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有哪几个类型_长鼓是哪个民族的民族乐器 长鼓有几种

2023-08-03 23:30:08 作者:零度℉



中国民族乐器有哪几个类型

中国民族乐器有4个类型,分为:弹拨乐类、弹拨乐类、吹管乐类、敲击乐类。

杭州余杭区中泰永华乐器厂

弹拨乐类

古琴、古瑟、筝、箜篌、阮(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月琴、琵琶、柳琴、三弦、秦琴等。

弹拨乐类

京胡、高胡、板胡、二胡(南胡)、中胡、大胡、革胡、坠胡、擂琴、二弦、大筒、四胡、椰胡等。

吹管乐类

排箫、笙或竽、埙、箎、箫、曲笛、梆笛、唢呐、管子、巴乌、葫芦丝等。

敲击乐类

编钟或特钟、编磬或特磬、鼓(小堂鼓、扁鼓、大鼓、缸鼓、战鼓、排鼓、板鼓等等)、柷、缶、扬琴(敲打弦线)(亦有乐团将之归纳为拨弦类)、钹(大钹、小钹等等)、锣(京锣、大锣、小锣、云锣等等)、木鱼、沙的、梆子、板(以木为主的体鸣乐器)、铃等。



长鼓是哪个民族的民族乐器 长鼓有几种

1、朝鲜族长鼓。

朝鲜族长鼓也叫杖鼓、两杖鼓,这种长鼓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鼓型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呈圆筒形,两端粗而中空,中段细而实。

2、瑶族长鼓。

瑶族长鼓在古代被称为“铙鼓”或“铳鼓”,是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细腰鼓,这种长鼓主要用于舞蹈伴奏,鼓身长83厘米左右,呈长筒型,多以燕脂木制作。

3、福州狼串。

福州狼串这种长鼓也被称为“狼帐”、“狼杖”、“福州长鼓”,它和朝鲜长鼓、壮族蜂鼓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细腰鼓类乐器的遗存,多用于闽剧伴奏和福建民间器乐合奏。



中国古代有哪些民族乐器 中国古代十知大乐器

1、琴,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一种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

2、筝,又称古筝、秦筝,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中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

3、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故被俗称为“古筝”。

4、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

5、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6、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7、笛子,是古老的中国乐器,也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

8、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9、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10、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11、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12、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

13、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来传播信息。

14、中国古代十知大乐器一般是指琵琶、二胡、编钟、箫、笛、瑟、琴、埙、笙和鼓这十种民族乐器。



民族弹拨乐器有哪些,是哪个民族的

我国有许多的弹拨乐器,几乎是每个民族都有它。弹拨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乐器,随后陆续产生了或输入了周末战国时的筑、筝、秦代的弦豉、汉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扬琴等等。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接下来民族乐器大全就带你了解民族的弹拨乐器。

分类编辑

第一类以七弦琴为代表,包括古琴、古筝等乐器。这类乐器都有一个长方形木箱作为琴身,张以琴弦,平放着弹奏。除七弦琴都可以按弦取音外,其余都只用其空弦音。

第二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装有四根、三根或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多放在腿上演奏。

第三类是扬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击弦取音,约在明代由外国传入。

弹拨乐器总类繁多,下面,依次介绍目前国乐团中最常用的乐器:琵琶、柳琴、杨琴、和古筝、阮、三弦。

东不拉是哈萨克族古老的弹弦乐器,在一些哈萨克族家庭里,甚至一家老少都能弹上几曲。在哈萨克语中,东不拉有特殊的含义:“东”是乐器弹奏之声,“不拉”是给乐器定弦的意思。

东不拉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它就在中国的新疆流传了。

东不拉的琴身为木质结构,它的形状就象一把放大了的勺子。最早的东不拉制作非常简单,民间艺人把一整块木料砍成勺子形状,装上面板,拉上两根羊肠作为琴弦,再在勺把儿上装上9个音品,“东不拉”就制成了。东不拉是哈萨克族的民间歌手离不开的伴奏乐器。哈萨克人有了它,外出放牧的时候再也不孤独了。傍晚回到家,人们弹奏着东不拉,载歌载舞,与家人共享欢乐。

东不拉可以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表现力非常丰富。东不拉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数弹拨乐器一样,把琴斜着放入怀里,左手持琴,用食指和大拇指按弦,右手用中指和大拇指拨弦。运用东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

阮是中国的一种弹拨乐器,阮在古代一直被叫做“秦琵琶”。大约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的秦国时期,人们给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弦制成弹拨乐器,叫作“弦鼗(tao)”。后来人们又参考筝和筑等乐器,创制了一种比“弦鼗”更为先进的乐器,称为“秦琵琶”,它就是“阮”的前身。

在公元三世纪左右,有一位叫阮咸的音乐家,非常善于弹奏这种有圆形音箱的“秦琵琶”,由于他的演奏技艺非常高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人们就渐渐用他的名字“阮咸”来称呼这种乐器了。不过,阮咸简称为阮是从一千年前的宋代才开始的。

