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语言文字文化_景颇族的“牛文化”面面观

2023-08-09 14:50:19 作者:합작(合拍)



景颇族语言文字文化

我国很多的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些语言文字早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景颇族也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些语言文字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景颇族文化的语言和文字吧。

景颇族的新米节 景颇族特别的节日介绍

景颇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按方言的不同,又分为景颇、载瓦、喇期(茶山)、浪峨(浪速)等支系彼此之间通话困难。景颇既是支系的名称,又是该民族的总称。景颇支语言中又有昆恩话、息丹语、高目话、蒙支话等方言。载瓦语支中也有龙准、亭注、崩龙等方言。

从景颇语的分布来看,景颇语属藏缅语族的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瑞丽、盈江等且载瓦语属藏缅语族的缅语支,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地区,这种语言与阿昌语极其相近。这是由于载瓦支系历来与阿昌族杂居的缘故所致。

虽然景颇语和载瓦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支,但是由于他们都根源于共同先民的导传及远古曾共同使用氐羌语的缘故,因而两者在一些古老的词和一些基本的语言成分上有着同源的关系。

随着经济、文化习俗的融合与地域错杂,这两种语支出现了明显的相互间的融合特点。

景颇族的文字分为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景颇文属拼音文字,通用于中国云南省的景颇族景颇语支聚居区。缅甸境内的景颇族也使用这种文字。景颇文是由西方传教士约翰逊夫妇于十九世纪创制的。他们曾选用这种文字在缅甸出版过《圣经》、《赞美诗》、《教徒手册》,小学课本及报刊杂志等,进行教义的宣传。1949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语言学家对景颇文进行了改革。

景颇文共有23个字母,多数音位用单字母和双字母表示,少数用3个字母表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版了景颇文报纸,课本以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还出版了景颇文辞典。

载瓦文创制于1957年,使用于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自称为“载瓦”的景颇族地区。这种拼音文字以云南省潞西县西山地区的载瓦语龙准话为标准音,有26个拉丁字母,音位用单字母和双字母表示。



景颇族的“牛文化”面面观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世代务农,生产方式都已农业为主,牛这一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一笔,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以农业为主的,景颇族就是其中一支,在景颇族文化里,牛还有更多的意义,下面就一起看看吧。

大约在元代以后,景颇族才出现刀耕火种农业。牛正是随着刀耕火种农业经济的进入,逐渐走入景颇社会。物质文化简单的景颇族一直以来都高度依赖于环境,他们曾一度对牛倾注了大量心血,曾从内心深处将牛奉为神灵,并把牛与社会地位、家族地位、婚姻交换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景颇传统社会的牛主要有以下文化功能:

第一,聘礼及加固姻亲关系

牛作为聘礼实际上是景颇族实行交换婚的工具。“婚姻关系的缔结是通过对牛的支付来完成的,婚礼仪式的每个阶段也以牛的交换或杀戮为标志”。在景颇社会中,实行的是等级内婚制,牛在其中起到了权力交换的作用。在婚姻的缔结中,牛是主要的聘礼。仪式和礼品交换中水牛也成了最高贵的牺牲或礼品,家有大水牛也就是家境殷实的表现。

第二,葬礼祀品及宗教献祭

在老人“回”(去世)后的葬礼期间,儿子们会出至少1头牛来祭祀,嫁出去的姑娘家也要宰杀1头牛,表示送给老人带到另一个世界享用。这说明在景颇人的思想意识中,牛非常重要,阴阳两界都离不开它。景颇族的宗教属于较为原始的万物有灵信仰。

在家中或寨中有不顺的事情出现、或农事活动开始、或庆祝丰收、或建房盖屋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其目的就是以娱鬼祈求福祉。而祭祀不同的“鬼灵”需要不同的祭品。鸡、猪、鱼等都可以作为祭品,但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则需要用牛来献祭。

第三,化解矛盾

在景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寨与寨之间发生矛盾(拉事)及处理矛盾(讲事)时,通常用牛作为赔偿或惩罚物。“拉事”和“讲事”实际上是指一个事件所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在景颇族历史上,有世仇的家族之间时常发生“拉事”。所以牛是他们最心爱的财产,他们情愿冒生命危险来保护自己的或窃夺邻人的牛群。他们的大部分社会活动是与牛有关的。

