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介绍 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_解放战争时间(土地时间)

2023-08-04 21:47:05 作者:时光与海而我与你



解放战争时期介绍 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

1、重庆谈判

(1)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以及和平建国希望和曙光。后来国民党撕毁协定,内战爆发。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 1949

(2)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3)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4)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2、辽沈战役

(1)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

(2)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3、淮海战役

(1)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2)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3)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

4、平津战役

(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2)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3)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5、渡江战役

(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2)1949年2月1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在河南商丘张菜园村成立。

(3)1949年3月23日,刘伯承司令员在商丘先后起草了《渡江作战之研究》、《敌前渡河战术指导》两本渡江教材后,又下达了《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的指导性文件,对实施渡江作战规定了十项重要的战术原则,对渡江部队提出了具体的、详尽的要求。

(4)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5)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5)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南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

(6)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7)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放战争时间(土地时间)

中国解放战争是什么时候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方针。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前8个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努力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也逐步高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1948年,朱德与陈毅部署豫东战役

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与此同时,在解放区彻底实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基本政策,

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为了早日结束战争,4月1日,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举行谈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但是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协定,谈判宣告破裂。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

渡江部队冲上长江南岸

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随后,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大进军, 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 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出中国大陆。

从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在3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解放战争的各个阶段、时间、标志是什么

1、抗日战争分3个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解放战争时间(土地时间)


2、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标志是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将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中国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3、第二阶段: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战争中时间最为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又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武汉后,开始改变策略,对 *** 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4、第三阶段: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时期。

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

*** 军在滇西缅北作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赢得了美英盟国的巨大赞誉,但在豫湘桂战役中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溃败。

5、日本帝国主义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中国跻身世界四大国之列,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解放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 *** 与 *** 争夺领导权,而在中国大陆及海南岛进行的内战,战争以 *** 及中国人民 *** 取得胜利而告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 败退台湾。

解放战争的时间及地点是什么?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度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军已度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已度过大部分,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路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 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被困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提问者评价thanks

几几年抗日战争?几几年内战?几几年解放战争?

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9月2日结束,共14年抗战。

解放战争: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相关信息: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结束于哪一年?

解放战争开始于1945年8月,结束于1949年9月。

解放战争时间(土地时间)


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解放战争时间(土地时间)


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扩展资料

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1颗原子弹,日本败局已经注定。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无条件停战。所以苏联红军未经大规模抵抗,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岛和朝鲜半岛北部。

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军投降。中共中央指挥河北、山东所属小股部队于8月下旬向关内进发,9月下旬才分别开始从晋冀鲁豫等地或陆路,或水路,或武装,或徒手,陆续动身赶往热、察和东北,先后抵达十几万人。

一方面以中国战区统帅的名义命令日军就地集中并固守待降,命令八路军等中共所属武装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时命令其他国民党军队日夜兼程向日军占领区后方进军;另一方面又接连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由于抗战期间日军战线深入中国腹地,以敌后战争为主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处于身处或接近日占区的有利战略位置,而相当大部分国民革命军主力则或有因或巧合地位于远离日占区的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

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当前形势后决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同时不理睬蒋介石的命令,命令所指挥的武装力量积极向日军进攻,收复失地。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向延安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前往重庆。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全揭秘(中国解放战争详细历史)

揭秘一份扭转解放战争命运的“AAA电报”

人们常说,决定解放战争胜负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殊不知,真正决定解放战争命运的关键之仗还是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近,军事专家解密的一份延安“AAA电报”,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解放战争全揭秘(中国解放战争详细历史)


1947年7月29日,在鲁西南重镇菏泽城北一栋简陋民房内,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 *** 正在散步。他们刚刚指挥完著名的鲁西南战役,难得这么轻松一下。

“报告首长,紧急电报!”参谋人员将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交给刘伯承。刘伯承先粗略看了一眼,脸色立刻凝重起来。 *** 从刘伯承的神色中已看出这份电报绝对不寻常。他连忙接过了电报。果然,这份电报是由 *** 亲自起草的,上面标着的AAA字样十分醒目。 *** 明白,3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最秘密的电报等级,此电为何一连写3个A呢?

