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识别民族之穿青人是什么民族_中国未识别民族之一:托茂人照片

2023-07-31 22:33:02 作者:安妮的提莫



中国未识别民族之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歌词了。但是,如今出现了第“57”个少数民族。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第“57”个民族穿青族是什么民族你知道么?本期的中国未识别民族带你了解。

除了56个民族之外,我国还有1支未识别民族,身份证上有特殊标识

穿青人的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后期叫“穿青”。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南征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普遍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

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汉族民系。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由于他们的争取,穿青人可以享受少数民族的优惠待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有民族数仍是56个,但现在已有民族为穿青人的身份证。

现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个市(州)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市、区)。

此外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

“穿青人”在有些地区亦称为“里民子”,他们并没有自称的专名,有时也称“大脚板的”。“穿青”这个名称主要是用来区别于称为“穿兰”的汉人,这个名称始见于清代的文献记载中。当地各少数民族并不称他们作“穿青”,而是在汉人的名称前加个形容词,如“白汉人”、“穷汉人”、“大脚汉人”、“篙子杆汉人”、“吃荞麦的汉人”、“穿大袖子的汉人”、“当里民的汉人”等,由此可见,当地各少数民族是将他们视为有一些特点的汉人。

解放不久,大定、纳雍、织金的穿青地主曾召开过会议。因为当时他们听说少数民族地区不像汉族地区一般要进行土地改革,所以酝酿和鼓动穿青要求少数民族待遇。

【结束语】其实,中国未识别的民族不只有穿青族而已,在不久前,穿青族人的身份获得承认。如今,你是不是对穿青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呢?还有很多个民族至今没有被识别。



中国未识别民族之一:托茂人照片

在祁连山下生活着一部分特殊的群体,他们头戴白色顶帽盖头,身穿蒙古服饰,信仰伊斯兰教,会说蒙语,汉语,藏语等的语言,人们称他们为托茂人。本期的中国未识别民族带你了解他们。

中国蒙古族地区的一部分穆斯林。居住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祁连县蒙古族地区。60余户,300多人(1986)。

自称“托茂”、“托茂家”;汉、回等族称其为“托茂鞑子”,汉文史籍称“骆毛鞑子”、“骆毛人”、“托茂人”,均为“托茂”的异写。“托茂”是藏语“托日木”的转音,意为流散人员。原系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南右翼后旗(原在今海晏县)的属民,因有这部分属民,故该旗俗称为“托茂公”。

【简介】

1958年,少部分托茂人留居海晏县,大部分迁往祁连县默勒乡、野牛沟乡和托勒牧场。操蒙古语,兼通汉语,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使用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

托茂人的历史来源尚来定论,有4种说法:一说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族反清起义时,陕西白彦虎部败退经过青海境内时,流落于青海蒙古南右翼后旗的一些起义人员受到当地蒙古上层的收留和保护,与当地蒙古人通婚,逐渐繁衍发展,成为“托茂人”。

二说清顺治五年(1649)甘州(今张掖)米喇印、丁国栋反清起义失败后,除大批回族逃入大通和北大通(今门源)依附蒙古麦力干部外,也有一批逃入大草滩依附蒙古滚卜台吉,受其保护。清康熙年间迁至湟源,后又迁至海晏。

三说托茂人的先民是从新疆和西亚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一部分人。

四说托茂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上述四说中,第二说史书有记载(《甘州府志》卷16、《秦边纪略》卷6、《辛卯侍行记》)。托茂人从事畜牧业,住蒙古包。

男子衣着青海蒙古族基本相同,冬天多穿长袖、大襟老羊皮袄,腰束绸带,戴狐皮帽,穿皮靴。夏天戴礼帽或黑、白色圆顶帽。妇女穿长袍,辫套前垂,束腰带。20世纪30年代以来,妇女大多戴“盖头”,如同回族妇女。

饮食以酥油、牛奶、肉食为主。因与邻近的湟中县上五庄回族农民常有贸易交流,面食品也较多。按伊斯兰教教规宰食牛羊肉。禁食猪、狗、马、骡、驴等肉,禁止吸烟、喝酒。婚、丧仪式与回族基本相同。在上五庄有其公共坟地。小孩出生后,请阿訇起经名。

一般与回族通婚。遵行伊斯兰教“五功”,过“尔德节”和“古尔邦节”,不过“圣纪节”。曾在海晏哈里津建有1座清真寺,阿訇从上五庄、西宁等地聘请,1958年拆毁后又在祁连托勒牧场建立1座清真寺。