第四,确定身份和地位

牛在景颇社会中有炫耀和展示的功能,拥有较多的牛者,意味着拥有较高的声望。在景颇社会中,有大、小山官之分,一般大山官都是很富有的山官。景颇族传统盛行的是舅表单向循环婚,这种婚姻方式使得牛在许多闭合环内流动。这种特殊的婚姻制度,通过牛的移动,使财富在不知不觉中从社会下层向社会上层积聚,而牛却润滑和维护了整个社会秩序。

第五,生产工具

在过去的景颇社会中,人们重视养牛的另一个原因是牛在生产中的功用,即主要用作劳役。人们在对旱地进行松土和对水田进行犁田、耙田时,都是以水牛为主要生产工具。另外,牛车也是景颇族主要的交通工具。由此可见,牛曾是景颇社会运转必不可少的中间物。在景颇人的观念中,牛比土地更珍贵。牛是个人的私有财富,甚至可以作为商品交换中的货币等价物来使用。

景颇族主要采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耕种后丢荒闲置的山地其植被恢复期间形成的草甸和灌木丛、茅草地便是放牧牛群的天然牧场。过去,景颇人养牛不需要专人看管,只是在脖子上挂上牛铃,任其自行觅食。这种养殖方式经济省力,是当时家家户户养牛的重要原因。

而当时的景颇社会尚处于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十分薄弱,使得以物物交换为主的社会中牛的功能超出了其实用价值。因此,人们逐渐赋予牛更多的意义,牛也因此进入景颇人的生活层面和精神层面,形成了景颇族历史上“牛的时代”。



历史文化悠久景颇族服饰

古人狩猎时代常常衣不蔽体,更不用谈服饰了,但是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注重服装的发展。随着各个民族文化的不同,受到地域,生活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景颇族文化中服饰特点也别具一格。

世居云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饰从现有文献看,多与狩猎和游牧活动及高寒山区的自然生态相适应,“衣皮服毡”,“织皮冠之”。从头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猎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后,阿昌族服饰有了新的特点。这些明显带有游猎特色的服饰,构了古代阿昌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犷豪放。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一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

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统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珰作响,别有一番韵味。许多景颇女子还将藤圈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漆,围在腰间,来装扮自己,她们认为谁的藤圈越多谁就越美,这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景颇族人的节日盛装就大不一样了,特别是姑娘们的装束更为精美艳丽。她们的上衣是黑色平绒缝制的紧身衫,颈项上挂银项链和银圈,腰挎红和黑毛线织的缀有许多银泡银链的挎包,小腿裹红、黑毛线相间织成的护腿。

前胸和后背镶嵌着3圈闪闪发光的银泡,从银泡上向下挂着一串串银链和银饰物,有的姑娘胸前和后背还镶嵌着2排银牌。这一套装扮,真好像古代女侠,走起路来哗啦啦响,更衬托出她们的矫健美丽。

景颇族的景颇、载侃、喇期、菠莪等支系的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宽。老人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喜裹白色头。外出时必挂“简阳”和长刀,以示威武和尊严。妇女一般着黑色对襟或左枉短上衣,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

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针有很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六七个项圈或多串银链子和银响铃,耳朵上戴比手指长的银耳筒,手上带一对或两对粗大的荆花银手锡。许多妇女还爱好用藤茨编成藤圈。涂以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能增加美观。

景颇族妇女用毛线织成的统裙,是她们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统裙,大山支系叫“勒布”,小山文系叫“普藏”,意思始织出的围裙,习惯上称统裙。统裙用羊毛线织成,多为黑底,少数是红底上面再用红、绿、黄、蓝、紫毛线组出精细的图案。

图案有瓜果种子、草木花儿、飞禽脚印等三大类。由三块饼成的统裙,围在腰上的那面必须是黑毛线组的,不能倒过来围。由两块拼成的统裙,上下都有花纹,可以倒过来围,不讲究哪边在上。打开的统裙呈长方形,长五尺左右,宽三尺多。也可以技在身上御寒,还可以当被子盖。背娃娃时少不了用它做背兜。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景颇人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民族特色服饰,主要有筒裙,头巾、头帕等。筒裙筒裙就是筒状的裙子,它是好多少数民族的一种民族服饰。筒裙一般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缝合的裙幅,景颇族称之为缠裙。另一种是缝好的筒裙,穿上后腰部系好即可。