揭开战略攻序幕后的战略调整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 *** 战略进攻的序幕。正在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捷报连连的时候, *** 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车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完全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

7月23日, *** 致电刘伯承、 *** :“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这个时候,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

7月28日,刘邓给 *** 中央军委回了电,如实地陈述了部队目前存在的困难,希望能在内线继续作战一个时期,等时机更为有利时再向大别山挺进。他们原以为中央会批准他们的计划,没想到次日也就是7月29日, *** 就亲自起草了这份标有3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 *** 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3个A字深深地印在了刘伯承、 *** 的脑海中,他们也深深地感到了中央军委和 *** 对他们寄予的重托。

刘伯承、 *** 看完电报,立即烧掉。两人简单商量了一下后,马上复电中央――完全服从中央的决定,半个月后行动。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得失,这正是刘伯承、 *** 两位革命家一生的真实写照。

AAA电报和千里跃进

实际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AAA级电报后的第9天,也就是8月7日的黄昏,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数十里宽的地面上,悄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这注定是一着险棋。从鲁西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蒋介石十几个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现在又马不停蹄地向南奔驰,真可谓困难重重。

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原二野司令部军政处处长杨国宇将军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没有到过黄泛区的人是很难想像这里的情景的。这里虽然已成了一片死水,但还是一片汪洋,除了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民房屋脊和偶尔从空中掠过的几只野鸭之外,再也看不见什么别的东西。即使是无水的地方也尽是稀烂胶泥,前脚起,后脚陷。”

几天以后,等刘邓大军越过黄泛区、渡过沙河、继而向汝河进军时,蒋介石才如梦方醒,惊出一身冷汗,立即调集大军南阻北追,并气恼地撤了参谋长陈诚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参谋总长,飞到前线督战。

为了把刘邓大军阻击在汝河以北,蒋介石急着调来整编85师经过平汉路南下,驻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

8月24日晚,刘伯承、 *** 率指挥部到达汝河北岸。前面敌人的火力阻击很猛,后面追兵只有15公里。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开一条血路!” *** 更是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他们命令部队从即时起,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飞机大炮、枪林弹雨,片刻不停,强渡汝河。前线指挥员则命令所有的步枪都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看到敌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并要求先头部队过后,沿途不留一个敌据点和一个敌人。这样,到第二天下午,刘邓大军共有4万多人渡过了汝河。

至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还面临最后一道险关――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挡在北岸。此时,敌人追兵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离淮河渡口仅仅15公里远,形势再次变得紧急起来。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深。刘邓大军刚刚冒险趟过淮河,追兵就赶到了淮河北岸。不料,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的 *** 军队只得望河兴叹。 *** 后来兴奋地说:“过淮河,刘伯承去探河,水深在脖子下,刚刚可以过人。这就是机会呀!我们刚过完,水就涨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运气好呀。以前,从来不知道淮河能够徒步过去,就这么探出条道路来了,真是天助我也!好多故事都是神奇得很。”

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20日千里挺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一消息传到陕北, *** 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二十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 则用他特有的语气说:“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500公里,从长江再跃进500公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剩下不到500公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

根本转变战略格局的重大创举

8月27日,也就是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的当天, *** 以 *** 中央中原局的名义向各部队发出指示:“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11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大别山作战检讨会,设立华中“剿总”,并兴师动众地把海军调入长江,以防范刘邓大军渡江作战,随即,开始对大别山进行全面“围剿”。在这里,刘邓大军度过了抗战胜利后最艰苦的一段岁月。冬天来了,刘邓大军在风雪荒野的大别山没有后方,缺衣少粮。战士们既要同“围剿”的敌人作战,又要自己设法解决饥寒。很多年后,当有人问起这段经历时, *** 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行动,这是毛主席定下的。二野挑的是重担,种种艰难我们都克服了,完成了任务,还是那句老话,叫做合格。”

后来,史书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 *** 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 *** 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人民 *** 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可以说, *** 亲自拟写的那份标有3个A字的电报加速了 *** 反动统治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国的诞生进程。

命运揭秘

解放战争的四个阶段?要详细解释!!!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全面进攻,战略决战。

1949年12月至1955年2月,追歼。

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前往重庆,同国民党统治集团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

在谈判过程中,尽管中共顾全大局,在许多问题上作了让步,但是蒋介石在涉及国家政权的重大问题上则借口统一军令、政令寸步不让。经过四十三天复杂而艰苦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国民党当局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

但双方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两个根本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双十协定是以国共两党协商的方式产生的一个正式文件。这个文件的签订是人民力量的胜利。国民党再要发动内战,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

扩展资料:

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不单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是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

它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从而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什么是解放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亦称解放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解放战争的过程,双方内部的对比,揭示战争胜利的原因