【结束语】托茂人是蒙古族的后羿,简称“蒙回”。在很早之前,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定居在了内蒙古,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曾有他们的脚印,也有他们生活过的痕迹。如今,在祁连山草原深处他们终于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中国未识别民族,西双版纳克木人是什么人

克木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南半岛,在中国也有他们的身影,但是在中国,克木人属于中国未识别民族,大部分都分布在西双版纳附近,克木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本期的中国未识别民族带你去了解克木人。

还想要了解》》未识别民族克木人长相

克木人(英文:khmus)亚洲中南半岛的一个民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克木人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都有分布,但在老挝的人数最多。克木人在中国于06年从哈尼族中独立出来,单列为一族,现约有3000人,国家现有克木人扶持计划。在越南等国为单一的民族。克木人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全民族讲克木语,部分人掌握了傣文和汉语。

克木内部又分为“克木泐”(西双版纳土着)、克木老(老挝迁入)、克木交(越南迁入)三个群体。相传历史上也曾建立过王国,但最终被傣族征服而沦为奴隶。

简介

克木人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文化群体,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他们分布的区域分别属于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等国家。克木人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图腾崇拜,在克木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同一图腾姓氏的人不能结婚。

克木人的宗教可以称为一种原始宗教,他们信仰鬼神,信仰自己的祖先。每个村寨都祭“官鬼”,一般是在大树下摆一块画有人像的石头,每年一、二月开发坡地之前,搭一棚子举行祭祀仪式。每个家庭供有祖先灵位,一般在夜间祭祖。祭祖时,人们要模仿本族图腾(如虎或鸟)的动作。

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夫兄弟婚、妻姊妹婚相当普遍。保存母系氏族残余,招婿之风盛行,舅父在家中具有重要地位。个别地区还有群婚现象。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克木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在中国也有少量克木人,但是为未识别民族。

克木人是中国一个人口较少的族体,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和景洪市郊区,属于“百濮”群体之一,中国克木人分“达迈老”,“达迈交”和“达迈泐”三支,“达迈老”迁自老挝,“达迈交”迁自越南,“达迈泐”为土着。

克木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与布朗语、佤语、崩龙语以及柬埔寨的高棉语关系密切,属孟高棉语族。克木人主要从事旱地农业,过去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图腾制度的存在,对规范克木人的通婚范围有很重要的作用,采用外婚制,因图腾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通婚集团,通过婚姻的连结,形成了更大的社会互动网络。

分布

在中国,克木人主要集中于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南亮河、南满河、南俄河两岸,以及景洪市嘎洒乡曼迈村公所的老、中、新寨,总人口现仅2000余人。



民族识别:纳西族和摩梭族是什么关系

中国总共分为有着56个民族,不过这些也已经是简略合并之后的。中国还是有着很多的未识别民族以及被合并入其它民族的少数民族,纳西族和摩梭族是什么关系呢?那么,本期一起来详解这两个民族习俗等等特别相似的民族吧!

摩梭,是摩梭人的自称;纳西,是纳西人的自称。摩梭人和纳西人是纳西族的不同支系。后来在民族识别时,鉴定他们属于同一民族,这样,用了“纳西族”的自称作为他们整个民族的族称。摩梭人,不是摩梭族,是纳西族的一个分支。

纳西族由于各支系之间的历史渊源、地域分布不同等诸多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与家庭形态。聚居在丽江一带纳西族早已实行了一夫一妻制,而居住在滇川两省交界处的泸沽湖周围地区的摩梭人,在过去则过着不娶不嫁的婚姻生活。

在同一个民族中竟然存在着父系、母系以及父系与母系并行的婚姻家庭形态,这种现象早已引起了普遍关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摩梭人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

摩梭人一部分属元代蒙古军南征时候留下居住在云南四川边界一带的蒙古人,但他们不属于蒙古族,早在汉代摩梭人的祖先古代羌人就已经来到云南,而之后的几百年蒙古人才来,而后来被归为纳西族的支系是因为木府的兴盛导致与周边势力融合所致。

摩梭人的叫法从族群归属存在争议来说,暂定为摩梭人。摩梭人自称“纳”或者“纳日”,摩梭人认为黑色能包裹万物,崇尚黑色。

摩梭人有自己的原始宗教,它的巫师称作达巴,达巴参与每个摩梭人生老病死,一生的所有过程。后来由于政治影响,喇嘛教成为摩梭族人的主要信仰,大多数屋子的每个角落和屋外,都有堆放成金字塔形状的白石祭坛。大部分摩梭族人没有听过耶稣的名字。直到几年前才有摩梭族基督徒,现今已约有20位基督徒。



