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史 古罗马历代帝王_人文通史 历代帝王与名菜名点

2023-07-31 22:47:37 作者:凉心



人文通史 古罗马历代帝王

古罗马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经历了历代帝王。

西方也有 万里长城 出自罗马皇帝哈德良之手,遗迹犹存

1.凯撒

公元前64年至44年凯撒、庞培、克拉苏所在的前三头政治时期,结束了以元老院为权力中心的议会制。克拉苏死于征服帕提亚帝国的战役中,后来凯撒消灭了庞培。(注:“凯撒大帝”是后人的尊称。凯撒在生前并没称过帝.只是个权倾一时的独裁者(被元老院任命为终身独裁官)。dictator“独裁者”是个职位,由元老院任命),后人用他的名字凯撒代表罗马国王的称号。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被国内反对派布鲁图(brutus)和卡西乌斯(cassius)阴谋刺杀。

2.屋大维

公元前43~27,凯撒的甥孙,也是义子。屋大维成为继承人也就是历史上的奥古斯都大帝(元老院于公元前27世纪授予他奥古斯都的尊号,拉丁语意为神圣,至尊)。他与安东尼、雷必达的统治被称为后三头政治。后来,屋大维消灭了安东尼和雷必达,屋大维成为罗马的第一位正式皇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17年,军阀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因其采用“元首”称号,这种制度被称为元首制。元首制实际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3.提比略

(tiberius 公元14~37)这位罗马第二任皇帝曾任命彼拉多为犹太巡抚,在彼拉多任内,耶稣被钉死。

4.加利古拉

(caligula 公元12~41),盖乌斯·凯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为罗马帝国第三任皇帝。卡力古拉是他自童年起的外号,意为“小军靴”,源于他婴儿时代随其父日尔曼尼库斯屯驻日尔曼前线时士兵为他穿上的儿童款军靴。他被认为是罗马帝国早期的典型暴君

5.克劳狄

(claudius 公元41~54)克劳狄一世,全名提贝里乌斯·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尼禄·日耳曼尼库斯(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常译作克劳狄乌斯、克劳狄、或模仿后来欧洲君主习惯冠以数字的克劳狄一世,(前10年8月1日—54年10月13日),他是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公元41年—54年在位。

6.尼禄

(nero 54~68)亦译尼罗,尼禄皇帝在第一次犹太大起义时,血腥镇压犹太人。

7.维斯帕先

(vespasian公元69~79)亦译韦帕芗或威斯巴仙,这将军于公元67年受尼禄皇帝派遣到巴勒斯坦镇压犹太人起义,尼禄死后的次年被拥立为皇帝。

8.提图斯

(titus 公元79~81)维斯帕先皇帝的儿子,公元70年毁灭耶路撒冷城。

9.图密善

(domitian 公元81~96)。提图斯·弗拉维乌斯·多米提安努斯,继承父亲维斯帕先与兄长提图斯的帝位,为弗拉维王朝的最后一位罗马皇帝。

10.涅尔瓦

(erva 公元35-98)。出身于旧元老贵族阶层,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在图密善被刺杀之后由元老院推选并任命为罗马帝国的元首。继位时已很年老,无子嗣。选择图拉真为继承人。

11.图拉真

(trajan 公元98~117),在位时两次对外征讨,建立阿拉伯行省,并向东扩张势力到两河流域。

12.哈德良

(hadrian 公元117~138),任内加强独裁统治,再次镇压犹太人的反抗。

13.安东尼

(antonia公元138~161)。公元一至二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帝国疆域空前广大,北部边界到达现世欧洲的英国、西德、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利亚等地,东边一度达到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南面包括非洲的埃及和苏丹北部、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西边面临大西洋。安东尼皇帝统治时期,局势仍比较稳定,尚能维持帝国现状。

14.马可·奥利略

(marcus aurelius公元161~180),这位皇帝在位时,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已经逐渐消逝。

15.康茂德

(commodus公元180~192),这位皇帝在位时,已到了公元二世纪的末尾,罗马帝国面临混乱与衰落的时期。但这时离开罗马东西分裂,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而成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时期,还足足有二百年的时间,其事发生于公元395年。



人文通史 历代帝王与名菜名点

1.西楚霸王项羽与烧杂烩

在苏北一带,无论是寻常人家,还是星级宾馆,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烧杂烩。尤其是在操办红白喜事时,此菜更作为众菜之首被推上席间,让食客吃得痛快淋漓。

这道菜荤素搭配,鱼肉并列,是将一些味性相佐的菜肴一并相烹,调以各种佐料。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此菜在民间有了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原菜的搭配更趋合理科学,不仅有鱼有肉,还兼以海产野味,使得大杂烩杂而不乱,大有吃头。究其来源,苏北一致的看法,与西楚霸王项羽有关。据说,项羽生性有两大特点:一是室无二妻,终身以虞姬为伴;二是每顿饭菜无二样。就为这第二个特点,伤透了手下厨子的脑筋。为了使驰骋沙场、鞍马劳碌的大王有个健壮的身体,厨子们左思右想。其中一个小厨子想出个办法,他将一些鸡、鱼肉等放入一锅,精心烹制后,端到大王面前。以为要挨大王一顿呲儿,未曾想,项羽吃了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来,一大锅杂烩,项羽吃了个精光,而且批示厨师,今后为了节省时间,菜就这么烧。从此,手下厨师悉听尊命,每菜必是杂烩。为了使杂烩不致太单调,厨师们想方设法改进配料,尽量让杂烩烧得花样翻新。后来,人们为了怀念西楚霸王的功绩,“烧杂烩”便在民间很快流传开来,一直烧到今天。

2.唐太宗李世民与少林八宝酥

少林八宝酥是少林和尚的传统食品。它是少林和尚以灵芝、猴头菇、银耳、白果、木耳、嵩菇、香菇、茯苓8种山珍、补药分别制成的8种香酥,统称为少林八宝酥。因为它们各有疗效,交替食用,能起到强筋活络、提神健身、延年益寿的奇效,所以一直被武僧当作强身之宝。

早在1 000多年前,少林八宝酥还曾被唐太宗李世民盛赞为“稀世奇味”。说起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李世民在没登上帝位之前,被父皇封为秦王,负责率兵在外荡平各路诸侯。这一年他奉旨带兵,平定洛阳的王世充,不料被王世充抓住,投入监牢。少林寺武功卓着的13棍僧听到这个消息后,以昙宗为头,深夜潜入洛阳,从狱中救出了李世民,并且帮助秦王扫平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对于13棍僧的救命之恩和卓着战功,李世民铭记在心。他登基后,马上传旨召见了13棍僧,赐予土地40顷,还特别恩准少林寺可以招僧兵、参政事、食酒肉、开杀戒,并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又在寺中立起了御碑,把自己的这些敕令——勒刻于碑,以昭示后来之君和天下官吏、百姓。贞观3年,李世民带着满朝文武百官来到少林寺,大将军昙宗和尚摆下潘龙宴迎接圣驾,唐太宗皇帝对满桌的山珍海味都不在意,唯独对“少林八宝酥”情有独钟,他在品尝之后,不由昂首吟道:“洛城峰火忆犹存,少林八宝酥今又闻,真乃稀世奇味也!”但就是被唐太宗皇帝誉为稀世奇味的少林八宝酥,到了晚唐年间,在唐武宗灭绝佛法的风潮中,也未能逃脱厄运而失传了。今天,少林食品厂根据历史记载,又经少林高僧德禅大师及素喜、永真等禅师的指点,经过潜心研究,终于使这“稀世奇味重见了天日”。