坐拥百万大军的蒋介石,为何会失败?国民党失败的根源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首先形成了一个政治格局,主要是两大块:解放区和国统区。 两个区域又是互不来往、互不了解,特别是国统区不了解解放区。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之下,抗战后的民众都希望不要再打仗了,希望和平。 当时的民众是希望国民党蒋介石能够出来建国,他们并不了解共产党。

其实从1929年到1949年整个的发展历程当中都存在着三种政治势力。一种是以大地主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国民党集团; 一种是以民主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民主党派;最后是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三种政治势力在较量的过程当中已经看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 ,所以决定中国命运的较量实际上是存在两种基本的选择:一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法西斯统治的国民党统治;一种就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政权。

在较量的过程中,蒋介石发挥了他的“政治智慧”。其实我认为蒋介石是具备伟人的一些品性的但是他唯独缺少一点,就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心上。 他曾经是一代枭雄,但在解放战争时却变成了一个庸才,就是因为他没有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心上。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一共有两次大溃败,第一个是正面战场大溃败;第二次是到了1944年在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时候还出现了一次大溃败,所以在利益不与自己相关的时候他成了一个庸才。 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面临国共两党的最后较量的时候,蒋介石发挥了他的“政治智慧”他要在政治上赢得主动,获得民众的信任,所以他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他知道毛泽东是不会来的,从而树立他主张民主团结统一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但他没有想到毛泽东第三次来了。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意义。可能重庆谈判本身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后来协议被撕毁了,国共内战也开始了。 而它真正的意义不在于谈而在于赴。毛泽东去重庆谈判首先宣传了党的和平民主的方针政策;打破了蒋介石对共产党的谎言和骗局,展示了共产党领袖的风采;把共产党的作风带到了国统区 ,改变了民众对共产党的看法和意见,在政治上争取到了主动,征服了国统区的民众。将共产党在延安的影响力扩展到了全国。

在谈判的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让步,将南方八个解放区让了出来,给足了蒋介石面子,顺利地签订了《双十协定》。 因为毛泽东很清楚如果不让步就不可能推动民主进程。在他回到延安后做了一个演讲,解释了自己为何要放弃南方八个解放区。一方面把8个解放区让出来可以推进民主的进程,签订协议;另一方面他判断国共双方决战的主战场在北方,提出了要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 所以以牺牲8个解放区为代价推动民主换来民众的支持。通过这场较量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出来谁会成功谁会失败。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突然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大举进攻。当时国共实力对比是:国民党军430万,解放军127万。 中国共产党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自力更生,努力生产,持久备战。在各个解放区共计歼敌71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又转入对陕西(延安)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胡宗南率大军25万,从南、西、北三面进攻陕北解放区, 矛头直指毛伟人。陕北民风淳朴,按照国民党的说法,这里的群众都有一颗被红透的心,所以党中央毛伟人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中依然有足够的信心选择留在陕北与当地军民一起转战陕北,带着胡宗南这20万大军在黄土高坡上兜圈圈。 胡宗南第一时间赶到毛伟人的住所但是早已潇洒离去,毛伟人还给他留下了一封信,这么写道:“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老蒋却把这看成是莫大的胜利,在他眼里消灭共军是指日可待,还有更大的图谋是抓住毛伟人。

其实,胡宗南并不是没有机会。1947年7月22日的中央扩大会议就让胡宗南嗅到了位置,他们分析比对各种情报,基本判定靖边很有可能是共产党中央的聚集地很有可能在云集大腕在开会。没错,陈赓、彭德怀、任弼时、毛伟人等都在那里。 胡宗南面对这一情报宁可信其有,准备调兵前去围剿但20万大军被分摊到陕北这广袤的土地上,兵源相当紧缺,不得不从固守延安的警卫兵团调集人手。 但是,要命的蒋总裁义无反顾的非要选择这个时候来延安视察工作,本就兵力不足的胡宗南还要从其他地方调回两个旅的兵力来做蒋总裁的保安。

