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_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2023-08-14 01:34:55 作者:安于现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4.3 分数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

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基本性质。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我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63页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比较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并将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多媒体。

接着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蜂蜜水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蜂蜜水,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两杯蜂蜜水,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电脑演示多媒体

课件

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有的同学会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40=180÷20;有的同学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 /180,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学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

经验

主动探索,实现生活

经验

数学化,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1、猜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帮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内容各是什么吗?

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说出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

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词很关键?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

这回你们又会想到什么呢?(比的基本性质)那么,比的基本性质该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它。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实践探究

师:观察除法的基本性质(手指向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1)小组讨论

(2)

汇报

结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4)强调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认为哪些词语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点什么?(同时、相同、0除外)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

经验

,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据表达、建立在对意义求真求准的对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教学例1

1、说明。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板书: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2、讨论:怎么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在小组里议一议。

3、指名

汇报

,形成共识:

㈠必须是一个比;㈡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㈢前项与后项互质。

4、化简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各抒己见说出不同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摒弃了由典型的个例入手解释“最简单整数比”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采用让学生先讨论、后

汇报

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认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同时,教师试图通过对较简单的整数比的化简,给学生一个运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为前后项是分数、小数的比的化简作了“跳一跳,可摘到果子”式的充要铺垫。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基础上进行组间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提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使学生思维进入高潮。

四、实践运用

我设计了四部分练习题。

第一部分填空题包括3道题:

1、3:8=(3×2):(8×□)

2、15:10=(15÷□):(10÷5)

3、5:3=(5×□):(3×□)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题使学生在填空过程中体会到可以填“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数”,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第二部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各题

(1)4 :15=(4×3):(15÷3) ( )

(2)3/5:4/7=(3/5×6):( 4/7×6) ( )

(3)10 :15=(10÷5):(15÷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上课前老  师统计了咱们班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下面同学自己读题,然后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可商量解决。

我们班共有学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请写出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在课外小组活动中,我们班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4,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8,请写出参加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参加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舞蹈小组的1.5倍,请写出参加体育小组和舞蹈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进行“再创造”

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有了“应用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尊重学生各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第四部分思考题

1:8=(1+4):(8+□) 6:10=(6-3):(10÷□)

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评价体验

比的基本性质,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发现的,并能根据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回顾我们的学习过程,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受。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

教学设计

,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老师批评指正。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这句话是错误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如:3.8=3.80 30.500=30.5是正确的

如:3.8≠3.08是错误的

本题只是说在小数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没说出具体的位置,没有说是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因此是错误的。

小数的基本性质

数的基本性质就是,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如下:

1、性质:在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任意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例如:0.4=0.400,0.060=0.06。

把小数点分别向右(或向左)移动n位,则小数的值将会扩大(或缩小)基底的n次方倍。

2、意义:小数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根据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出现的,在测量或者计算的时候不能得到整数结果时就会产生小数,小数的产生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小数之中文记数法:

中国未引入西方的小数点前,中文有一套小数单位表示小数:分、釐、毫、丝、忽、微、纤等等,各单位是前一个的十分之一。如3.1416,读作“三又一分四釐一毫六丝”或“三个一分四釐一毫六丝”。小数点自西方传入中国后,小数单位除对译十进制词头外已逐渐不用,现时分、釐仍会用于利率。

小数的基本性质几年级学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在编排上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同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教材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在具体编排时,则主要借助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

2.改进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表述。

3.突出法则、规律等内容的提炼。

本单元涉及到很多法则、规律等内容,如小数的读写方法、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单位换算、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等。

扩展资料:

小数的性质

1、在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任意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例如:0.4=0.400,0.060=0.06。

2、把小数点分别向右(或向左)移动n位,则小数的值将会扩大(或缩小)基底的n次方倍。

小数与分数的转化

1、有限小数化分数:化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后约分。

2、纯循环小数化分数:循环节作为分子,循环节如果有一位,分母为9;循环节有两位,分母为99;循环节有三位,分母为999,依次类推。

3、混循环小数化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和纯循环小数之和后化简。

4、无限不循环小数为无理数,不可以化为分数。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百度百科-小数

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

小数点的移动: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个比让学求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让学生写出比,再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问:“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0.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从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引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特别强调了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式子改写成比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三角形的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

经验

,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二、说目标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说教法设计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件

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

课件

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说学法安排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 5人学习小组,同组异质: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员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实验法初步感知

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组小棒(或者用纸条),进行操作实验,并详细做好记录,填写在统计表中。

2、讨论交流法发现规律

a、 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组成三角形;

b、 最长的那条边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才能组成三角形;

c、 任意两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d、 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e、 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能组成三角形;

只要孩子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给予鼓励,并集中对以上的几个结论进行点评,对学生的b、c、d、e的回答予以肯定,对a的回答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错误的原因。

3、画图法验证结论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层次实验:小组内画出3个任意

的三角形,用尺去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填入表格。

4、应用规律解释“最近”。“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呢?”