3.武则天与洛阳燕菜

洛阳水席是着名的河南风味。水席共有24道菜,其中第一道菜是洛阳燕菜,此菜味美鲜香,是河南的一道名肴。提起这道菜的由来,还有一段趣谈。据说这道菜还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有关。在1 200多年前唐代武则天时期,洛阳东关的一个农民,种出了一棵特别大的萝卜。人们视之如神物,不敢私自食用,就把它献到了皇宫。皇宫里的御厨用这个萝卜和山珍海味精心烹制了一道菜,呈给女皇武则天。形美色艳,味道鲜香,尤如燕窝。女皇食后,连声称赞,赐名为“假燕菜”。因为女皇十分欣赏此菜,王公贵族也纷纷在大宴上烹制“假燕菜”。

后来,“假燕菜”的作法传到民间,人们用萝卜、肉丝、鸡蛋、香菜等原料来烹制“假燕菜”。由于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烹制方法,使民间的“假燕菜”越做越美。其味道酸辣鲜香,别具一格,成了洛阳地区的一道名菜。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它为“洛阳燕菜”。

此菜虽名高味美,但制作并不复杂。做时,先把萝卜切成约3.3 cm的细丝,用冷水浸泡后,再用细绿豆粉拌匀,上笼蒸5分钟后,晾凉入温水泡开,捞出后洒上盐水,再蒸透即可。食时,配上鸡肉丝、猪肉丝、海米、蹄筋丝、玉兰丝、鱿鱼丝、海参丝和紫菜丝,用高汤烹制,再放点香菜、韭黄。其味道极其鲜美,汤清利口,营养丰富。

4.宋太祖赵匡胤与名点心“大救驾”

“大救驾”名字大,其实是安徽省寿县历史悠久的美味名点。相传在公元956年,周世宗征讨淮南,大将赵匡胤攻了9个多月才攻破城池,取得赫赫战功。由于疲劳过度,赵匡胤进城后就病倒了。他胃口不佳,茶饭不思。这时,有个巧手厨师为了让他进食,用上好的白面、白糖、猪肉、香油、青红丝、桔饼、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种带馅的圆形点心。这种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如急流旋涡状,因用油煎炸,色泽金黄。当厨师端上点心时,香味扑鼻,外形诱人。赵匡胤一见,心中高兴,食欲大增。他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觉得酥脆甜香,十分好吃,再一看内中之馅,色白细腻,红丝缕缕,青丝条条,如白云伴彩虹,色美味佳。赵匡胤越吃越有味,一连吃了几顿,病体大愈。他十分高兴,重赏了厨师。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开国皇帝,想到南唐一战和这种糕点,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了这种糕点从中救驾。”于是便叫这种糕点为“大救驾”。自此以后,“大救驾”的名称和制法便一直流传下来。至今“大救驾”仍驰名淮河南北,常有外地来客慕名品尝,当地人们也常以此点心馈赠亲友。

5.宋太祖赵匡胤与孝感豆油藕卷

豆油藕卷,俗称豆油卷,是湖北孝感民间传统风味素菜名点。孝感以盛产优质莲藕出名,故当地人民素喜烹食各种藕肴,特别是每逢佳节喜庆,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要烹制豆油的美味佳肴。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年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行至孝感西湖村,时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酒家。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难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立即取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加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一样的筒状,并经油炸烹制,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本酒家酿制的陈酒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饮起来,边吃边赞曰:“豆油藕卷,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流传下来。

大约过了10多年,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一跃当上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一天,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西湖酒馆吃过那难得的美酒和佳肴,顿时感慨万分,为了不忘旧情,便特对孝感颁发诏书,取消西湖禁酒令。有史可考,《孝感县志》转引《东兴胜地览》记载:“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令宽西湖酒禁,仍置万户酒馆。”自此,“西湖酒市”复兴,亦沿传10年。

迄今,千年古迹犹存,孝感城西入口处,还立有“宋太祖沽酒处”一石碑。诗题“高馆临湖旧业荒,青帘市岸指垂杨,金舆玉辇无消息,犹想当年酒瓮香。”此处为孝感八景之一的“西湖酒馆”遗址。

6.明太祖朱元璋与徽州虎皮毛豆腐

虎皮毛豆腐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它以本省屯奚、休宁一带特产的毛豆腐(长3.5 cm有白色茸毛)为主料,用油煎后,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等烩烧而成。因其豆腐两面为色黄,呈现虎皮条纹得名。上桌时再加以辣椒酱佐食,鲜醇爽口,芳香诱人,并且有开胃之功效,为徽州地区特殊风味菜。当地人都知道,就是这不起眼的虎皮毛豆腐,还与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定渊源呢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因家贫困,曾给财主家放牛帮工,白天放牛后,半夜就要起来与长工们一起磨豆腐。他年纪虽小,但做事很勤快,颇得长工们喜欢,因此,长工们尽量照顾不让他干重活。财主知道后很不满意,便将他辞退回家了。朱元璋没办法,只得和附近一座庙跟前的小乞丐们混在一起。长工们可怜他,每天从财主家偷出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里的干草堆中,到时朱元璋就悄悄取走与伙伴们分食。不久,父母兄长相继亡故,朱元璋更孤无所依,便入寺当了和尚。因朱元璋最喜食豆腐,初时,长工们仍照样送来鲜豆腐藏放草堆里。一次寺里一连几天忙着做庙会,长工们见藏放的豆腐原封不动就没有再送了,当庙会结束,朱元璋记起去取豆腐,却发现豆腐上已长满了一层白毛,丢掉实在可惜,他就拿回庙中,偷偷地弄来油煎食之,觉得味道更鲜香无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义军,几年后他升任红巾军左副元帅,时之吴王。一次,他率领大军到徽州地方驻营时,特命随军炊厨就在当地做昔日菜食。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御膳房必备佳肴。今天,“虎皮毛豆腐”更成为享誉中外的名菜。

7.朱元璋与玛瑙白玉

玛瑙白玉原名“酿豆腐”,出自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县。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贫,17岁在钟离县(后改凤阳)玉皇寺(后改皇觉寺)落发为僧,因为清规严律,加上连年灾荒,被方丈疏散出寺,云游化缘过着近乎乞讨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钟离西南10 km处一位姓黄的厨师家门口化缘,这位黄厨师见此少年僧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顿起恻隐之心,随将刚出锅的一块“酿豆腐”施舍了他。朱元璋饥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终生难忘。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当了皇帝,常常想到赠食的“酿豆腐”,令御厨如法烹制,可是谁都不会做,于是就降旨差员特诏黄厨师进京,并封为“御膳师”,专门做“酿豆腐”。以后宫中每逢琼林宴,“酿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黄厨师13代孙现仍住凤阳,“酿豆腐”这道名菜也成为地方一绝。