阮的外形很简单,由琴头、琴杆和琴身三个部分组成。琴头一般装饰有中国传统的龙或如意等骨雕艺术品,两侧装有四个弦轴。阮的琴身是一个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阮的结构原理、制作材料以及演奏技法和琵琶都有很多相同之处。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民族乐器的重视,音乐家们还对阮进行了改革,研制出高音阮、中音阮、次中音阮和低音阮。

高音阮是高音乐器,发音清脆明亮,在乐队中常担任主旋律的演奏。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旋律和插曲,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部更为丰满。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与西洋乐器中的大提琴比较相似,在乐队演奏旋律时,它常与中阮作八度结合,以加强中阮效果,最适宜映衬抒情的旋律,演奏单音或和弦时,能加强节奏,烘托出乐曲热烈奔放的效果。低音阮发音深沉而低侯,犹如西洋乐器中的低音提琴。

扬琴

扬琴又称“洋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它的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着一种击弦乐器,名叫萨泰里琴。明朝(1368--1644),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及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萨泰里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

扬琴主要用木质材料制成,琴身是它的共鸣箱,呈蝴蝶形,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蝴蝶琴”。演奏时,琴放在木架上,左右手各执富有弹性的竹制小棰,分别敲击琴弦发音。

扬琴的演奏技巧很多,音色也十分丰富多彩,低音区发音雄厚而深沉;中音区纯净而透明;高音区清脆明亮。扬琴比较适于演奏快速的乐曲,最适合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和欢快、喜悦的感情。

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这期间,中国的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扬琴的新品种,比如像变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和电声扬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声扬琴,这种电声扬琴由琴体、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组成,当琴弦振动的时候,声音波通过拾音器转变为电讯号,然后经过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后,由扬声器发出。电声扬琴既能伴奏又能独奏,因此,从它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扬琴演奏家们的好评。

扬琴在中国经过多年的流传和发展,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

琵琶编辑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着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琵琶结构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五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优质琵琶的发音特点是:

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琵琶行》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已不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



民族乐器:长鼓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此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具有各种不同民族特色或地域风情的并表现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的乐器。那么,本期民族乐器大全了解长鼓。

长鼓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朝鲜族长鼓,另一种是瑶族长鼓,还有一种是福州狼串。朝鲜长鼓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它朝鲜族聚居地区,又名伏鼓。瑶族长鼓于宋代已流传,多以燕脂木制作,工艺精细,主要用于舞蹈伴奏。福州狼串,也称为福州长鼓,是福建民间传统打击乐器,多用于福建民间音乐。

朝鲜族长鼓,又称杖鼓、两杖鼓。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带。长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隋唐时期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中。鼓身木制,呈圆筒形,两端粗而中空,中段细而实。全长(70—80厘米,鼓面直径约40厘米。两端鼓腔大小不一,蒙皮也有别。

粗的一端蒙牛皮、马皮或猪皮,细的一端蒙鹿皮、白色鱼皮或狗皮,皮膜以铁圈为框,由皮条或绳索绷紧并可调节张度。鼓身外涂红漆。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别,可发出两种不同音色,粗端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为清脆明亮的高音,一般为四度或五度音程关系,并可根据需要调节音高。

瑶族长鼓,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细腰鼓,主要用于舞蹈伴奏。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但不相送、不出售,并且寨寨都有。古时称为“铙鼓”或“铳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

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一长筒形,长83厘米左右,系用一整块木料车旋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民族风格,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

狼串又名狼帐、狼杖(狼丈)、福州鼓、福州长鼓、福建长鼓、弄杖、狼鼓、蓬蓬鼓。福建民间传统打击乐器,与朝鲜长鼓、壮族蜂鼓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细腰鼓类乐器的遗存。多用与闽剧伴奏和福建民间器乐合奏“笼吹”、“福州茶亭十番音乐”、“漳州南词”“十全腔”等其他福建民间音乐。



民族弹拨乐器 中国民族拉弦乐器

今天小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民族拉弦乐器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分为以下三大类: 1、现在的民族管弦乐队中常用的弹拨乐器有琵琶、扬琴、古筝、中阮、大阮、柳琴。

2、 2、戏曲乐队中还会用到:三弦、月琴以及古琴等等 古琴 3、除了这些常用的,我国的弹拨弦鸣乐器还有很多: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独弦琴、五弦琵琶、纳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兹、苏古笃、扎木年、弹布尔、赛依吐尔、碧约牛腿琴、独它尔、喀什热瓦普、多朗热瓦普、热瓦普、巴朗孜库木、库木日依、阿肯东布拉、乐队东布拉、月琴、贵州咸宁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 苗族四弦 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龙头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僳僳三弦、赛玎、壮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竖箜篌、凤首箜篌、双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转调箜篌、卡龙、弓琴、达比亚、傣玎、托甫秀尔、东布尔、菲特克呐、三线琴,等等。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葫芦丝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芦笙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葫芦丝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乐器。葫芦丝,又叫做“葫芦萧”,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乎悄竖行于阿昌、傣、布朗河德昂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一般葫芦丝可以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具有音色独特淳朴等特点。