就在这种危情之下,我们在靖边小河村召开了有名的“小河会议”。也就在这种极度危险的情况之下,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和习仲勋的带领下三战三捷,老蒋本以为会回来护驾的解放军部队却在各地捷报连连。 1947年5月,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蒙阴孟良故一带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6月30日,刘邓大军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进行鲁西南战役,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8月,刘邓大军隐蔽南进,开启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豫皖苏 ;陈赓、谢富治集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使中原地区由敌人的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外线三路大军展开的同时,内线各地战场也全面开花。 西北野战军沙家店战役;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进行胶东保卫战;晋察冀、晋冀鲁豫部队分别组织清风店、石家庄、运城战役;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 内线外线各战场紧密配合,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全面转入战略总进攻的阶段,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从1948年9月开始一直到1949年1月,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决定中国内战走向的三场关键性战役依次打响。 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产党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使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干净 ,翻盘对于蒋介石而言开始成为一种奢望。

如果我们翻开中学的 历史 课本会发现教科书关于蒋介石失败的原因大致给我们总结了四点。 从政治层面来讲,是因为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强行发动内战导致全国人民一致反对;从军事层面来讲,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厌战士气低落,临阵起义和叛逃事件不断发生; 从经济层面来讲,是由于国民党贪官横行统治腐败,导致经济崩溃,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从外交层面来讲,是因为美国变心不再援助蒋介石并挑起了蒋介石和李宗仁的矛盾,造成了蒋桂分裂。

当然除了以上四种被官方认可的原因以外, 网上还存在着其他众多的原因分析而他们的分析虽然有道理但始终让人感觉还不够深入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回到国民党内部去看待这个问题当然这里我们不否认共产党自身的努力,但今天我们只讨论国民党一侧的问题。

首先其实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我们就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这种合作方式在当时的国民党人看来就是“容共”也就是容纳共产党,国民党的元老们一直认为自己是高过共产党的,但在三年的合作中,国民党几乎走到了被共产党完全同化的边缘。 在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前后已经有大约90%的国民党地方组织处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当时国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即国民党其实已经成了共产党的预备学校。

由于共产党一直宣称国民革命是 社会 革命的一个过渡阶段此后还会有 社会 主义革命, 所以无法完成 社会 主义革命的国民党在潜移默化中就被共产党放在了一个过渡政党的地位。 这让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和中间派高度警惕和怀疑,这也是为什么蒋介石要发动四一二政变清剿共产党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这次的清剿当然也达到了他将共产党人和党内极端左派清除出党的效果,但这一行动也同样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 它使得国民党在国民革命时期建立的基层组织被摧毁殆尽,使得国民党丧失了作为一个现代政党应该具备的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和党员管理能力。 从此国民党变成了一个只有中上层没有基层的党。

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扩充党内人数首先要求所有政府公职人员全部入党,但对这些人员完全没有政治上的考察和筛选,使得党员在政府机关中起不到政治核心作用, 反而让大批腐败的官僚政客涌入国民党队伍中,破坏了党的声誉。很多人并不认同国民党的精神和纲领,他们加入只是为了继续保住自己既有的权力和利益而已。 其次,国民党还要求军人必须强制入党,这对党的建设和军队的建设起不到丝毫的作用。

这一时期国民党对自己党员的管理是十分混乱的,地方组织为了完成中央下达的指标利用威逼利诱的方式吸收大量党员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党员, 党员管理一塌糊涂,最终导致了国民党的基层组织毫无作用无法将中央的命令有效地传达到基层,而基层也无法向上级反映真实情况 ,国民党的执政能力被大大削弱。

而就在国民党一味追求这些虚假党员人数之时,共产党却在后方进行着整党整风运动, 通过各种方法凝聚自己的党员和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由此,在解放战争初期占据优势的国民党三年而败的答案就已经十分明显了。那就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从1927年以后就彻底丢掉了广大底层民众这一巨大的力量, 蒋介石以为只要抓住看大资本家富豪以及 社会 上层人士就抓住了未来然而真正的现实却是从1840年中国开始走向近现代以来,人民群众的力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谁能把握住这股力量谁才敢说自己真正抓住了未来。

说完了蒋介石失败的根源我们再回到解放战争时期,来看看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表现。第一是它的政治危机,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特务组织主要是中统和军统, 它们使得国民党内部的危机不断加剧,人人自危互不信任,而这两个组织之间也有争斗,内部矛盾重重。就连蒋介石自己都在一次演讲中表达了对手下人的不信任。第二是经济危机,这个大家都知道到1947、1948年,国统区的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日益严重。 当时使用的是法币,蒋介石为了阻止法币的贬值采取了币制改革,发行新的货币—金圆券。当时的兑换率是1百万元法币换一元金圆券,经济危机逐渐转换为 社会 危机。