8.朱元璋与麦蚕豆干粥

元朝末年,朱元璋一次兵败后南逃到富阳永安山脚。因3天未进食,双脚已迈不开步。这时,茅屋里的老婆婆出门看到来人面貌奇伟,又是落难之人,忙叫他进屋坐下。朱元璋有气无力地指了指肚皮,老婆婆一看就知道他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可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她自己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叫她到哪里去弄吃的呢﹖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当她的眼光落在屋边的蚕豆地时,就有了主意。马上摘些未成熟的蚕豆,又剪来几个青不青黄不黄的大麦穗,在石磨中一磨,一根根蚕样的粉条滚出来了。老婆婆烧起大火就煮。碗还没有到嘴边,一股香气已直扑鼻子,朱元璋一碗落肚,眼睛亮起来了,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一连吃了3大碗,见锅里没有了才放下碗。他问这叫什么。老婆婆一想,样子像蚕,又是麦和豆做的,就随口起了个名字说:“这叫麦蚕豆干粥”。

朱元璋登基后,山珍海味吃厌了,御厨千方百计变着法儿烧菜给他吃,也不合胃口。这天,他想起了麦蚕豆干粥,忍不住口水直流,立即传旨烧这种粥,宫中的御厨哪里知道这山村野味的烧法,结果好几个厨师被杀。马娘娘也急了,再这样下去,天下的厨师杀光也无用。当得知是一位山村老妇做的,立即派人寻找。

老婆婆被带到京城,一听要她烧麦蚕豆干粥,吓得快半死。她想,那时他是肚皮饿得贴牢背脊,现在什么东西吃不到,就是烧得再好也难咽下他的喉咙了。可事到如今,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还是闯一闯好。她说:“皇上如一定要吃这种粥,就要依我一件事。”

朱元璋想,我为了吃到它,已费尽了心血,她提出的无非是银子,这还不容易,就满口答应了。哪里想到,要他先饿3天,朱元璋金口已出,岂能反悔。3天过去了,老婆婆端出麦蚕豆干粥,朱元璋接过碗就吃,一碗下肚后就停止了。他说:“鲜是鲜,可惜大麦须刺喉咙。”老婆婆说:“当年你是肚饥好吃食,现在这些东西怎能再进口呢。”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从此再也不提麦蚕豆干粥了,但那粥却在富阳传了下来,成为一道名吃。

9.正德皇帝与珍珠粥、凤眼鲑

厦门人吃白米粥时,喜欢用“麦螺鲑”下菜。当地人都知道,这普通饭菜却有一个雅号,叫做“珍珠粥、凤眼鲑”。相传在明朝的时候,正德皇帝闲来无事,打扮成书生的模样,带着一个扮成书童的随身太监,来到江南游山玩水。这一天,走到后溪一带,他只顾观赏山水,结果迷失了路。眼看日头落山,肚子早就“叽叽咕咕”叫起来了。也不知又走了多久,正德皇帝终于看到了一间茅屋。他二话没说,急匆匆地就跨进了门。 屋内有一对白发老人,正围着桌子吃粥,见有人突然闯进屋来,慌忙站起身来。正德皇帝上前拱了拱手,说:“我是过路的书生,走迷了路,不知能不能借贵府落个脚,歇上一夜?”那老伯本是好客之人,听说来人是迷路书生,就一边热情地把客人让进了屋里,一边客气地让茶让饭。正德皇帝早饿得六神无主,顾不上推辞,只是连连回答:“多谢,多谢!”主人盛了一碗白米稀饭,又加了一碟麦螺鲑,正德皇帝也不客气,端起碗来就吃。他学着主人的样子,喝一口稀饭,吃几个麦螺鲑;再喝一口稀饭,吃几个麦螺鲑。吃着吃着,正德皇帝觉得饭菜特别可口,比皇宫里的那些山珍海味强多了。于是问主人:“这饭菜赛过山珍海味,不知是什么叫法?”“山村野味,叫不上什么名堂,不过,要取个名字也不难,你看,这粒粒白米,不就象珍珠吗?这麦螺,一颗颗就像凤眼珠子。依我看,就叫‘珍珠粥、凤眼鲑’吧!”不久,正德皇帝回到京城,还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吃的都是山中八珍,却找不到这份饭菜的做法,御膳房的太监一边向正德皇帝禀报备料不足,请求宽延数日,一边向正德皇帝的那些随身太监打听。说也凑巧,正好打听到当时随正德皇帝到江南游玩的小太监。这才知道“珍珠粥、凤眼鲑”的来历。于是,御膳房太监和厨师立即乘上快马,日夜兼程,直奔后溪。后溪的百姓听说朝廷专门派人来学做“珍珠粥、凤眼鲑”,都感到十分的奇怪,纷纷跑去询问接待正德皇帝的苏公。苏公把当时的经过说了一遍,大家不禁大笑起来!从此以后,厦门人常吃的白米稀饭配麦螺鲑,也就有了“珍珠粥、凤眼鲑”这个雅号了。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么叫。

10.明成祖与蛋松果

蛋松果又名金丝果,是河南的传统名点。创制于明代,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传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纷纷进贡来朝,表示祝贺。所献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山珍海味、四季鲜果不可胜数,却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垂青。唯独一位厨师进献的一种以蜜汁果料为馅、鸡蛋拉丝而成的圆形金黄色糕点“蛋松果”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明成祖见那圆果的金黄色泽,立即想到自己黄袍加身,觉得迁都之日,这乃是个福、寿、禄的吉祥之物,非常欢喜。当下品尝,更觉得满口馨香,余味深长。于是命人传那厨师上殿,面封御厨,赐银千两。这人从此也就在御厨班子里专为皇帝做起糕点来,传子孙,带徒弟,使蛋松果一直流传至今。蛋松果外形美观,色泽金黄,看去赏心悦目,食之别有风味,甜香适宜,百吃不腻。原料中除面粉、鸡蛋外,还有花糖、果浆、桃仁等。如果您去河南旅游,可千万别错过这“独悦龙颜”的蛋松果哟。

11.清太祖努尔哈赤与黄金肉

“黄金肉”是满族古老的宫廷风味名菜,曾被列为满族珍馐第一味。自清朝建立以后,每临大典盛会,酒席宴的第一道菜,必须上黄金肉。而这道美肴,据说还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创制的呢!

相传,满人努尔哈赤在未发迹前,因家道中衰,曾流落辽宁抚顺一带。最初,曾在女真部落首领家当一名伙夫。当时,这位部落首领很讲究吃喝,每进膳需八菜一汤,金盘细绘,必不可少。有一次宴请宾客,他选定部落一位善烹调的女仆司厨,由努尔哈赤做帮手。当女仆做完第七道菜时,突然晕倒。此时,外厅正等着上最后一道菜,帮手努尔哈赤见状,急中生智,忙将切好的里脊肉,上蛋黄液,入油锅迅速颠炒后装盘送上。首领尝后,觉得味道与已往不同。特别好吃,宴毕问其故,侍者只好实情相告。首领甚悦,随又传来问此菜何名?努尔哈赤为讨吉利,答道:“叫黄金肉。”自此,努尔哈赤遂得提擢。

后来,努尔哈赤发迹为后金建立者,成了清朝第一个老祖宗。于是,每届大典,必令先上黄金肉,并当众讲述这段故事。因此,清朝皇帝都把黄金肉奉为至上珍馐,以示不忘祖上恩典与赏赐。继而,被传为佳话。黄金肉也随之名扬全国。

12.康熙与“宫门献鱼”