穿青族属于哪个民族 穿青人很穷吗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穿青人又称川青人、穿青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个民族归属有争议的族群,不属于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名单之中。穿青人”在有些地区亦称为“里民子”,他们并没有自称的专名,有时也称“大脚板的”。扩展资料“穿青”这个名称主要是用来区别于称为“穿兰”的汉人,这个名称始见于清代的文献记载中。当地各少数民族并不称他们作“穿青”,而是在汉人的名称前加个形容词,如“白汉人”、“大脚汉人”、“篙子杆汉人”、“吃荞麦的汉人”、“穿大袖子的汉人”、“当里民的汉人”等。现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黔西南等地。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二十万人。以前,穿青人妇女区别于汉族妇女的标志是没有裹脚,她们喜欢穿细耳草鞋和三节衣,梳三把头。所谓三节衣,是指两节袖的花衣服。即衣身用青、蓝两色的布拼凑而成,上节青色至腰,下节蓝色至小腿。每一层袖口均绣有云勾花边,看上去如三节连成。最能体现穿青人文化的,除了他们标志性的衣服,还有独特的傩戏。穿青人傩戏是他们在“庆赛五显坛”的祭祀仪式中由掌坛法师和傩坛班子艺人穿插表演的傩仪戏剧和舞蹈。穿青人家家立五显坛世代供奉,祭祀五显坛的形式是“每岁或间岁酿酒杀牲,延善歌舞者至家蘸禳,跳跃如演戏状,曰庆坛”。参考资料: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是未识别民族,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穿青族属于哪个民族 穿青人很穷吗


现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个市(州)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市、区)。

此外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

扩展资料

穿青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

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笔者所在的村,结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确定婚期,要历时数年之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穿青人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穿青人就是穿青族,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黔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由于多次考察所遗留的疑问,穿青族暂不在我国56个民族中,其身份证上所注民族为“穿青人”。穿青人现分布于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区、州、市所属二十多个县。

穿青人族是56个民族的吗

穿青人不是56个民族之一。

2003年8月28日,118号文件《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意见为“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你省革家人、穿青人按照‘凡已按照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分时原来怎么填写仍怎么填写’的原则,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采取一种过渡办法,可填写为穿青人。”

穿青人又称川青人、穿青族,是一个民族归属有争议的族群,不属于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名单之中。穿青人”在有些地区亦称为“里民子”,他们并没有自称的专名,有时也称“大脚板的”。

穿青人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

穿青人的习俗

1、服饰

穿青人喜穿细耳草鞋或反云勾鼻花鞋,脚扎青色绑带,穿三节衣,两节袖的滚花边大袖衣,拴腰带,戴大勾耳环,梳三把头。

2、婚俗

穿青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

3、信仰

穿青人把山魈作为图腾,在许多生产、生活用具上刻镂图像,点化浮形。把猴作为与民族相关的动物,不许随便提到,侮辱更是禁忌,否则被认为是不敬祖宗,辱没先人的行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穿青人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穿青人又称川青人、穿青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个民族归属有争议的族群,不属于中国的56个少数民族名单之中。中国政府把穿青人归类为汉族的分支,定义为未识别民族。但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上,穿青人究竟是否属于汉族仍然有较大争议。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偏远山区里,也有一些住在县城。目前人口有67万左右,是中国人数最多的未识别民族。大部分穿青人自认为是一个独立于汉族的民族,但并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

目前穿青人的起源仍然有土著说和汉族分支说两种,很多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朱元璋派傅有德和沐英讨伐云南后驻留贵州垦戍的军人后代。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穿青人就开始就自己的民族归属而努力,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且他们的民俗与传统也确实与汉族有别。

扩展资料:

穿青人大多数集中于织金县和纳雍县,另一些生活在大方县、水城县、关岭县、清镇市、普定县、六枝(特区)县。 彝族称穿青族为Sher tu或Sher feizu,意思是“白皮肤的汉人”或是“吃蛇的汉人”,另有一些当地人称穿青族人为“大脚板”、“大袖子”。

穿青族属于哪个民族 穿青人很穷吗


穿青族将自己看作是特别的部族,尽管他们说汉语,从历史上来看他们属于汉族,但是政府将他们列入“未识别的民族”。穿青人以猴为图腾崇拜。祭祀“五显神”兵马是猴类山魈。至今还保持五显坛的信仰。

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笔者所在的村,结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确定婚期,要历时数年之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穿青族

穿青人是哪个民族,介绍下。

目前,穿青人作为“未识别待定民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青”、“青族”或“穿青人”写上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仍然印着“穿青人”三字,全国火车票、机票、酒店宾馆等通行无阻。