第三就是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所谓第二条战线就是以学生运动为核心的全国人民群众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反蒋介石统治的斗争。 这条战线之所以能够形成实际上就是在前面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之后开始的,人民开始一边倒地倒向中国共产党。 第四就是国共军事上的决战。

所以我们在分析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时候, 我们要看到多方面的原因。当国民党内部两个支柱倒了、第二条战线的全国斗争兴起了 ,这个时候其实前线的作战也只是一个最后的仪式过程了。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率先发动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反攻,揭开了决战的序幕。辽沈战役很快取得了胜利,随后又发动淮海战役。 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后又发起平津战役,平津战役并没有前两次战役那样激烈而是采取和平的手段,驻守平津一带的傅作义部和平投诚,保证了北京的 历史 古迹不遭受战争破坏的影响。 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长江以北基本上都处在解放军的控制之下,长江以北基本解放。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 代总统李宗仁与共产党和谈,主张划江而治。而中国共产党的和谈条件遭到了国民党的拒绝。 最终在1949年4月23日发动渡江战役,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包括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国民党败退台湾。到1950年,中国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中国大陆。

随着国民党的败退,中国共产党开始积极地建立新中国。 其实早在1948年中共中央就已经在做建国的准备。1948年9月就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在1949年3月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就夺取全国胜利和组建新中国等问题做了准备; 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建立。

国民党的迅速崩溃也就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面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我们有必要来总结一下中国革命为什么会胜利? 当然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当然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顺应了 历史 潮流,代表了先进生产力。 除此之外,中国革命顺利推进最后取得了胜利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我们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它贯穿中国革命胜利的始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开展的局限于工人、农民的运动很快就失败了, 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如果不团结其他的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话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之后我们努力推进形成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二,长期以来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大家都知道从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存在是革命还是改良的争论。有些人认为中国的问题只能改良不能革命,他们认为革命的代价太大。

但如果我们了解中国近代的国情,你会发现在中国要取得胜利只有通过革命。因为革命的对手很强大而且它们是武装的,只使用和平的改良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我们正是有这样一个清醒的认识才坚持发展武装力量,开展农民革命战争,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前面我们也已经让大家了解到自身政党建设的重要性,直到今天我们也在强调政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断地推进革命的胜利并且推进了 社会 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其核心的、根本性的原因就是 历史 上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十分重视自身的作风建设。

在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失败的情况下, 在代表着最先进生产力的个人阶级的、有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8年的艰辛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最终建立了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 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 历史 任务基本完成。 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解放战争的资料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残存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扩展资料:

解放战争重大战役介绍:

1、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2、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中国解放战争的故事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对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了解放军从容歼敌的态势。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灭由张家口突围之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第三阶段从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有力地促进下,经过谈判,傅作义率部25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解放战争历史概况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共有三次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方针。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前8个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努力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也逐步高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1948年,朱德与陈毅部署豫东战役

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与此同时,在解放区彻底实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基本政策,

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为了早日结束战争,4月1日,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举行谈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但是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协定,谈判宣告破裂。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

渡江部队冲上长江南岸

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随后,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大进军, 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 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出中国大陆。

从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在3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解放战争电影剧情 解放战争电影剧情列述

1、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由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古月、孙飞虎主演,于1989年9月21日首映,2019年10月18日,其4k修复版公映。

该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直至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

2、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在辽沈战役打响的同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着手策动淮海战役。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及时切断正向徐州收缩的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并将其包围在山东碾庄地区。

同时,中原野战军攻战了军事重地宿县,切断了徐州刘峙集团的陆上退路。蒋介石调杜聿明回徐州作战,敌人几路兵团云集逼近徐州,淮海战役形势异常严峻。

国共双方统帅斗智斗勇,频频调兵遣将,经过十几天的激烈战斗,黄百韬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困,黄维兵团全歼。蒋介石虽多方设法救援杜聿明集团,但终因军无斗志,终致全军覆灭,具有决定意义的淮海战役大获全胜。

3、大决战1:辽沈战役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杨光远等联合执导,古月、赵恒多、苏林、刘怀正、马绍信、鲁继先、张卫国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91年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统帅部领导、林彪指挥的解放军为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统帅的国民党军队而进行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全歼廖耀湘兵团,最后攻克沈阳,解放了全东北的故事。

4、大决战3:平津战役

《大决战3:平津战役》是由李俊、韦廉执导的战争片,由古月、苏林、吴志远、赵恒多主演,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该电影主要讲述了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后,傅作义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决北平的协议的故事,该片于1992年01月01日在中国上映。