“宫门献鱼”是清御膳名菜,它是选用整条鲜鱼洗净后,斩成头、身、尾三段,将头、尾两侧剞兰草花刀,身段剥皮,剔去骨刺切成片,配以熟瘦火腿、大海米等。经分别烹制后,头、尾放盘的两则,白色鱼片码头、尾中间,两色两味,形如宫门中跃出条鱼,据传此肴为清朝康熙皇帝亲笔命名,且是清宫廷大典中必备的菜肴之一。

康熙九年(1671年),康熙皇帝南下暗察民情。一天,他来到云南“宫门岭”,这是一个十分险要的山岭,岭下有个天然大山洞,洞宽3.3 m,形如宫门,宏伟非凡。东边是一片山坡草地,西边有一池塘。这天中午,康熙来到池边一家小酒店里,经打听后,点了“一条鱼,一壶酒”。很快,店家便将酒、菜送上桌,康熙食后感觉很美,并问道:“店家,此菜何名?”答曰:“腹花鱼。”原来此鱼生于池塘,专食鲜花嫩草,鱼腹上长有金黄色的花纹,故得此名。康熙一时兴起,便挥笔给店家写了“宫门献鱼”四个大字,落款为“玄烨”。不久,江浙总督路过这里,见店门上挂着“宫门献鱼”署名“玄烨”的牌匾,大吃一惊,经了解原委,果真是当今天子所赐。自此,消息传开后,凡路过此的游客,都要进店尝尝皇上御笔亲题的“宫门献鱼”这道名菜。

清宫名菜“宫门献鱼”如何传入民间?据说1912年清王朝覆灭,宫廷御厨们也各奔东西,有的则流落到其他城市,为了谋求生计,便开设专门经营宫廷菜点的酒楼食店。于是,这一古老技艺的宫廷菜,得以流传民间,但正宗的“宫门献鱼”还得到云南天然大山洞才能吃到。

13.康熙与八宝豆腐羹

康熙皇帝不仅在治国方面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而且在生活方面也是较俭朴的君王。封建皇帝一餐千金,食则水陆百物、山珍海味,饮则琼浆玉液,而康熙皇帝的俭食却是有名的。

据史载,康熙皇帝十分喜爱吃质地软滑、口味鲜美的清淡菜肴。有一次他到南方巡视时,暂住在苏州曹寅的织造府衙门里。这曹寅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为了接驾,伺候好皇上,曹寅派人从各地采购回来大量山珍海味,又吩咐名厨精心操持。无奈不对康熙的口味,珍馐美馔吃起来也味同嚼蜡,这下可急坏了曹寅。

曹寅多方苦寻,终于用重金从苏州“得月楼”酒家请来名厨张东宫。要求他做出清淡、爽口、 有苏州特色的菜。为了让皇帝吃得高兴,张东宫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后做出一道色、香、味诱人的佳肴。

这道菜极合康熙的口味,品尝以后,极为满意,此菜鲜美可口,因为它是用豆腐和八种食料配成的,皇帝赐名为“八宝豆腐羹”。返回京城时,传旨把张东宫带回北京,赏他五品顶戴,在御膳房专门印制了“八宝豆腐羹”的配方,受到赏赐的大臣,都要到御膳房去领取配方。

八宝豆腐羹的制作方法:

原料:嫩豆腐250 g,虾仁、鸡肉、火腿、莼菜、香菇、瓜子、松子各40 g,食用香葱、味精、酱油、盐、浓鸡汤等适量。

制作:①把豆腐、火腿、虾仁、鸡肉等切成小丁;②炒锅上火,待油热后,把各种炒熟后,放入鸡汤,再加各种调料烩成羹状即成。

14.南北朝末代皇帝陈叔宝与“一条龙”包子

南北朝的陈国建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末代皇帝陈叔宝,人称“陈后主”。陈后主10岁的时候,十分贪玩,他嫌呆在宫中闷得慌。有一天穿了一身便服,悄悄地溜出宫门,跑到了秦淮河边瞎转悠。这儿店铺、酒肆、茶楼、布庄、米号……门面挨门面,多得数不清。他挤在人群中,目不暇接,觉得比冷清的皇宫好玩多了。

走着玩着,他来到一家包子铺门前,才出笼的包子,香味儿扑鼻,馋得他直流口水。他想吃,可又不懂花钱买的规矩,便伸手拿起一只热包子,张嘴就咬,越吃越觉得包子味道好。于是吃一个又一个,撑得肚皮滚圆,嘴一抹就走。店家看他穿着绸缎,不像寻常人家子弟,也没敢吱声。第三天,陈后主又来拿包子吃。店家忍不住了,说:“小主顾,这铺面本小利微,入不敷出,您来吃包子,一次两次算小的请客,天天来吃,实在消受不起。瞧您这穿戴是大户人家,不在乎几个小钱,还是请留个账头,日后也好侍候。”陈后主瞪着眼,听他说吃东西还要给钱,觉得奇怪。他哪里遇到过这种事呢?不过要留名儿,他还是听懂了,心想:我的名儿谁敢叫!随口就说:“朕是一条龙”店家听不明白,递过笔。陈后主抓起笔,歪歪扭扭地写了“一条龙”3个字。不久,人们都传说那叫“一条龙”的小孩,就是小皇帝陈后主。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达官贵人像潮水般地涌到小店吃包子,生意顿时兴旺起来。皇帝站过的包子铺门口,人们就叫它“龙门”,这一条街被叫做“龙门街”,“一条龙”3个字也被裱上了中堂。以后,陈后主执了政,觉得小时候的事有失体面,便以“造谣惑众,欺君乱国”的罪名查封了这家店铺。不料“一条龙”包子却愈加出名,一直流传至今。

15.慈禧太后与窝窝头

北京市北海仿膳餐厅的小窝头,如今已是一道名点,每次端上来后,打扮成宫女的服务员总要介绍一番,说这是当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仓皇出逃,路上又饥又渴,两天没有吃东西,百姓们端来窝窝头,君臣们于是争先恐后,抢窝窝头在手,大啃大嚼,慈禧一边啃,一边说:“好吃,好吃!”吃了百姓的窝窝头,觉得味美无比。小窝窝头的来历是否真的如此,没见过正史记载,不过根据当时怀来知县吴永口述出版的《庚西子丛谈》一书,对当时的情形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逃出城的慈禧,到了怀来县城,已是两天没吃东西,前来接驾的吴永准备了饭菜,不料被乱兵哄抢,就连3锅豆粥也被乱兵抢去两锅,太后问:“此间曾可否备有食物?”吴永说:“只有豆粥一锅,恐粗粝不敢上进。”慈禧说:“有小米粥甚好甚好,可速进。”当把豆粥端上去以后,吴永站在面前,慈禧等喝粥尚且如此,吃窝窝头就不难想象了。后来慈禧等人脱险,有地方官接驾,吃大鱼大肉,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但是这救命于危难的窝窝头,慈禧可是一直铭记于心呦。

16.淮南王刘安与“奶汁肥王鱼”

