督,六镇台,七道台,八知府,九知州。

中九流:一医,二金(算命),三飘行(测字),四推(推算历法),五琴棋,六书画,七僧人,八道士,九星相(观星相定吉凶)。

下九流:一忘八(开妓院),二龟(纵妻卖淫),三优伶(唱戏),四吹(吹鼓手),五大财(耍大把戏),六小财(耍小把戏),七生(理发匠),八盗,九吹灰(卖鸦片)。“三教九流”把人分为若干等,在旧社会,受压迫者多被视作下九流,命运悲惨。

元朝的时候,政府按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把被征服的臣民详细划分为十个等级,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统治者是骑在马背上的征服者,敌视知识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后。就像文革期间,知识分子被叫做“臭老九”、儒家成为批判对象一样。

三 教

儒教

儒家学派。又称“孔教”。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儒教简史】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且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说文》:儒,术士之称。《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依据可靠的文献资料,周代初年,曾经协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统治的周公姬旦,在周朝建立以后,曾经“制礼作乐”,建立了当时先进的政教一体的礼仪制度。但是数百年以后,这套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春秋时代的孔丘,忧虑当时的混乱状况,一生恓恓惶惶,希望国家恢复秩序和安定。他是当时最为博学的学者,因而得到许多人的尊敬,被尊称为“孔子”或“夫子”,人们若称呼他的名字就感到是一种亵渎。但是孔子的主张得不到当时国君们的响应。于是,他整理了被认为是古代圣帝明王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希望这些文献能够成为后世人们行为的依据。经由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成为儒经或者儒经的基础。由于周公姬旦和孔子在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上的重大贡献,直到唐代,人们还常常是“周孔”并称,认为他们是两个最大的圣人,并把儒教的主张说成是“周孔之道”。

汉代由于国家统治的需要,自汉高祖以来,历任帝皇比较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但从汉武帝开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儒者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传统的国家宗教教义进行了新的解说。在董仲舒新解说的基础上,后来的儒教不断努力,逐渐使传统儒教彻底建立在由周公、孔子奠定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之上。因而,独尊儒术,是传统的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

经由董仲舒重新解释和发挥的儒教教义,十分重视礼仪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其中祭天、祭祖的礼仪制度建设。完备而复杂的礼仪制度有助于人们养成遵守秩序、安分守己的习惯,这正是儒教重视礼仪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礼仪制度的外在性质,也容易导致虚伪。魏晋时代,儒教思想家以王弼等人为代表,认为应该更加重视有形可见的行为(有)背后那无形可见的东西(无),并且认为,那背后无形可见的东西,比起有形可见的,更加重要。他们的意见虽然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却并没有成为儒教国家的思想指导,因为他们讲不出那个“无”是什么,这会导致由于理解不同各行其是而难以统治。

隋唐时代,礼仪制度的建设达到了高潮。唐代中期制订的《开元礼》,成为后代礼仪制度的模范,其中对于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详细的、具有法典意义的规定。这样的制度建设本应使国家趋于安定,然而不久即爆发了着名的“安史之乱”,国家从此陷入混乱,唐代政权从此也一蹶不振。唐朝后期的儒者反思儒教的效能,一面主张应该坚决排斥佛教和道教,另一面认为应诉诸人们内心,培养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的虔诚,因而对于心性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儒者们最重要的理论方向。《孟子》、《大学》、《中庸》等过去被忽略的儒教典籍受到特别重视。到了宋代,经过程颢、程颐兄弟和他们的后继者主要是朱熹的努力,《孟子》等着作受到特别的重视,和《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儒者们必修的最重要的着作。

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在中国古代,儒教(孔教)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个别皇帝或国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不代表国家。中国古代国家,从汉代开始,一直是把儒教(孔)教作为国家宗教。

【教义演变】

儒教教义的演变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汉学。

第一阶段是尊五经、重视礼仪制度建设的“周孔之道”。清朝儒者把唐代及其之前的教义称为“汉学”。

2、宋学。

第二阶段是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而宋代开始的儒学被称之为“宋学”。

礼仪制度的建设仍然是重要的,但是宋学更加要求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 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南宋以来的科举考试重心也转向四书,标志“宋学”理学成为主流。在后人看来,宋学过分强调内心修养,因而失去了治理国家的能力。然而在宋学的主张者看来,搞好内心的修养,就能够精通国家各项制度,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们认为,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天赋的遵守礼仪制度的天理,要通过内心的修养,把这个天理开发出来,或者说,是把这被私欲遮蔽或污染了的天理显现出来。

【儒教教义】

儒教的主旨是“圣人神道设教”,其基本信仰是“仁”,即人人友爱。“礼”是实现“仁”的基本途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先儒有言,礼之始也则自天子出,礼之终也则与民由之。与民由之然后礼达而分定,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则必有以为之教者,然教必以祭祀为主者,以神道设之使民知畏敬故也。由是观之,则圣人制为祭祀之礼者非但以致吾之诚、报神之德而已也,而实因之以设民之教,使咸安其分,尽其职以报乎上焉。”

除了礼教仪式以外,还有合于天理的修身致诚之道。

敬天思想

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敬天除了要行天道,还要祭祀上天。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儒教的教义之一。《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因为上帝是仁德的神,帝谓五德之帝,上帝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庾蔚云:“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义,火神礼,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