解放战争中的王牌战役

解放战争中的王牌对决战,就是孟良崮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粟裕调用的第一大王牌主力,竟然不到3:1的兵力优势,他采用的是猛虎掏心的战术,而张灵甫则用的是中心开花的打法。因此,稍有差池,稍有闪失,将会功败垂成,也是一场险战。因而,在谈孟良崮战役时,不要谈五打一,因为当时的战场局势,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孟良崮战役,是我军史上的一场最经典的战役,战神粟裕采用的是猛虎掏心的战术,就是五个纵队,包打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因而这种用兵方法,就引起了一些人的一个观点,他们觉得五打一,不仗义。那么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场战役的战场局势,到底是不是五打一,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

首先,我们看整个的战场局势,蒋介石在山东战场布入了45万大军,我军是27万,整个兵力对比是这么个态势,而在孟良崮战役,我们有五个纵队在打张灵甫整编第74师,但别忘了我5个纵队旁边,还有国民党10个整编师,在包围着我军的这5个纵队,这就是孟良崮战役的整个战场态势。

而且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的左右两翼,各有一个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这两个师与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的战役间隙,也就是10公里的距离,最近的也就是几公里距离。也就是说,在孟良崮战役中,我军的这5个纵队,不仅要打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而且还要对付李天霞的第83师,和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

然而,战役任务最重的叶飞纵队,他一个人实际上对付的是三个师,他要穿插分割整编第74师,和整编第25师的联系,对内对外形成正面。同时他还要监视整编第65师。而王必成的第61纵队,王建要的第8纵队同样也都要面临着,既要围剿第74师,还要阻援第83师和第25师,那么这样下来,五打一根本就不存在。

也就是说,我军的5个纵队在打敌军一个师的同时,还必须拿出相当的兵力来阻援另外的两个师,并且还要监视一个师。这样算起来的话,其真正攻打第74师的,也就是3倍的兵力,甚至3倍的兵力都不到。我们都知道,七战七捷的时候,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还有莱芜战役,粟裕用兵至少是3:1以上,甚至最高达到6:1.

然而,在孟良崮战役打张灵甫时,第一大王牌主力,他用的兵力居然不到3:1的兵力优势,这种仗,也只有粟裕战神敢打,只有粟裕敢下这种猛虎掏心的战术去打张灵甫。所以说,这场仗,实际上是非常惊险的。粟裕想用猛虎掏心,而张灵甫想用中心开花,稍有闪失,就会功败垂成。可是,为什么包括张灵甫粉丝在内的一些人,会形成五打一的概念,这主要是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南征北战》、《红日》都是这样介绍五打一的。后来七八年代,我国的战史也是这样介绍五打一的。包括现在的影视剧也推波助澜,最后形成了一约定俗成的一种战场概念和态势。

其实,通过真正的仔细研究这段战史,包括当时的作战命令,发现根本就不是五打一这么回事,战场局势比五打一复杂得多,更激烈、更严峻,这就是孟良崮战役客观真实的历史,我们要尊重这种客观和历史。



解放战争历史概况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签订了《停战协定》。

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至,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起渡江战役。

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解放战争历史概况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起渡江战役。

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有没有重生解放战争的小说

《解放战争之南方集团军》,作者是飞行者;

《重返抗日战场》,作者是荆条疙瘩;

《重生之红星传奇》,作者是豫西山人;

《重生之铁血战将》,作者是

《抗日之铁血山河》,作者是美丽的蛇;

《一个人的抗日》,作者是样样稀松;

《铁血抗日军》,作者是秋风起叶落;

《刺刀,作者是西方蜘蛛;

《驻马太行侧》,作者是寂寞剑客;

《抗日之铁血远征



南京条约是什么战争 南京条约是什么战争时期的

怡怡今天给分享南京条约是什么战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南京条约是什么战争时期的进行解释,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请看下面的文章阅读吧!

1、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

3、 【拓展资料】 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4、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南京条约是什么战争 南京条约是什么战争时期的


5、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南京条约是什么战争 南京条约是什么战争时期的


6、 参考资料来源:第一次鸦片战争 。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京条约是什么战争 南京条约是什么战争时期的




战国时期有哪些国家 战国时期的国家介绍

1、战国时期有齐、楚、秦、燕、赵、魏、韩。

2、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四川中东部。

3、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4、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5、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6、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7、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8、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