景颇族的筒裙多以大红色为基调,上面用黄、黑、白、蓝、绿色的棉、毛线织出大大小小相间、相套的以菱形为主的几何形图案,精巧别致,与众不同头巾景颇族男子喜戴白、黑、蓝色的包头巾,包头巾的两端均缀饰有红、黄等色的小绒球。头帕头帕是指盖在头顶上的小块的帕子,一般多呈长方形,前半部盖住头顶,用发辫或绳绑缚,后半部分垂在脑后。

景颇族妇女多使用头帕。景颇姑娘的头帕是用红色的棉、毛线织成的,大致呈方块形,上面间织有黄、绿、白、紫等色的竖条纹,色彩艳丽。头帕的两端用黑布或线连结,使之成为圆筒状,套在头顶和脑后,摘戴十分方便。



丰富多样的景颇族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动。一个民族的生产状况、方式和民风历史等都会从他们的饮食中反映出来。饮食文化日常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环节。从他们的饮食习俗中我们也能更好的了解景颇族文化。

景颇族聚居地系山地立体气候,生态环境复杂多样,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各种野生动植物非常丰富。景颇族不仅食陆畜,也食水产,举凡鸟兽鱼虫,花果草木,无不在觅食之列。正如他们所说的:山里的东西,绿的是菜,动的是肉。

景颇人的饮食,按习惯可分食和饮两大部类。以主食而言,主要有大米、包谷、大麦、小米、高梁、芋头和薯类。芋头是景颇先民在步入农耕经济之初,率先种植的粮食作物。肉类,以牛(水牛、黄牛)、猪、鸡为主,同时辅以猎获的野生动物作补充。蔬菜,通常仅在园地种植少量季节性蔬菜。

景颇族吃饭时男女可以同桌。景颇人习惯于一日三餐。晌午饭尤具特点,通常为野餐。农忙时,一日四餐,即早、中、晌、晚餐。吃晌午饭与前同。平均分配的原始平等观念仍残存在景颇人的日常生活中。

景颇人烹制的与众不同的主食有“炒新谷饭”、“竹筒饭”、“麂血饭团”和“飞蚁煎饼”等。炒新谷饭是景颇人过尝新节时必备的食品。尝新节是秋收前谷物基本成熟后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在每年农历八、九月间举行。吃饭时,先喂狗,然后巫师与老人先吃,随后家人与客人才能就餐。其米因已炒干炒熟,故不会馊,不会生虫,存放时间较长。

竹筒饭,是熟米饭趁烫时与麂子的护心血、精瘦肉末及盐、辣子、姜、芜荽等佐料一起揉拌而成。其麂血肉末已被刚出锅的热饭烫熟,色美味香,口感较佳。飞蚁煎饼的飞蚁,即飞蚂蚁剁细后加紫糯米粉与砂糖,油炸即成。其味酥脆不腻,异香无比。鸡肉牛头饭。所谓“牛头”,系半干半稀之米饭是也。先用软米熬成粥,再加鸡血、鸡脯内末及切细的荨麻叶搅匀即成。

景颇族肴大体可分舂、烤、煮、剁、炸、腌六种烹制方法。舂:景颇人的“舂筒菜”可谓餐桌上的“永恒主题”。几乎所有动植物菜类都可用此法烹调。烤:畜禽鱼鸟兽均可直接用明火烤吃。景颇人必不可少的午夜是烤猪肉拌野芹菜和生姜舂烤牛肉干巴。煮:凡是肉类均可用竹筒煮。竹筒煮肉烹制独特,其肉质软而不烂,香味特浓。

炸:煎荷包蛋蜂蛹和各类肉干巴等,均是很有魅力的菜。腌:可腌制各类肉干肉巴、咸菜及酸菜。凉拌菜主要调料是生辣椒、豆豉、腌卤腐汁,酸木瓜水或盐霜果水等。景颇族菜味的“主旋律”是清淡、辣、酸、苦、香。其烹饪用味有咸、酸、辣、苦、甜五味。