土著说: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

分支说: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征讨云南时迁移到贵州的随军汉人,由于地理隔绝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集团。持这种观点的为以民族识别专家费孝通为代表的部分学者。

混合群体说: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人(即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互相通婚融合后形成的,处于汉族社会与少数民族社会之间。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部分学者的观点。

扩展资料

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也叫“羡民”或“县民”,后期叫“穿青”。之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见1978年9月,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工作组天《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

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其渊源存在诸多争议,近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穿青族属于哪个民族 穿青人很穷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穿青人



革家人是什么民族,革家人民族简介

革家人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吗?革家人是贵州的少数民族群。是个未识别民族之一。他们拥有自己的服饰,语言及文化。本期的中国未识别民族带你看看革家人是什么民族,革家人民族简介。

亻革家人(亻革,音gě,字库中无),中国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他们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他们却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

有说法称,革家人是在清朝咸丰年间由黄平先后迁徙来到关岭等地的,当时把这种迁徙叫“走南龙”。他们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一百多年。

公安的部门“公治”批复明确革家在身份证办理中民族栏目填为“革家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专门对贵州省穿青人、革家人等“未定族称人们共同体”进行统计。

在贵州省黄平县重兴乡一带居住有一支革家人,包括附近县市居住在内约有人口余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革家自称为“哥摩”,其有自身独特的素质、语言、特征和习俗,没有文字,但民间流传极其丰富。革家是被官方承认的五十六中华民族以外的未识别民族。

革家有领导家族事务“执政机关”,分阴、阳两系,系两位一体。阴系由“盎尕”—族长、“盎梗”—芦笙师、“典捞”、“典汝”和“把登”组成。革家信仰:崇拜祖宗——木鼓。

【民族分布】

革家约五、六万人,自称“哥摩”(革语),革家的分布,主要在黄平、凯里、麻江、关岭、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以重安江两岸的黄平、凯里最多,黄平县有人,占全国亻革家人口的.主要居住在重兴乡和附近的重安镇、黄飘乡、谷陇镇、崇仁乡、新州镇、浪洞乡的村寨,黄平亻革家第一大寨的是枫香寨有户、余人。

第二大寨是塘都寨户、人。“还有望坝村等。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境内的有近万人,主要居住在龙场镇麻塘一带,麻塘是最典型的寨子之一,有,多人。光绪四年(,革家人高贵富、罗廷相、罗文海等”勒石定章“立碑于龙场泡木寨,刻有”新寨、干岩、杨家山、老鸦山、华界、洛棉、流水、鱼洞、高帮坡、老鹰岩、一碗井、干田、小泡木、杉木坳、马坪、看牛坪、下院、江禾“和头人姓名。

【相关传说】

革家人自称是后羿的后人。革家女人头上的红缨帽源于一个传说:传说革家人的祖先是一个武艺高强能攻善战的将军,因战功卓着,皇帝以红缨帽嘉奖。为了使子孙继承传统和记住他的荣耀,就把红缨帽传给了女儿,从此世代相传。

阴族长告诉我们说,人革家女人这从头到脚的服饰,都记满了人革家人的历史。姑娘的红穗帽是太阳帽,银簪是箭,银圈是弓,妇女后脑勺上网的髻,里面包着的一个圆球是太阳,弯弓是月亮。身上的贯首衣是铠甲,裙子、绑带和腰带上的图案则描绘了先祖征战时曾带过兵打仗的历史。

【结束语】在中国,甚至是世界,都有很多的未识别的民族,他们同样拥有自己民族的服装,习俗,文化,语言。他们期待被识别,期待被承认。而革家人也是如此。



中国各民族代码分别是多少

01为汉族;

02为蒙古族;

03为回族;

04为藏族;

05为维吾尔族;

06为苗族;

07为彝族;

08为壮族;

09为布依族;

10为朝鲜族;

11为满族;

12为侗族;

13为瑶族;

14为白族;

15为土家族;

16为哈尼族;

17为哈萨克族;

18为傣族;

19为黎族;

20为僳僳族;

21为佤族;

22为畲族;

23为高山族;

24为拉祜族;

25为水族;

26为东乡族;

27为纳西族;

28为景颇族;

29为柯尔克孜族;

30为土族;

31为达斡尔族;

32为仫佬族;

33为羌族;

34为布朗族;

35为撒拉族;

36为毛难族;

37为仡佬族;

38为锡伯族;

39为阿昌族;

40为普米族;

41为塔吉克族;

42为怒族;

43为乌孜别克族;

44为俄罗斯族;

45为鄂温克族;

46为崩龙族;

47为保安族;

48为裕固族;

49为京族;

50为塔塔尔族;

51为独龙族;

52为鄂伦春族;

53为赫哲族;

54为门巴族;

55为珞巴族;

56为基诺族。



氐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氐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呢)

五胡内迁的民族?