据传在淮水之滨,有一深不见底的黑龙潭。该潭所产名贵肥王鱼,成菜具有鲜、嫩、滑、爽4大特点。无论清蒸、白煮、红烧、片炒无不美妙。尤其是清蒸做汤,肉质似豆腐般的细嫩,汁如鸡汤般的鲜美,为筵席上之珍品。孰不知这美味佳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淮南王刘安,一日出巡到黑龙潭,适逢当地佟财主纳妾,把他请到家中,盛宴款待。席上满桌鸡、鸭、肉、蛋,可刘安偏偏爱吃鲜嫩清香的八公山豆腐,财主一时为难。正在此时,有人报献豆腐,刘安命人端上,一尝。连声叫好:“美味!美味!”吩咐赏银,渔翁不要,却泪声诉说了他女儿被佟财主霸占的冤情。刘安令佟财主放出该女,见她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刘安一怒之下,喝令左右把财主投入黑龙潭喂鱼。当地群众为纪念刘安为政清廉,就把此菜叫做“奶汁肥王鱼”,从此声名远播。



人文通史 古代帝王选择陵寝怎样看风水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古代帝王在选择墓葬位置的时候都非常重视“风水”。而“风水学说”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环境观”,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探索和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玄妙界定。

选址原则一:注重整体

风水一词最早出自《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理论就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人为中心,把天地万物都当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这其实与现代科学中的系统论不谋而合。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他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的《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这其实就是古人在选择居所时对于系统论的朴素应用。

选址原则二:因地制宜

《周易·大壮卦》说:“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这其实就是我们古代先民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这也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选址原则三:依山傍水

我们的祖先在生存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蕴涵着智慧的生活经验,其中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建立定居点就是很重要的一条。当今考古所发现的原始部落遗址几乎都建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古人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其实这也就是风水理论中依山傍水原则的由来。

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率族人来到湖南岳阳县渭洞乡。这里的地形给了他很深的印象: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是风水学里典型的“土包屋”式的依山形式。于是张谷英带大家在这里定居下来,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五百年来发展成为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大家族。这是比较典型的好风水旺家宅的事例。

选址原则四:察形观势

中国传统的“天人一体”哲学观使得中国人对于天地、人生有着独特的看法,特别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传统风水理论实际上也是这种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也就是说,在选择居停之处时要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去考察,这也就是所谓的“查形观势”原则。

《禹贡》把中国山脉划为四列九山。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我国的龙脉都源于西北的昆仑山,从昆仑向东南又延伸出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南龙由云贵经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条大龙脉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勘测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应顺应龙脉的走向。

选址原则五:土质检验

很多古代帝王的陵墓现在都已经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大家不难发现,这些墓葬的所在地一般都有山清水秀、风光秀美、空气清新、草木丰茂的特点。也就是说,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水土都是比较优良的。其实,在堪舆师给帝王选择陵寝的过程中,他们除了十分重视方位形势等因素外,对于当地的土壤质量也是非常重视和挑剔的。针对这些问题,他们常常在相地时亲临现场,用手捻,用嘴嚼尝泥土,甚至挖井察看深层的土质和水质,俯身贴耳聆听地下水的流向及声音,这些看似装模作样,其实不无道理。



人文通史 古代皇帝穿衣讲究

在中国古代唐宋之前,君王对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没有明确规定。据《礼记》记载,西周、东周时期“天子着青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争,袍服更是五花八门。进入封建社会后,皇帝所穿的“龙袍”也并非都是黄色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袍服。因为秦始皇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深信不疑,认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商为火克金,而秦取代周王朝,理所当然是水克火了。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为木,色青;南方为火,色赤;西方为金,色白;北方为水,色黑;中央为土,色黄。因此,秦代的“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西汉龙袍主要是沿袭秦朝龙袍的特点:“以水德居,服黑色。”到汉文帝刘恒时,开始弃用黑色,“汉文帝十五年,服黄色;十六年,服红色。”据《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这是缘于刘恒认为大汉王朝应“协于火德”。晋代时,转而崇尚金德,以赤色为贵,所以晋代的皇袍采用的都是大红色。

“黄袍”的流行始于隋唐时期,由于当时崇尚“以黄为贵”,“黄袍”成为帝王的专用衣着。据《唐六典》记载:“隋文帝着柘黄袍,巾带听朝。”柘黄,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黄色,也就是杏黄色,但在当时还未禁民间穿着黄色服饰。唐承隋制,《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此后的天子穿赤黄色的袍衫,而臣民“仍许通着黄”。真正在民间禁用黄色是在唐高祖武德年间,皇帝不愿意和一般人同着黄袍,于是下诏“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据宋代王楙所撰的《野客丛书·禁用黄》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止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据《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志》记载:“至唐高祖,以赭黄袍、中带为常服……禁臣民服。”并规定了其他官员袍子的颜色:三品以上为紫,四品五品为朱,六品七品为绿,八品九品为青。唐高宗李治更于总章年间颁诏强调“一切不许着黄”。

但“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则始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8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赵匡胤手下众将便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跪拜在地山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到宋仁宗赵祯时,还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黄色亦为皇帝专用。黄袍又因袍上绣有龙形图案,索性被叫成了“龙袍”。

那么,黄袍上为什么要绣上龙的图案?龙袍上到底绣有几条龙?皇帝和龙是从何时开始有了联系?

对于龙为何物,《辞海》中的解释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两龙”。另有史籍记有“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等传说。龙成为帝王的象征,最早见于史书的是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附会“五德终始说”, 为宣扬“君权神授”,曾自诩“祖龙”。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讲了一个刘邦为蛟龙之子的故事:一天,刘邦的母亲在大水域边上休息时突然下了雷雨,刘邦的父亲出来找她,看到一条蛟龙盘在刘邦母亲的身上,后来刘邦的母亲就怀上了刘邦。刘邦成为“真龙天子”原本就是天意。

龙不仅是皇权的象征,龙袍上的龙形图案也都有相应规定。龙数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而且从正面或背面看都是5条,正好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即袍子的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一统。不过也有例外的,明代皇帝龙袍的龙纹就多于9条。1958年出土的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就有12条龙,被绣在一个圆形的中间,俗称“团龙”。12条龙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位于衮服前胸和后背位置的龙,是正身的龙,也就是面向外的龙,称为“正龙”或者是“坐龙”;侧身的龙叫做“行龙”,而行龙又按照朝向上下的不同分为升龙和降龙。



帝王资料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帝王之最

历代王朝中,帝王最多的是商朝,自汤至纣,共历30帝。

历代王朝中,帝王最少的是王莽的新朝、北朝的东魏,均仅历1帝。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寿命最长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平均每帝享年54岁。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寿命最短的,是北朝时的北周,平均每帝仅享年22岁。

历代王朝中,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

历代王朝中,存在时间最短暂的是北辽,均仅一年多。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数最长的是清朝,自公元1644年统治全中国至公元1911年灭亡,历267年,传10帝,平均每帝在位近27年。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数最短促的是北辽,自公元1122年3月立国至公元1123年灭亡,仅历19个月,传4帝,平均每帝在位不足5个月。

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计年不准确,故不计)。

历代帝王中,寿命最短的帝王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亡。

历代帝王中,即位时年龄最大的是武则天,时年已67岁,其次是南朝宋武帝刘裕,时年已65岁。

历代帝王中,即位时年龄最小的是东汉殇帝刘隆,出生仅百余日。

历代帝王中,在位最长的是清朝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享位61年。

历代帝王中,在位最短促的是金朝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日。

历代王朝中,帝王结局最惨的是十六国时期的西燕、南朝的梁、隋朝。西燕的7个帝王、梁朝的8个帝王,隋朝的5个帝王,全部被杀,无一善终。

历代王朝中,帝王结局最幸运的要算南朝的陈朝,5个帝王全部病死,无一横死。

历代帝王中,经历最奇特的是南宋的恭帝,他幼时在临安(今杭州 市)为南宋的帝王,青年被元军俘往大都(今北京 ),降为元朝的臣子,又被迁居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 县西北),中老年被遣入西藏为僧,成为佛门高僧和翻译家,最后因文字狱被冤杀。