天命观

儒教信奉“天命成败,圣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尚书·仲虺之诰》:“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现代人的儒教,敬天,更要人和,对天尊重,也应该对人性关怀。儒教的礼和人性观,是人性的根本,所以心莫若和。中国文明有和谐性,天命地利人和是辩证合一的。

合于天理

宋代理学尊四书为孔门至精之文,是儒教“合于天理”的一种修行方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理出于天而具于人者为道、为德、为事,“善者便是天理,恶者便是人欲”。理学以《大学》为间架为纲领,以《论语》为根本,以《中庸》为“天人一理”“道统之传”,从大学到中庸即是“先致知而后诚意”。

“盖天下之理二,善与恶而已矣,善者天理之本然,恶者人欲之邪秽。所谓崇敬畏者,存天理之谓也;戒逸欲者,遏人欲之谓也。”“天下之达道也,必从事于修道之教,然后君子之道可得,而性以全。戒惧慎独,所以修道也”。理学宣扬《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庸》的“三达德”以及《孟子》的“诚”,推崇《论语》的敬天,奉祖,孝亲,忠信,仁义,崇礼,性善,弘毅,见贤,思齐。

概括而言就是“三纲八目”:

三纲:1)明明德 2)亲民 3)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八目:1)格物 2)致知 3)诚意 4)正心 5)修身 6)齐家 7)治国 8)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三达德:智、仁、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诚:《中庸》“三达德”的根本在于诚,“智仁勇是做底事,诚是行此三者都要实”,“中是道理之模样 ,诚是道理之实处,中即诚矣。”孟子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德行

《孝经》:“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易传》: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孟子:“持志养气”,“养浩然之气”。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周敦颐:“三希修炼”: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家哲学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为“十伦”。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为“十义”。

生死观

《尚书·泰誓中》曰:“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儒教坚信一个人若成就了绝对的善,那个人就永远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会再有死亡。

政事

儒教强调“先王之道”,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尊王攘夷。以“正名”、“民无信不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总纲。儒家主张内圣外王,把人道推行到政治上去,故言“人道政为大”,“人道敏政”,人道的法则是努力治理政事。要求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敬天忠君是儒教的根本原则,再配合着大一统的天下模式,任用贤能的用人主张,德治与教化的治民方案,和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天下即可“大同”。

'700')this.width='700';" title="三教九流">

描述:88_12957271_9e2b8c407c7203e.png

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着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的常念圣号是:福生无量天尊。

【主要派别】

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上层丹鼎派和下等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 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全真派,是由王重阳于北宋末年建立的钟吕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鼓励娶妻,不茹荤饮酒;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 其修炼要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以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经邱处机的推动而壮大了全真道,现为世界道教主流宗派,有龙门派、华山派、清静派、三丰派、老华山派(陈氏堪舆派)、金丹南宗等支派。 正一道正式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鞑子册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以扶乩巫蛊等迷信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正一道士中相当一部分有家室,不住宫观,吃荤饮酒,不守戒规。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福建三一教、香港先天道、台湾一贯道、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东南亚德教等。

影响鲁迅曾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学术思想】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 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宋朝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学术思想源自高道陈抟,程朱理学将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儒家纲常名教结合构建了“天理”哲学体系。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处处把“良知”说和内丹学相比拟,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学理论和修养方法。 两千年来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不断地进行互动。东汉时期佛教被人们视为黄老道的支派,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借助了老庄玄学的影响,禅宗的宗旨方法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鉴了神仙方术。

【政治经济】

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 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发展,经济繁荣发达,出现太平盛世。

封建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统治服务,祈求国家长治久安,秦皇汉武热衷神仙方术,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风;另一方面,民间道教经常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从汉末黄巾起义、南北朝李弘起义,到元末白莲教起义、清末义和团运动,各种起义络绎不绝,“替天行道”成为农民起义的鲜明旗帜。 道教与兵家有渊源关系,兵家军事谋略和道教修炼法门相互影响,《道德经》、《阴符经》常被视为兵书,“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奇用兵”等思想被兵家研究应用,奇门遁甲等道术也在军事中实践使用。

【文学艺术】

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南北朝以来的《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唐宋传奇《枕中记》、《太平广记》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唐诗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明清小说包括四大名着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此外还有独特的道教文学形式被衍生出来,如李白的游仙诗、明朝盛行的青词,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当代流行的修真小说以丹道为主题,玄幻小说、盗墓小说、仙侠小说也与道教紧密相连。 “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赵孟睢⒒乒⒆vι健⑿煳肌⒅燹恰⒅0迩诺仁榛叶际堑澜掏剑渥髌飞钍艿澜趟枷虢蟆5澜桃衾值那鳌⒊淮俳艘衾窒非姆⒄梗┚纭⒃骄纭⒃ゾ纭⒒泼废返榷汲浞旨橙∑溆l烊撕弦凰枷搿⒎缢坝叩朗跤跋熳胖泄辰ㄖ难≈贰⒉季趾徒ㄔ臁



诸子百家中的九流指的是哪九流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思想层出不穷,然而去其糟粕后只剩下十家,而再除去小说家就只剩下了九家,这九家也被称为九流。那么民族文化带大家了解一下,诸子百家中的九流指的是哪九流吧。

儒家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着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纵横家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杂家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着作集。

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