羌族、鲜卑族、氐族、匈奴族、羯族。

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云南梁姓的来源和历史?

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以国名为氏。

2、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以封邑名称为氏。

3、源于姬姓,出自魏国、魏文侯少子毕的后裔,以居邑名称为氏。

4、源于职业,出自两州时期围梁以鱼的渔民,以职业称谓为氏。

5、源于古代鲜卑族、匈奴族、氐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

前秦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前秦的政权是由氐族建立的。

500年前消失的民族?

古滇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国家之一,不仅据说拥有南洋三大邪术之一的痋术,还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存在了500多年的智慧民族却在一夜之间举国消失了。

1519年天花,当时的阿兹特克王朝总人口是2200万,几十年后却因为天花只剩不到200万;相同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南美印加部落的身上,据估算,天花在美洲导致约2000万到3000万印第安人死亡,是整个印第安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

氐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氐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呢)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个少数民族,曾经先后登上历史的舞台。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它们在短暂的演出后,又匆匆地走下历史的舞台,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一、匈奴:在东汉时期,匈奴的主体基本被汉族消灭,剩余的部分逃往至西亚、东欧一带,现在的匈牙利就是匈奴的后裔。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匈牙利并不是曾经的匈奴人。

二、东胡:这个民族是活动在中国东北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匈奴刚兴起时,曾被东胡欺负。之后东胡渐渐衰落,最终被匈奴所灭。

三、乌桓:也被称作“乌丸”,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乌桓的最后一任单于蹋顿,在白狼山之战中被曹魏大将张辽所杀,乌桓最终分别被汉、鲜卑、铁勒等族同化。

四、鲜卑:起源于东胡民族,曾在北方建立魏、燕、齐、周等多个政权。北周灭亡之后,以鲜卑为主体的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之后,大部分鲜卑人基本被汉族同化,剩余部分成为柔然。

五、柔然:又被称作“蠕蠕”,来源于东胡、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公元555年,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率军大败柔然,柔然灭亡。而留在漠北的柔然余部,融入到突厥和契丹各部落中。

六、契丹:起源于东胡鲜卑,公元1128年,契丹族建立的辽国灭亡。之后大部分契丹人被汉族和女真族同化,其余部分逃到了中亚,与当地人融合在一起,成为中亚各国的一部分。

七、突厥:突厥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多数人都认为突厥起源于匈奴的一个分支。突厥的主体被汉族和回鹘消灭,余部向西逃窜,分布于欧亚大陆,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

八、党项: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的一部分。北宋时期逐渐壮大,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与当时的北宋和辽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被蒙古所灭,党项人也被融入到了中国其他民族中。

九、氐族:起源于四川松潘高原,是中国少见的农耕少数民族。五胡乱华之一,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仇池、成汉、前秦、后凉等政权。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

十、羯族:其实羯族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它只是匈奴的一个分支,而且存在的时间也很短。五胡乱华时期,羯族称霸中国北方地区,建立后赵政权。冉闵消灭后赵政权,并下令屠胡,几乎杀光了羯族。侯景之乱,羯族被南梁灭族,从此消失在历史中。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明衍生出56个少数民族,而汉族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由于汉族人数的庞大使其他少数民族得不到发展,而我国除了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就是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一带聚居着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而这些少数民族在以前是受到统一的,那就僰人。

当时汉人看不起这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而这些少数民族因为受到的教育少就会滋生出一些很难改变的恶习,当时僰人统治着这些少数民族,他们经常反抗中央的管控还不断的生事使得中央对边远地区的管理很难落实,而且还是个头疼问题。

这种名族矛盾持续到明朝时期,明朝那会重视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为了很好的管理他们就为他们制定一些条文来约束他们,但是“野”惯了的少数民族怎么会适应“笼子”生活,就在万历年间这场矛盾终于达到顶峰,统治阶层的改革引发了一次反明清政府的斗争,中央本想以汉治僰没想到却不断的加剧两边的矛盾,僰人骨子里留着不羁的性格他们誓死都不向中央低头。

说到僰人就应该说说他独特的葬俗了,其实这个民族的葬俗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僰人如此强悍是与他的祖先分不开的,他们曾在西周时期建立僰侯国已经距今两千多年了,由于西北地区地质的影响僰人死后就将尸体放在棺材里然后下放到那些陡峭的山崖璧上,从山崖下面往上看就能清楚的看见那一幅幅棺材好像在空中悬着,这个勇猛的名族葬俗也很是不一般。