葫芦丝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芦笙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葫芦丝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葫芦丝的结构主要是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运旁三根竹管以及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底部会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且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均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最粗,上面开着七个音孔岁大,称之为主管。

葫芦丝演奏的呼吸方法分为三种,分别是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以及混合式呼吸法。目前公认为最科学的方法式混合式呼吸法。其优势表现为整个呼吸肌肉群的协调动作构成运动整体,气息的吸入量多,气息较深,因此呼气时也较为统一控制。

葫芦丝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代,是由葫芦笙改造而成,在构造上依旧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和后世的萧笛非常近似,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葫芦丝是我国古代哪个民族乐器

葫芦丝

葫芦弯敏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之为筚南母倒(南母倒即葫芦之意)。流行于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瑞丽等傣族地区,在阿昌埋枝枝族、布朗族、

德昂族中也较为流行。

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起源的动人传说。傣族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的小卜冒抱着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搭滚。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葫芦丝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葫芦丝是傣族这个民族的乐器。葫芦丝是傣族比较具有特色的乐器,在傣族的人民当中,葫芦丝代表的音乐声音是其它的乐器所没有的,具有的意义也是独特的。

傣族的简介

傣族视孔雀判好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掘裤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袜明个自治县。

葫芦丝是哪个地区民族的乐器 葫芦丝是什么地方的乐器

1、葫芦丝是云南傣族的民族乐器。

2、葫芦丝是以葫芦做为音箱,产生和声效果,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于吹奏山歌、农或念锋曲等民间曲调。

3、葫芦丝是由中原的“衫晌笙”逐渐演进、改造高物而来的。笙,历史久远,发源于中原,后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葫芦丝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葫芦丝是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的乐器。

葫芦丝的结构为: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低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七个音孔,把它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

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

扩展资料:

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

1、法铃

藏族摇击乐器。铜制。平口,形似钟,有花纹。内悬金属铃舌,摇铃发音。用于喇嘛法事诵经及佛乐。

2、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3、叮咚

叮咚,是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

4、木鼓

木鼓,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乐器和报警器具,更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葫芦丝

百度百科-叮咚

百度百科-马头琴

百度百科-法铃

百度百科-木鼓



中国民谣乐器有哪些

民族乐器即中国的独特乐器。现一般流行的有琴、筝、箫、笛、二胡、琵琶、丝竹、鼓等,是代表着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从己出土的文物可证实: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编钟、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箎、瑟等等。这些古乐器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有吹奏乐器

包括:笙、芦笙、笛子、管子、巴乌、唢呐、箫、埙、葫芦丝

弹拨乐器

包括:箜篌、阮、古琴、古筝、琵琶、柳琴、秦琴、月琴,扬琴

拉奏乐器

包括:艾捷克、马头琴、二胡、中胡、高胡、四胡、京胡、板胡、擂琴三弦

打击乐器包括:编钟、云锣、磬、鼓、锣、钹、木鱼



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长鼓舞是瑶族、朝鲜族的舞蹈,瑶族长鼓舞又被称为“打横鼓”、“调花鼓”,是流传在瑶族自治区的一种舞蹈,表演类型多样,通常节日、丰收、结婚等喜庆场合表演。朝鲜族长鼓舞是吉林省图们市民间舞蹈,起源于印度细腰舞,明朝时期传入中国。

长鼓舞是什么民族的舞蹈 

长鼓舞是瑶族、朝鲜族的舞蹈。瑶族的长鼓舞,是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又被称为“打横鼓”“调花鼓”,流传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区以及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等地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瑶族的长鼓舞表演类型多样,或表演造屋动作,或在舞蹈里面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通常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结婚等比较喜庆的日子进行表演,主要的表演道具是长鼓。

朝鲜族长鼓舞介绍

朝鲜族长鼓舞是吉林省图们市民间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最早起源于印度的细腰舞,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后又传入东朝鲜,到了明朝时期,朝鲜族人迁入中国,长鼓舞也传入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舞蹈。



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哪个族的传统舞蹈

长鼓舞是我国瑶族、朝鲜族的传统舞蹈。瑶族的长鼓舞主要流传于湖南省、广东省、广西省等地的瑶族自治区中,又被称为“打横鼓”、“调花鼓”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之一。而朝鲜族的长鼓舞起源于印度的细腰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再传入朝鲜的。

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瑶族的长鼓舞表演套路非常多,会在舞蹈中融入造屋动物或者是动植物的有趣形态。它最开始起源于祭盘王的仪式,现在已经成为群众性的舞蹈,多在瑶族的传统节日以及庆祝丰收、婚礼等喜庆的日子表演。

长鼓舞的主要道具是长鼓,这一点早在宋、清朝的相关古籍上就有记载,舞的时候会在鼓上加背带,将它背在身上,这样既可以拍打,又能及时起舞,极具感染力。

朝鲜族的长鼓舞介绍

朝鲜的长鼓舞起源于印度的细腰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再传入东朝鲜,称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的,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朝鲜人口迁入中国,长鼓舞又传入到了中国,在时间的长河里就发展成了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朝鲜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