历代帝王中,结局最荒唐的是东晋武帝司马曜,因酒后一句戏言,为爱妃命婢女将他闷死。

历代帝王中,对文艺最有贡献的是唐明皇(玄宗)李隆基,他对戏剧、歌舞、音乐都深有研究,创建过戏剧活动中心——梨园,被历来的戏曲艺人尊为梨园祖师。

历代帝王中,最能赋诗的是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他赋诗甚多,后人收编成《魏文帝集》,其诗语言通俗,描写细致。

历代帝王中,最有文采,善于作文填词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的词多以白描手法和贴切的比喻,前朝之作多写宫廷靡华生活,后期之作多反映亡国之君的衰痛,留传至今有《南唐二主词》。

历代帝王中,最精于书画的是北宋微宗赵佶,他的书法自成一派,称瘦金书,绘画擅长花鸟,作品流传至今。

历代帝王中,最善于木工的是明熹宗朱由校,他曾制成一座乾清宫的模型和蹴圆堂模型五间,都小巧玲珑。

历代帝王中,最爱旅游的是西周穆王,据出土的《穆天子传》记载他最远西游到大旷原(今中亚细亚的吉尔吉斯草原)。

历代帝王中,最荒唐的是西汉昌邑王刘贺,此君在位27天,却干了1127荒唐事,被大臣们所废。

历代帝王中,最热衷于科学的皇帝是新朝王莽,他曾命医生进行过最早的人体解剖,也间支持过最早的飞行实验,他还是最早的人工食品的研究者,进行过人造乳酷的实验。

历代帝王中,最好色的当数后梁朱温,他酷爱女色, l如禽兽,连儿媳们都不放过。

历代帝王中,最无耻的是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能当皇帝,竟称比自己小11岁的契丹耶律德光为父,并将国家屏障燕云十六州于契丹。

历代帝王中,最懒惰的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此君在位48年间,竟有28年不上朝听政。

历代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她于公元690年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为帝16年



古罗马角斗士 罗马帝国2

关于古罗马角斗士,罗马帝国2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爱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罗马角斗士 罗马帝国2


1、在古代女角斗士罗马-由现代学者称为gladiatrix -可能是罕见的,但他们确实存在。

2、有证据表明,尽管罗马作家经常批评这种做法并试图通过立法对其进行规范,但仍有一些女性参加了罗马的公共游戏。

3、 在古代文献中,女性角斗士通常被称为ludia(在ludi、节日或娱乐活动中的女性表演者)或mulieres(女性),但不常称为feminae(女士),这表明一些学者认为只有下层女性才会被吸引到竞技场。

4、然而,有大量证据表明,出身名门的女性也是如此。

5、古代从未使用过角斗士这个词。

6、它是一个现代词,在公元 1800 年代首次应用于女性角斗士。

7、 选择在竞技场上生活的女性——这似乎确实是一种选择——可能是出于对独立的渴望、成名的机会以及包括免除债务在内的经济回报。

8、尽管似乎女性一进入竞技场就放弃了任何受人尊敬的主张,但有一些证据表明,女性角斗士与男性角斗士一样受到尊重。

9、 女性在罗马的角色 罗马的女性——无论是在共和国时期还是在后来的帝国时期——几乎没有自由,并且被她们与男性的关系所定义。

10、学者 Brian K. Harvey 写道: 与男人的美德不同,女人因家庭和婚姻生活而受到称赞。

11、他们的美德包括性保真(castitas),礼仪(感浦狄喀提亚),爱她的丈夫(博爱),夫妻和睦(协和),奉献给家庭(pietas),生育(fecunditas),美容(pulchritude),快乐(hilaritas ) 和幸福 ( laetitia ) ……正如 paterfamilias [丈夫或父亲,一家之主] 的力量所证明的那样,罗马是一个父权社会。

12、(59) 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女性都应该遵守传统的行为期望。

13、男性作家的许多作品深入探讨了这一主题,以及各种立法法令,都清楚地表明了妇女的地位。

14、由于几乎所有现存的罗马文学作品都是由男性撰写的,因此不知道女性对自己的地位有何看法。

15、Harvey 指出,“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文学资料可以揭示女性对自己的生活或一般女性角色的看法”(59)。

16、 一个例外是 Sulpicia(公元前 1 世纪)的诗歌。

17、在她的第一首庆祝坠入爱河的诗中,她说她不想把她的爱隐藏在“密封的文件”中,而是用诗句来表达,并写道:“逆流而上是好的,因为它令人厌烦。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文通史 “驸马”真的等于帝王女婿么

“驸马,又作副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专称。”--这段摘自某本专门介绍宫廷知识的工具书上的解释,话虽不长,但却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对“驸马”这个词的全部认知,使得他们不知不觉中步入了一个误区--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皇女为公主,其夫必拜附马都尉,故谓之附马。宗室女封郡主者,谓其丈夫为郡马,县主者为县马,不知何义也。”

这段话代表了宋朝人对“驸马”一词的认知,那么宋代以前以及宋代以后呢?那时候的皇女之夫也叫驸马吗?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追叙一下“驸马”的由来。

从西汉到东汉“驸马”与帝婿无关

据权威典籍所载,“驸马”一词系由“驸马都尉”演化而来。

驸马都尉一作副马都尉,顾名思义,是掌副车之马的一种官职。

什么是副车呢?

其义有二。一是指古代帝王外出时的从车。《史记·留侯世家》中说张良为给韩国报仇,不惜重金收买了一个壮士,命他用大铁锤“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副车之数有多少呢?司马迁的《史记》索引认为有三十六乘,这么多车子需要有一个头领统管,所以,要置副车(马)都尉。副车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指清代的分试副榜贡生。《称谓录》:“今以举人为公车,其以副车称副榜,固其所也。”

与驸马有关的“副车”显然用的是其第一种含义。

在西汉时,驸马都尉一职多由宗室、外戚及公侯之子孙担任,鲜有由帝婿担任者。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把两汉的公主及其丈夫官职罗列如下,以便说明:

西汉:

鲁元公主,其夫张敖,赵王世子;馆陶公主,其夫陈午,党邑侯陈婴孙;昌平公主,其夫周胜之,绛侯周勃子;平阳公主,先嫁曹寿(官平阳侯),后嫁卫青(官大将军);南宫公主,其夫彭申,封张侯;鄂邑公主,其夫王充,封盖侯;卫长公主,其夫乐大,封五利将军;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均早夭,无夫;夷安公主其夫姓名不可考,封昭平君;江都公主,其夫岑娶,封乌孙王;汉公主(楚主),其夫有三,①岑娶、②翁靡、③狂生,均封乌孙王;敬武公主先嫁张临,后嫁薛宣,张临封富平侯,薛宣封高阳侯;阳邑公主,其夫张建,封博成侯;平阳公主,其夫夏侯颇,无职。

东汉:

新野公主,其夫邓晨,无职;湖阳公主,其夫胡珍,封骑都尉;宁平公主,其夫李通,封固始侯;舞阳公主,其夫梁松,封延陵侯;湜阳公主,其夫窦固,封显亲侯;馆陶公主,其夫韩光,无职;洧阳公主,其夫郭璜,封阳安侯;郦邑公主,其夫阴丰,无职;获嘉公主,其夫冯柱,无职;平阳公主,其夫冯顺,封大鸿胪;隆虑公主,其夫耿袭,封牟平侯;沁水公主,其夫邓乾,封高密侯;平皋公主,其夫邓藩,封昌安侯;浚仪公主,其夫王度,封鞅侯;武安公主,其夫来棱,封征羌侯;鲁阳、乐平、成安、武德四公主未嫁;平邑公主,其夫冯由,封黄门侍郎;阴安、修武、共邑三公主未嫁;临颖公主,其夫贾建,封即墨侯;闻喜公主未嫁;舞阳公主,其夫邓褒,封少府;阴城公主未嫁;濮阳公主,其夫耿良,封好畴侯;平氏公主,其夫来定,封虎贲中郎将;湜阳公主,其夫岑熙,封细阳侯;舞阳、冠军、汝阳三公主未嫁;长社公主,其夫耿援,封好畴侯;阳安公主,其夫伏完,封不其侯;沘阳公主,其夫窦勋,无职;内黄公主,其夫宝穆,无职。

公主八八七位“驸马”十一人

两汉以后,皇室的权力时轻时重,各个封建王朝立国的时间也有长有短,公主的名称也经历过几种流变——大部分朝代仍称公主,但宋代七任帝哲宗赵煦时公主与“帝姬”并称,八任帝至十二任帝公主专称为“帝姬”,十三任帝开始又称公主,清代除在公主前面加上“和硕”或“固伦”之外,还称那些早夭的公主为“皇××女”。这些公主也好,帝姬也好,“皇××女”也好,不管其是高寿,还是早卒,加起来总共有多少呢?

根据笔者的统计,计有887位。

这887位公主中,享寿最久的是明朝的含山公主,她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韩妃所生,其夫尹清,官封掌后府都督事。含山公主活了82岁,年纪最小的是南宋宁宗皇帝赵扩之女祁国公主,她生来六个月就不幸夭折了。

887位公主中所受封爵最多的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杨国公主和荆国公主,前者先后被封为:宣慈、鲁国、韩国、魏国、徐国、福国、邓国、晋国公主,后者先后被封为万寿、隋国、赵国、宿国、邓国、冀国、魏国、齐国公主。887位公主中丈夫当了皇帝的有12位,她们是:汉赵五任帝刘曜之女安定公主,其夫石虎为后赵三任帝;后秦二任帝高祖姚兴之女西平公主,其夫拓跋嗣,为北魏二任帝;北凉太祖沮渠蒙逊之女兴平公主,其夫拓跋焘为北魏三任帝;北魏十五任帝元修之妹平原公主,其夫为北周文帝;北魏十六任帝元宝炬之女晋安公主,其夫为北周一任帝;北齐高祖高欢的二公主和三公主,其夫分别为北魏十五任帝和北魏十六任帝;隋高祖杨坚之女乐平公主,其夫为北周四任帝;后唐琼华公主(李克用之女)其夫为后蜀一任帝;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女晋国公主,其夫为后晋一任帝;辽兴宗之女兴平公主,其夫为西夏一任帝;辽天祚帝之女成安公主,其夫为西夏四任帝;887位公主中,其丈夫成了亲王、可汗、公、侯、将军者更是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最有意思,也最意味深长的是,这887位公主的丈夫中竟然只有11人的官衔上有“驸马”或“驸马都尉”的字样,这11个人是:

北魏长乐公主之夫穆正国,官拜附马都尉;南齐长城公主之夫何敬容,官拜驸马都尉;南梁富阳公主之夫张缵,官拜驸马都尉;元朝郓国公主(太祖女)之夫赤窟,官拜驸马都尉;元太宗女鲁国公主之夫纳合,官拜驸马;元太子拖雷女鲁国公主之夫斡陈,官拜驸马;元太子拖雷女赵国公主之夫察忽,官拜驸马;元世祖女昌国公主之夫孛花,官拜驸马;元世祖女昌国公主之夫帖监干,官拜驸马;元世祖女荣寿公主之夫秃满答儿,官拜驸马;元顺宗之女鲁国公主之夫碉阿不拉,官拜驸马。

看来,欧阳修老先生所说的“皇女为公主,其夫必拜驸马都尉”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其实,就像民国以前各个朝代的中国人一般都不自称“中国人”一样,各个朝代的帝王之婿大多也都不称驸马,不拜驸马之职,不妨举唐代为证。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翻看一下最能反映唐代名物制度的《全唐诗》。《全唐诗》共收唐代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附有唐五代词,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研究唐代风土人情的重要佐证。

今人范之麟、吴庚舜编写了一部《全唐诗典故辞典》,把近五万首唐诗中所提到的典故全部条陈出来,加以阐释。

根据这部辞典,我们发现,有唐一代,称帝王之婿绝不用“驸马”或“驸马都尉”,而是用“禁脔”这个词语。

较有名的例子有:

“君为禁脔婿,争取玉人游。”--李颀《赠别张兵曹》;“禁脔去东床,趋庭赴北堂。”--杜甫《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却赴通州主簿前阆州贤子余与主簿平章郑氏女子垂欲纳郑氏伯父京书至女子已许他族亲事遂停》

按“禁脔”一词,本系戏称。《世说新语·排调》:“孝武属王珣求女婿,曰:'王敦、桓温、磊砢之流,既不可复得,且小如意,亦好豫人家事,酷非所须。正如真长、子敬比,最佳。'珣举谢混。后袁山松欲拟与谢婚,王曰:'卿莫近禁脔。'”禁脔什么意思呢?

“脔”者,肉也。《晋书·谢安传》附《谢混传》载:“初,元帝始镇建业,公私窘罄,每得一豚,以为珍膳,项上一脔尤美,辄以荐帝,群下未尝敢食,于时呼为'禁脔'。”

“禁脔”即皇上所食之肉,王珣是用该词来比喻皇上的爱女,后世由皇上的爱女转义为皇上的爱婿。

至于“驸马”一词,那是通俗演义小说和话本、戏曲中的用法。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列表

历代帝王列表

三皇

伏羲陵、炎帝陵、黄帝陵

五帝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夏朝

大禹、太康、少康

商朝

商前期: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

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商后期: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受)

西周

东周

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幽王(姬宫) 灵王(姬泄心),景王(姬贵),悼王(姬猛),敬王(姬丐)

秦始皇(赢政)、秦二世(胡亥)

西汉:长陵(刘邦)、安陵(刘盈)、霸陵(刘恒)、阳陵(刘启)、茂陵(刘彻)、平陵(刘询)

杜陵(刘_)、延陵(刘骞)、义陵(刘欣)、康陵(刘_)

东汉:原陵(刘秀)、显节陵(刘庄)、敬陵(刘_)、慎陵(刘肇)、禅陵(刘协)

三国

蜀:蜀昭烈帝(刘备)、蜀后主(刘禅)

魏:魏太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高贵乡公(曹髦)、魏元帝(曹奂)