当时明仙宗派人去了解僰人当时的情况,但是他们为了让僰人看见中央收服少数民族的态度用错了方法,先是杀了几百个山寨头,之后又于僰人进行了一场战斗,这让不服输的僰人又再一次的反抗中央统治,僰人的武器是落后的,怎能抵得过明朝先进的武器,最终结果无非就是明军将僰人全部杀掉,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经历了四年之久。

但是之后的某年残存的僰人消失了,但是五百多年后僰人又出现了,就在2004年四川宜宾发现了上万人的僰人不过他们改姓何,他们的姓也是改过两次的,一次是阿,第二次是何,他们的本姓为哈,僰人不仅留有众多的文化遗产例如竹编,针秀,而且他的葬俗也不断的流传。

在四川的宜宾市,有一项世界之最,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去参观。那就是被称为巴蜀一绝的神秘悬棺。

所谓悬棺,是一种特殊的丧葬方式,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古代称其为“挂岩子”。

“挂岩子”可是一个技术活。一般的棺木都重达数百公斤,此外还有尸体和随葬物。古人如何把这些重物置于几十米的悬崖峭壁上,至今仍是千古之谜。

悬棺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福建、江西等省都会,甚至北方的山西也有。而分布最多、最为集中地就是宜宾市的珙县、兴文县境内,竟有悬棺288具,堪称世界之最。

云南地区的悬棺

创造这一世界奇观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僰人(同博音)。

僰人?很多人肯定没听说过。其实,僰人就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人对西南地区的诸民族的统称。

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长达2500的时间里,僰人一直生存、繁衍在祖国西南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

为什么只提到明朝万历时期呢,因为在此之后僰人就神秘的消失了。以至于现在有的史学家说,如果僰人不消亡的话,可能就称为中国的第57个民族—僰族。

消亡的原因是战争。

僰人英勇善战,难以驯服。在2500年的时间里,一直雄踞云贵川三界的咽喉之地,为历代王朝的心头之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逐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限制僰人的利益。

注意,这里只是限制,从根本上看,还是采取酋长制度,利用僰人加强统治的。然而到了万历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万历强行在西南地区废除酋长制度,任用汉臣进行全面管理。

明朝疆域

这从根本上触动了僰人贵族的利益,引起了僰人的全面对抗和叛乱。朝廷最终派遣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率14万大军前去平定叛乱。

这场战争给僰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战争之后,僰人在历史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这些悬棺昭示他们曾经的文明。

古滇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国家之一,不仅据说拥有南洋三大邪术之一的痋术,还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存在了500多年的智慧民族却在一夜之间举国消失了。那么古滇国为什么会消失呢?古滇国的人民后来又究竟去了哪里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考古发现来揭开古滇国的消失之谜!

云南省晋宁县上蒜乡石寨村有一座不起眼的土山鲸鱼山,但是1954年的时候,当地的村民却在这座貌不惊人的山上发现了轰动考古界的古墓。而考古专家们赶到现场进行一番勘查后,惊奇的发现这竟然是一大片墓葬群,至少有上百座之多。而更惊奇的还在后面,发掘工作正式开展以后,考古专家们不仅在墓中出土了不少金器、玉器,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我们都知道青铜器是在铁器出现之前的时候,达官贵族们常用的器具,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古墓等级高的同时,历史应该也不短。

但是这些出土的青铜器造型非常奇特,完全不同于考古专家们之前考古出土过的青铜器,而且上面没有任何铭文记载,所以考古专家们最开始发掘的时候,并没有弄清楚这些古墓所处的年代和墓主人的身份。直到1959年的时候,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在云南博物馆见到了这些青铜器,并因此联想到了《史记》中记载过,西汉时期,中国西南边的几十个少数民族国家中的最大是夜郎国,再往西边就是古滇国,而石寨村的墓葬就在滇池的旁边,所以郭沫若认为这些墓葬很有可能和古滇国有关系。

氐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氐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呢)


古滇国这个神秘的国家是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建立的,当时楚国的统治者派楚国大将庄蹻(qiāo)带领军队来到云南的滇池一带,想要把这一片区域占领为楚国所有。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楚国却被实力更强的秦国给拿下了,庄蹻(qiāo)和自己的军队,深知这个时候回去就只能归属秦国,要不也是被灭的结果,而他们两个都不想选,于是就留在了滇池一带,并且建立了滇国。但是这个国家不知道为什么,在存在了500年之后就突然神秘的消失了,连相关历史记载也是少之又少。也正因为如此,考古专家们一开始并没有把石寨村的墓葬和古古滇国联系到一起。