景颇族的饮茶之风始于元代,有的地方至今仍保存着元代的饮茶方法,即直接用焙干的茶叶煎煮饮用,或加入少许食盐,喝盐茶。他们尤其爱喝酽茶。据说有一种江心坡出产的煨茶简十分名贵,用其煨茶,一辈子人都烧不坏,故其价值牯子牛钱。

景颇舂菜

走进景颇人家,你会听到“舂筒不响,吃饭不香”的说法。因此,舂菜在景颇族菜谱中最具特色。景颇人把鱼腥草、苦练子果等药用食物和丰富的各种香料、调料及经烧烤后的鱼、虾、鳝等放在竹筒里用木锤舂制,制成风味效果,能疏风除热,消食建胃。

景颇族“绿叶宴”

吃过景颇族“绿叶宴”,你对目前最流行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的说法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坐在“绿叶宴”边,没有碗、没有勺、没有铁制的酒具,饭是竹筒烧的,菜是竹筒舂的,盛菜的是青翠的芭蕉叶,喝汤的勺是树叶折叠成的,就连酒杯也是竹节做成的,吃的是山茅野菜、纯香的土鸡,从内容到形式,从视觉到味觉,都远离了现代饮食的概念,仿佛所面对的是一席少数民族“智慧的盛宴”。

户撒过手米线

吃过蒙自的过桥米线,吃过昆明的豆花米线,再到德宏去吃户撒的过手米线,那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户撒的米线细软松滑、用当地特产红米做成,将米线摊于掌心,仿佛捧着一朵含羞的红玫瑰,再将精制的肉馅拌和其中,轻轻递入嘴唇,顿时芳香四溢,不知天上人间。



民族文化:纳西族的语言文字

纳西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而着称于世。纳西语是纳西族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际工具,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而纳西族的文字有东巴文和哥巴文,是纳西族文化重要的内容,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放射出璀璨光芒的瑰宝。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活着的原始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书写成的两万余册东巴经籍,是关于纳西族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进程的百科全书。

东巴语言

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支之间)。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使用西部方言者约有26万人,占总人口的87%。纳西语的基本语序:主语——宾语——谓语(s——o——v)。

东巴文字

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

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

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

东巴文字的载体东巴纸是古时东巴专用,用以书写东巴文字的纸张。其工艺纯属手工作坊,只有出自此作坊的东巴文字,才是原汁原味、富于魅力的。东巴纸由和圣文老师的祖先在300年前发明自制的,失传10多年后,又由和老师重新恢复了东巴纸的生产,并在传统基础上发展了书画纸、装裱、高档名片、压花书签、压草封活面藏经纸等系列,它工艺精美的质地、防虫驻的特点,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

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果。

白地东巴纸色白质厚,不易遭虫蛀,可长期保存,用它书写的东巴经典据20世纪40年代的调查有五千多卷。白地东巴纸为弘扬东巴文化做出了卓著贡献,从工艺史角度来看,它又是研究我国手工造纸的难得实例。



独特的畲族语言文字文化

有句歌词唱到: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可见中国民族文化之多样化,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语言。畲族语言,畲族通用汉字,其语言畲语,属于汉藏语系。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畲族文化看看他们的语言文化吧。

畲族语言,畲族通用汉字。畲族语言可分为山客话、东家话、活聂话三种。1、山客话(约50万人,畲族主体使用,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2、东家话(约5万人,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3、活聂话(约0。2万人,属于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发音方法(语音)与瑶族人使用的炯奈话(也有说是瑶族优勉话)最为接近,但语序靠近汉语)。

在畲族语言中,“哈”就是“客”的意思,比如,我们叫“客人”为“人客”,近似于汉语拼音“eninha”。所以,我认为“山哈”就是“山客”,不是山里的客人,而是客山而居,尊山为主我为客。这可以从畲族祖先的迁徙历史与落脚点,从畲族祖先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中推断。当地的汉族、回族人民则称我们为“畲客”,他们都是讲闽南话的,“畲客”的发音近似于汉语拼音“xiakei”。

与客家话的关系

这里所讲的“畲语”,指的是“山客话”,汉人称之为“畲客话”。由于“畲客”是贬称,所以专家学者称之为“畲话,此畲语属汉藏语系,语根为汉语。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说,景宁的“畲语新闻”,应该称为“畲话新闻”。