吴:吴武烈帝(孙坚)、吴大帝(孙权)、吴会稽王(孙亮)、吴景帝(孙休)、吴末帝(孙皓)

两晋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

晋穆帝(司马蚺)、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

晋孝武帝(司马曜)、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

安都陵(李雄)、苻坚墓、嘉平陵(赫连勃勃)

南北朝

初宁陵、

泰陵(杨坚)、炀帝陵(杨广)、恭帝陵(杨侑)

唐朝

详细了解>>

高祖(李 渊)、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中宗(李显)、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肃宗(李 亨)、 代宗(李豫)、德宗(李适)、 顺宗(李诵)

宪宗(李 纯)、 穆宗(李 恒)、 敬宗(李湛)、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 忱)、 懿宗(李 温)、 僖宗(李儇)、哀帝(李拀) ***武则天***

五代十国

后梁

北宋、辽

南宋、金、西夏

元太祖(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

太祖(朱元璋)、--(朱允文)、成祖(朱 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镇)、代宗( 祁钰)、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右樘)

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囱)、穆宗(朱载后)、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

嘉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顺治(世祖-福临)、康熙(圣祖-玄烨)、雍正(世宗-胤祯)、乾隆(高宗-弘历)

嘉庆(仁宗-禺琰)、道光(宣宗-文宁)、咸丰(文宗-奕宁)、同治(穆宗-载淳)

光绪(德宗-载恬)、宣统(溥仪)



人文通史 盘点古代皇帝们的遗言之最

全天下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是什么,不用说绝对是做皇帝。“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是天下多少英雄好汉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做皇帝也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做了皇帝就成了孤家寡人,防火防盗,防权臣防儿子,临死前还要安排好后续工作,要不然都死不瞑目。

最淡定的遗言——刘邦英布目睹了韩信和彭越之死,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于是暗中起兵谋反。汉太祖刘邦亲赴前线镇压叛乱,不料被流矢所伤。因为国事太多,箭伤一直没有痊愈,后来几十年的老朋友卢绾叛乱,刘邦气急攻心箭疮复发,眼看就不行了。为了不让自己丈夫去见如来佛祖,吕后寻医问药,遍访名医。可能是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刘邦此时显得异常淡定。当吕后把神医带到刘邦床前时,刘邦拒绝治疗,意味深长地对吕后说:“我就是沛县一个小亭长,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我已经满足了。即便是扁鹊在世,也不能改变天意”。

临死前刘邦召集群臣,杀了白马,把血涂在嘴上盟誓:第一、只要跟着我老刘家好好干,各位封妻荫子永享富贵;第二、异姓不得封王,没有军功不得封侯,违反者人人得而诛之。随后告诉吕后,萧何死后曹参接替,再然后是王陵,陈平和周勃可平乱。安排好一切,刘邦安心的走了,淡然地接受了死神的邀请。

最失败的遗言——刘备刘邦心思缜密,临死前巧妙地平衡了吕后和权臣间的势力,使得大汉王朝得以绵延三百七十年。刘备的水平可比老爷爷刘邦差了好大一截。

东吴就杀了他好兄弟关二爷,这让刘备感觉面子上非常挂不住,决心出兵讨伐东吴。起先蜀军势如破竹,不料因一时疏忽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兵败退回白帝城后,刘备一病不起。临终前叫来了诸葛亮说:“兄弟你才高八斗,十个曹丕都比不过你,如果阿斗扶不起来,你就取而代之吧,谁让咱们是好兄弟,蜀国交给你我放心”。

刘备太虚伪了,明知诸葛亮没有反心,还故意是试探他。为了保全名节,千古流芳,诸葛亮就更加小心了。早请示,晚汇报,事事都要刘禅批准才可以。最搞笑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马上就要攻入长安了,因为刘禅递了一张条子,诸葛亮立刻退兵。“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在诸葛亮这里行不通,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刘备把诸葛亮架到了道德至高点上,刘禅不批准的坚决不干。不敢冒进也不敢保守,诸葛亮在刘备遗言的压力下,劳而无功,最后累死在办公桌前,也算是鞠躬尽瘁啦。虽然防住了家贼诸葛亮,但却没有防住灭亡蜀汉的外贼。比起刘邦,刘备可是太失败了。

最温情的遗言——曹操曹操逃亡时路过吕伯奢家,因怀疑伯奢家人想要谋害她,于是夜里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而去,并留下“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名言。干了一辈子乱世枭雄,一手建立起曹魏政权,可惜天不假年,临死前都没有看到天下一统。本以为曹操遗嘱会有诸多遗憾和感慨,没想人家关心的是家长里短的琐事。

曹操临死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妃子和艺伎们,让她们在铜雀台给自己守灵,如果平时有空的话就编点草鞋卖一卖,并要求曹丕不要亏待他们。因为常年征战,没有享过人伦之乐,他希望家人能够经常去铜雀台陪他说说话,聊聊天。曹操一辈子爱简朴,因为他生前不喜欢家人熏香,作为补偿他要求把这些香分给诸位夫人。

说到熏香还有一点趣事,三国时期人们都喜欢熏香,尤其是曹操手下大谋士荀彧特别爱熏香,人称“荀令香”。可是曹操一生俭朴,他不让家人熏香,只有嫁给了汉献帝的女儿才能够依照皇室礼仪熏香,而且曹操还利用手中之便,阻挠女儿熏香。死后给大家伙分点香权当留点念想。

除了“分香卖履”,他还命令他的夫人们在他死后另行嫁人,不要为他守寡一生。曹操一生争霸,“贪才好色”形容他最为恰当。“贪才”贪的是天下人才;“好色”好的是天下美姬。生前带领群雄建功业,死后为妻妾谋生计。尽管《三国演义》中把他描写的奸邪不堪,但是却很少有人背叛他,可能就是佩服曹操的真性情吧!

最尴尬的遗嘱——武则天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能从一个武媚娘,摇身一变成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终其一生,她都在跟这个父权社会作斗争,但是遗憾的是个人的力量太渺小,即便你是天王老子。

和绝大多数皇帝一样,临死前都要安排好继承人的问题。武则天的尴尬就在于,她的儿子都姓李,侄子们虽然都姓武,但是侄子哪有儿子亲啊!

武则天原先想传为给侄子武承嗣,武承嗣也积极谋划太子之位,但是满朝文武都不同意。神探狄仁杰就劝过武则天说:“陛下传位给儿子,死后您可以在太庙里安稳地享受子孙们的香火孝敬,如果传位给侄子,那可就麻烦了,从古至今都没有听说过侄子经常去祭拜姑姑的。万一您到了那边没人孝敬,连饭都吃不饱了那可怎么办?”听了狄仁杰的话,武则天还是下不了决心,直到有一天她做了一个梦,她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鹦鹉,可是却有歹人把她的翅膀掰断了,吓醒后他赶紧去找狄仁杰给他破案。狄仁杰说:“陛下,您的一对翅膀不就是您的两个儿子吗,陛下起用两个儿子,不就是把翅膀又展开了吗?”这下武则天才决定传位给儿子李显。

武则天奋斗一辈子,就是要告诉世人女人一点都不比男人弱,照样可当皇帝、养男宠。虽然她做到了,但那是暂时的胜利,一个人再强大也不能和天下相抗衡。武则天临死前尴尬地去掉了自己的帝号,不情愿地做回李家媳妇唐朝皇后,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