之后,根据郭沫若提供的这个线索,考古专家还真在古墓中出土了和古滇国有关的文物,这是一枚金灿灿的印章,经过考古专家的仔细清理,上面刻着的“滇王之印”4个篆书汉字就露了出来,也就是说石寨村的墓葬的确是古滇国的,而且还是属于皇室贵族的。此外,这枚金印的出土也揭露了另一段关于古滇国的历史:汉武帝时期,为了打通西南的的丝绸之路,汉武帝刘彻就曾经派大军南下征伐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古滇国也在其中。

不过,古滇国和其它少数民族不同,它的统治者深知自己国家的实力不如西汉,所以并没有反抗,而是带领着全国上下归附了西汉。汉武帝见古滇国的统治者如此识抬举,于是表示古滇国以后只要服从中央管辖,那么古滇国的统治者就可以继续当国王,并给他颁发了这枚出土的“滇王之印”。那归顺西汉的古滇国后来为什么在历史上直接消失了呢?

这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个关于滇国的考古发现了。2006年的时候,考古专家们在云南省澄江县旧城村东边的金莲山上发掘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墓。金莲山并不高,只有25米左右,面积稍微大一点,也就大概12万平方米,但是它的地底下却都是密密麻麻的人体遗骸,它们互相堆叠着,一层又一层的叠加,初略估算,至少有上万具之多。因为人体遗骸中还有不少青铜器之类的随葬品,和石寨村墓葬中的青铜器完全是一种工艺和风格,所有考古专家们很快就确定了这也是古滇国的墓葬。

可这些密密麻麻的人体遗骸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据《汉书》记载,在古滇国归顺西汉之后的最开始几年,古滇国作为西汉的地方政权一直和中央朝廷和平相处,服从管辖,定期朝贡。但是随着汉朝廷不断加大对西南地区的汉化,在公元前86年的时候,滇国所属的汉王朝益州郡爆发了大规模的当地部族起义。

所以考古专家们一开始认为,因为滇国挑战了汉朝廷的权威,被出兵镇压,滇国军民在战火中因为屠杀死伤无数,所以才有了这上万具相互叠加的人体遗骸,也直接导致了滇国的灭亡和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虽然这样的推测看起来似乎有理有据,但是却经不起仔细考究。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真是这次起义战争造成了这么多的人体遗骸和古滇国的灭亡消失,这些遗骸的身上就应该有很多被刀剑砍伤的痕迹。可事实上,考古专家们发现这些遗骸身上有刀剑砍伤痕迹只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遗骸都是完整的,而且还有不少妇女和婴儿的遗骸。此外,考古专家们在查阅了更多的史料发现,这次部落起义主要集中在滇池南部通海一带,起义的领导者也并不是滇国国王。

既然在战争中被屠杀灭国的推测不成立,那会不会是国民死于瘟疫后灭国的呢?在古代能造成这么大规模死亡的,也只有天花和黑死病了,但是医学专家通过对这些遗骸取样检测后,也否定了这个推测。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金莲山上的古滇国万人坑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古滇国更不可能是凭空消失的,总要有个理由吧!

考古专家们翻遍了所有古滇国仅存的文献和史料,终于得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那就是作为少数民族部落的滇国当时虽然有很多方面都被汉化了,但是依旧保留了和中原其它地区不一样丧葬习俗。那就是古滇国流行二次葬,国民去世后先安葬在自家墓地,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在祖坟上建造一个墓穴充当公墓的,然后把国民的遗骸都收集起来全都安葬在公墓里,葬的多了,自然也就层层叠加了。而且为了节约空间,古滇国民众二次下葬的时候,甚至连棺木都不用。这也说明了,古滇国的消失和这上万具遗骸并没有关系。

至于古滇国的消失之谜,考古专家们在云南地区做进一步深入考察研究的时候,在很多当地的少数民族中发现了一些线索。比如云南红河哈尼族的男巫师祭祀时跳的一种舞蹈,就和古滇国出土的青铜器中的舞蹈动作非常的相似。此外,云南很多偏僻少数民族的村庄,也保留了一些古滇国的生活习俗。但是这些无数不多的线索,只能说明古滇国当时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影响很深,要想证明消失的古滇国人民最后来到了这些少数民族,证据就不够充分了,毕竟这些地方连古滇国最具代表的滇式建筑都没有。

不过,就在考古专家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遥远的苏门答腊岛竟然传来关于连古滇国的消息。在苏门答腊岛中一个叫作莎摩西的小岛上,生活着一群巴达克人,这些巴达克人所住的房屋都是是史料记载中滇式建筑最典型的长脊短檐,左右两边的屋顶都是向上高高翘起的。而据当地的巴达克人说,他们的祖先的确是外来民族,因为一些原因才迁居到此,并且曾经还和古滇国一样拥有残忍的“猎头”习俗和二次葬的丧葬习俗。