此畲语与汉语客家话接近,是一种归属有争议的语言,汉族学者认为就是由客家话演变而来,是汉语的一个特殊方言(持这个观点的学者以罗美珍代表);而畲族学者则认为此畲语形成时间早于客家话,与客家话的关系犹如长幼关系(畲话形成早于客家话)或兄弟关系(同时形成,只是轨迹不同)。

但不管争议有多大,山客话属于汉语分支,毋庸置疑。此畲语语音声母单纯,韵母发达,声调复杂,变调现象较普遍,音节多。其词汇分虚、实两大类11种,实词尤为丰富,构词特点:多单音词,多转借和引申词,多偏正倒置词,保留不少古汉语词汇和词素。

1994年福建省民委对罗源畲语100个常用词作了分析,其中粤语占14个,客家话占13个,闽南、潮州语占6个,福州语占43个,其余24个,不属上述语类。其语法特点是以特定的语序、虚词和语感来表情达意,具有民族性、稳固性和一致性。畲语还有一些带有传统性和稳固性的隐语,起助趣、避讳、盘问作用。

共通性

在畲族中,全国各地语言共通,地方差异不大。语言的共通性,起着认同民族心理和维系民族感情的重要作用。如在景宁,社交活动中,境内畲族人一般操景宁方言或普通话,当得知对方是同族时,即改用畲语(畲族山客话)交谈,尤显热情、亲切。在畲汉杂处的村落,汉族人也懂畲语,有的还能用畲语交谈。



颇具民族特色的瑶族茶文化

茶文化已经深入到瑶族人民生活当中去了,并且与当地的风俗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茶俗茶礼。热情好客的瑶族人民每当有客人来的时候,他们都会为对方奉上小三碗的油茶。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瑶族文化吧!

茶为国饮,中华茶文化历经千年的历史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与当地风俗习惯水乳相融,形成了纷繁多样的茶俗茶礼。在广西省钟山县的瑶族乡,打油茶作为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特色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钟山瑶族人喝油茶的历史已有600年之久,油茶待客也是这里典型的饮茶文化。

瑶族人热情好客,当新客或者远方贵客到来时,主人会请邻里或朋友陪客人聊天,而自己就立刻去动手生火烧水煮油茶。由于是接待新客,贴心的主人会为客人准备三锅,将苦、中、淡不同味道的油茶综合在一个瓦锅里,再配置不苦不辣不咸不淡的中性茶味。敬茶时也有讲究,一般是老者、长者或者身份较大的客人为先。热情好客的瑶族人唯恐客人第一次生疏客气,会请客人喝上三小碗。当然,如果你喝不习惯,客人看你喝不完,也就不会再倒。对于喝油茶,瑶族人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到“一碗不成(不行),两碗无义(意义),三碗四碗麻麻地(还可以),五碗六碗够情谊”。

对于熟客和朋友,瑶族人接待喝油茶的方式就显得轻松随意的多。客人可以边与主人聊天变欣赏主人煮油茶的技艺,还可以打打下手,体现一种主客随意的友谊。喝油茶时,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茶,盐、花生、炒米、葱花、由果子、香菜等配料都会放在油茶桌上,像自助餐一样可以自由选择和搭配。客人告别时通常会说一句“改天等你到我家打油茶”答谢和邀请朋友往来喝油茶。

喝油茶同样是瑶族男女相亲、恋爱维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相亲的过程中,一般由女方端给客人喝,但敬茶时依然有讲究,第一晚给媒人,接下去是老者、长者,再下去才是相亲的男青年,然后才是男青年的同伴。如果男女双方有有意,接下来的相处也是通过煮油茶来加深彼此的了解。

据说,早在唐朝时期,打油茶的饮食习俗就已经慢慢形成。在岁月的洗礼中,油茶习俗不仅没有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而是伴随人们进入新的时代,有了新的发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油茶,瑶族的油茶文化也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您可能还喜欢:

详解瑶族传统服饰文化:瑶族马尾帽

白族建筑文化,你了解多少?

侗族信仰,你所不知道的侗族信仰文化

汉族的元宵节做什么,汉族元宵节习俗



景颇族标志,纪念景颇族先祖的标志

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关于这个节日,景颇族人们还设立了目瑙示栋,用来纪念景颇族先祖首创“目瑙纵歌”。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景颇族文化了解其标志吧。

景颇族的民族标志是目瑙示栋,是为了纪念景颇族先人宁贯娃首创“目瑙纵歌”而设立的祭坛。

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舞场中央,是景颇族群众心中最神圣、最崇敬的图腾。

示栋一般由四竖二横六块厚实的长方形木牌加底座组成,用红黑白绘就不规则的螺旋形几何图案,中间两竖牌稍高,左边为雄牌绘就太阳图案,右为雌牌绘有月亮图案,代表景颇族从青藏高原日月山迁徙而来,同时也表示阴阳搭配和人类离不开太阳和月亮。

下面螺旋形舞蹈图案,代表景颇族祖先当年迁徙的路线。再下是犀鸟和孔雀领舞的传说图案。两则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桩,顶端绘有祖先发祥地---“木折省腊崩”。左桩下面画着菱形宝石图案,右桩下面画着波纹形迁徙路线。

再下均是象征人类繁衍的厥叶花,象征各民族团结的南瓜子,象征消灾辟邪的牛头和人类生殖繁衍的乳房。横的上面一块绘有田地图案,下一块绘的畜禽、五谷图案,阴阳雌雄桩之间有交叉的刀和箭相连,表示景颇人民生活离不开刀和剑,也体现景颇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

目瑙柱的左侧立着一个方形架子,上层是吹唢呐的座位,前面挂着一个两米长的大皮鼓和一面直径一米多的大锣,供跳舞时伴奏用。广场四周用竹篱笆围起,目的是为了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扰。

在历史上,竖目瑙示栋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萨要念村寨鬼(一种祭祀),形成祭祀高潮,连续三天的祭祀后,才能将目瑙示栋竖起,顿时,整个目瑙纵歌场欢呼雀跃,场面极其热烈。



颇具特色的畲族茶文化

茶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颇为重大,各国人们文化不同,喜欢的茶的品种也是不一样的。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各个民族对茶都有自己的见解,以至于形成互不相同的茶文化。畲族茶文化是怎样的呢?一起来饮茶文化中看看。

一、见缝插针广种茶

畲民大多集聚在山腰地带,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尽占有的可耕田地却都是从陡峭的山坡上千辛万苦通过认真修筑梯级而获得的,修筑的梯级园地土壤腐殖质丰富,十分适宜茶树种植。同时这里绿树成荫,终年云雾缭绕,孕育了茶叶优异的自然品质,因而自唐永泰以来,畲族太祖雷进裕等人先后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徙这里后,不管是单家独户还是小聚居,他们都在自筑梯级园地上见缝插针种植茶树,从而留下了“畲山无园不种茶”、“园里无茶不成寮(屋),山上无茶不成村”等畲谚。

二、以茶冠名命地名

笔者曾对1990年编辑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名志》进行研究,并实地作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本县所辖地域从政区地名到名胜古迹、从人工建筑到地理实体均有用茶命名的茶地名。这些不同或相同的茶地名,有的代表行政区域,如本县不仅有多处同名同字的茶园村,还有茶园乡,在人民公社化时代还设有茶园管理区。

三、乡俗浓重饮茶习

茶是畲族人民必备的饮料,用茶敬老待客是畲家的传统习俗。每年逢清明采茶时节,畲家的媳妇必亲自采制几斤绝对上等的名茶,并加以密封贮藏,每到大年初一娌妯们就争先邀请爹姆及亲戚叔嫂到自家敬品一杯“春节茶”,她们不仅在采制名茶时就十分考究,在沏泡时也十分注重技巧,煮茶的用水必取村中最为净洁的山泉,煮沸的开水必稍搁片刻再行沏泡,茶具必选用半透明缕空细花的薄胎瓷碗,冲泡时必先以小量开水润湿茶叶,然后泡至七分满浅。

四、茶与畲族生活

畲族人民不仅有独特的二碗茶茶俗,他们更是把茶跟婚俗连在了一起。在媒婆去畲族姑娘家提亲时,媒婆必须带上一包上好的茶叶,俗称问茶。女方如果同意的话,就收下茶叶,反之则把茶叶原封不动的请媒婆带回;男方去女方问聘时,男方不能直接问多少钱,而要问几两茶,俗称问茶钱;毛头阿郎第一次到姑娘家作客时,要带上一个茶罐,罐中放上鸡蛋和茶叶,如果毛头阿郎吃到了姑娘做的糖吞茶蛋,则次年开春可来迎娶。