虽然巴达克人拥有这么多与古滇国相似的文明习俗,似乎已经足以证明巴达克人的祖先,就是西汉时期为了摆脱西汉朝廷强权统治而被迫偷偷迁居到苏门答腊岛的古滇国人民,但是想要进一步确定,还需要采样进行DNA比对。可遗憾的是,由于生物科学家们在已有的古滇人遗骸当中并没有找到有效DNA信息,所以现在的巴达克人究竟是不是消失的古滇国人民的后裔,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四川梁姓属于哪一支?

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四川梁姓源于古代鲜卑族、匈奴族、氐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

梁氏,中国典型的南方姓氏。源流较多,或出自嬴姓、出自姬姓,或以国为氏、以地为氏、以邑为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

茹氏起源是怎样的?

茹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1位,是极罕见的姓氏。茹姓主要源于古代柔然部族、鲜卑族、古代如姓等,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广东、河南新乡、洛阳、渑池坡头地区。

源流一

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一部分入中原后,以茹为氏,称茹氏。

源流二

出自如姓。汉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为茹姓。

源流三

出自鲜卑族。南北朝时,后魏时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陆茹氏或普陋茹氏),入中原后改为茹姓。

源流四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茹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茹人,亦称茹者,是古代城池之间的一种职业人官称,受领官家俸禄,但无官职,也就是专门收拾和处理生活垃圾的职业人。其职责是在每日寅时末刻前(凌晨5:00),将城镇中的垃圾收集并运出城外,进行分类处理。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如京使,属于以官职称谓加笔为氏。如京使,亦称如京吏,是秦朝末期特有的官称,没有具体职务,是由功勋武将、武臣迁转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官称,也就是武职散官之称。朝廷视需要之时,从其中选拔任之。由于其皆在京城待命,等待朝廷随时召唤使用,因此称为“如京使”。因此,即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如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如氏、京氏等。

源流六

源于古氐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羌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四川省阿坝地区的茂县、汶川县、平武县一带,聚居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通常称为“”。

源流七

茹姓为柔然(又称蠕蠕)汉化后的姓氏。《通志·氏族略·外国大姓》载,蠕蠕入中国为茹氏。又云:“茹茹,其先蠕蠕类,为突厥所破,归中国。”

源流八

出自杨姓。《周书》载,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其后代有支改为单姓茹。

茹姓什么血统?

多民族姓氏。多民族血统。

茹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1位,是极罕见的姓氏。茹姓主要源于古代柔然部族、鲜卑族、古代如姓等,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广东、河南新乡、洛阳、渑池坡头地区。

源流一

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一部分入中原后,以茹为氏,称茹氏。

源流二

出自如姓。汉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为茹姓。

源流三

出自鲜卑族。南北朝时,后魏时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陆茹氏或普陋茹氏),入中原后改为茹姓。

源流四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茹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茹人,亦称茹者,是古代城池之间的一种职业人官称,受领官家俸禄,但无官职,也就是专门收拾和处理生活垃圾的职业人。其职责是在每日寅时末刻前(凌晨5:00),将城镇中的垃圾收集并运出城外,进行分类处理。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如京使,属于以官职称谓加笔为氏。如京使,亦称如京吏,是秦朝末期特有的官称,没有具体职务,是由功勋武将、武臣迁转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官称,也就是武职散官之称。朝廷视需要之时,从其中选拔任之。由于其皆在京城待命,等待朝廷随时召唤使用,因此称为“如京使”。因此,即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如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如氏、京氏等。

源流六

源于古氐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羌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四川省阿坝地区的茂县、汶川县、平武县一带,聚居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通常称为“”。

源流七

茹姓为柔然(又称蠕蠕)汉化后的姓氏。《通志·氏族略·外国大姓》载,蠕蠕入中国为茹氏。又云:“茹茹,其先蠕蠕类,为突厥所破,归中国。”

源流八

氐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氐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呢)


出自杨姓。《周书》载,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其后代有支改为单姓茹



中国民族文化数字库是什么

中国民族文化数字文库项目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联合中民华彩、中证数登等相关技术、文化、学术机构共同组织实施。

定义

中国民族文化数字文库项目,是在充分总结历史成果,结合新技术、新趋势、新业态的不断迭代涌现,针对国家文化战略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项目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后,结合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建立一个有别于传统文化业态的、新一代互联网构架下的民族文化创新引擎,为全球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