五、古老动人茶传说

畲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茶,畲族人民的文学也离不开茶,在丰富的畲族文学作品中,故事传说便是最精彩的一种。在畲乡景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动人的茶传说,相传唐永泰年间,有一天在四川峨眉山勤修苦练了50年的老瘩和尚云游经过此地,他获悉南泉水的甘寒清冽,拟品尝一番,便奔赴泉源,却因长途跋涉劳累过度而昏迷倒下。

多亏上山拾柴的雷太祖看见,用山泉救活了和尚,并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寮里休养,老瘩和尚由于吸饮了南泉水,身体日见健壮,他见这里云雾缭绕,是个建寺坐禅的好地方,于是化缘建寺山中,为报救命之恩,他在寺院周围播下了从峨眉山带来的茶籽,并精心用南泉水浇灌,以收取茶叶酬谢恩人。

六、雅俗共赏茶诗文

散见于各种史料中的茶记载、茶诗文是畲族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茶记载记事详实,茶诗文赞赏得当,读来清新隽永。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畲家创制的惠明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就被列为贡品,有《处州府志》记载为证,“入京马上争矜贵、黄封红裹呈枫宸”,诗句描叙了当时入京进贡非凡场面。



独特的瑶族语言文字文化解说

每个地域的语言都不一样,每个民族的语言也不尽相同,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从民族语言中看出来。语言的变化也代表着民族的进步。那么瑶族的语言文字是什么样的?本期的瑶族文化为你介绍详细内容。

大体来讲,瑶族有三种:盘瑶(瑶语支)、布努瑶(苗语支)、茶山瑶(侗水语支)。

有时候我们也会讲,瑶族有四种,即四大支系:盘瑶(瑶语支)、布努瑶(苗语支)、茶山瑶(侗水语支)、平地瑶(汉语支)。

平地瑶——这个特别的支系,特别之处在哪里呢?

1、由盘瑶汉化而来,却不是完全成为汉人,而是成为了一个新的瑶族支系。

2、没有忘记几千年前的契约《过山榜》、《千家峒》,却拥有了平坦的土地、相对强大的经济。

3、人口众多,40万以上,集中分布在湘桂交界的江永、江华、恭城、富川。

4、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可以说是汉语,却是一种很特别的汉语。

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瑶语是指华南瑶族使用的语言的合称,又作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苗瑶语族。在苗瑶语族中,瑶语支的几种语言,通称勉语,另外瑶族所用的语言亦包括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语和巴哼语,和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拉珈语。由于各地瑶语相差不少,往往需要改用中文沟通以便沟通。

瑶语一般分为三种方言:勉金方言。是勉语最重要的方言。勉金方言又分为以下三种土语:优勉土语。又称高地瑶话、盘瑶。标曼土语。金门土语。又称平地瑶话、蓝靛瑶。标交方言。又分为标敏和交公勉两种土语。藻敏方言。又称八排瑶语、藻敏语。使用勉语的人口约有140万,其中中国70万,越南50万,其余主要分布在老挝、泰国和美国。在所有说勉语的人中,约有90万人使用优勉土语,40万人使用金门土语。1984年统一的瑶文是优勉土语的拼音文字。布努语和巴哼语,本来被归为瑶语支,但较新的分类把这两种语言归类到苗语支。

语言特点

瑶族人民瑶语支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地说,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逐渐简化的趋势。塞音和塞擦音清浊对立,浊的塞音和塞擦音同苗语支的苗语、布努语带鼻冠音的塞音和塞擦音相对应。送气音基本上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元音一般长短对立。辅音韵尾有-p、-t、-k、-m、-n、-等6个,声调通常有8个,同古声母的清浊有密切关系。变调与构词有一定的联系。虚词和词序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名词、指示代词、状词和数量词组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前,形容词作定语时一般在中心语后。数词有两套,“十”以内的用固有词,“十”以上的用汉语借词。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都在动词谓语后。词根基本上是单音节的,带附加成分的词不多,有的附加成分已逐渐脱落。汉语借词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