5、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a、基本练习: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l)8、9、15;(2)9、6、15;(3)9、6、14。单位:(厘米)

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b、拓展练习:学校的木工师傅现有两根木条,木条长分别是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你能帮助确定第三条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吗?

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活知识,使知识起到质的飞跃。

c、课堂延伸: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试着让学生寻找最长边与最大角、最短边与最小角的关系。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板书如下: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人教版【五篇】

导语:多阅读和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以下是

习题1.1答案

1.解:根据正数、负数的定义可知,正数有:5,o.56,12/5,+2,负数有:-5/7,-3,-25.8,-0.0001.-600.

2.解:(1)0.08m表示水面高于标准水位0.08m;-0.2m表示水面低于标准水位0.2m.

(2)水面低于标准水位0.1m,记作-0.1m;高于标准水位0.23m,记作+0.23m(或0.23m).

3.解:不对.o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解:表示向前移动5m.这时物体离它两次移动前的位置为om,即回到了它两次移动前的位置.

5.解:这七次测量的平均值为(79.4+80.6+80.8+79.1+80+79.6+80.5)/7=80(m).以平均值为标准,七次测量的数据用正数、负数表示分别为:-0.6m,+0.6m.+0.8m,-0.9m,om,-0.4m.十0.5rn

6.解:氢原子中的原子核所带电荷可以用+1表示,氢原子中的电子所带电荷以用-1表示.

7.解:由题意得7-4-4=-1(℃).

8.解:中国、意大利服务出口额增长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服务出日额减少了;意大利增长率;日本增长率最低.

习题1.2答案

1.解:正数:{15,0.15,22/5,+20,…);负数:{-3/8,-30,-12.8,-60,…}.点拨:依据正负数的概念进行准确分类做到不重不漏.

2.解:如图1-2-20所示.

3.解:当沿数轴正方向移动4个单位长时,点b表示的数是1;

当沿数轴反方向移动4个单位长时,点b表示的数是-7.

4.解:各数的相反数分别为4,-2,1.5,0,-1/3,9/4.在数轴上表示如图1-2-21所示.

5.解:丨-125丨=125,丨+23丨=23,丨-3.5丨=3.5,丨0丨=0,丨2/3丨=2/3,丨-3/2丨=3/2,丨-0.05丨=0.05.

-125的绝对值,0的绝对值最小.

6.解:-3/2<-2/3<-1/2<-0.25<-0.15<0<0.05<+2.3.

7.解:各城市某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13.1,3.8,2.4,-4.6,-19.4.

8.解:因为l+5l=5,丨-3.5丨=3.5,丨+0.7丨=0.7,丨-2.5丨=2.5,丨-0.6丨=0.6,所以从左向右数,第五个排球的质量最接近标准.

9.解:-9.6%最小.增幅是负数说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下降.

10.解:表示数1的点与表示-2和4的点的距离相等,都是3.

11.解:(1)有,如-0.1,-0.12,-0.57,…;

有,如-0.15,-0.42,-0.48,….

(2)有,-2;-1,0,1.

(3)没有.

(4)如-101,-102,-102.5.

12.解:不一定,x还可能是-2;x=0;x=0.

习题1.3答案

1.(1)-4;(2)8;(3)-12;(4)-3;(5)-3.6;(6)-1/5;(7)1/15;(8)-41/3.

2.(1)3;(2)0;(3)1.9;(4)-1/5.

3.(1)-16;(2)0;(3)16;(4)0;(5)-6;(6)6;(7)-31;(8)102;(9)-10.8;(10)0.2.

4.(1)1;(2)1/5;(3)1/6;(4)-5/6;(5)-1/2;(6)3/4;(7)-8/3;(8)-8.

5.(1)3.1;(2)3/4;(3)8;(4)0.1;(5)-63/4;(6)0.

6.解:两处高度相差:8844.43-(-415)=9259.43(m).

7.解:半夜的气温为-7+11-9=-5(℃).

8.解:132-12.5-10.5+127-87+136.5+98=383.5(元).

答:一周总的盈亏情况是盈利383.5元.

9.解:25×8+1.5-3+2-0.5+1-2-2-2.5=200-5.5=194.5(kg).

答:这8筐白菜一共194.5kg.

10.解:各天的温差如下:星期一:10-2=8(℃),星期二:12-1=11(℃),

星期三:11-0=11(℃),

星期四:9-(-1)=10(℃),

星期五:7-(-4)=11(℃),

星期六:5-(-5)=10(℃),

星期日:7-(-5)=12(℃).

答:星期日的温差,星期一的温差最小.

11.(1)16(2)(-3)(3)18(4)(-12)(5)(-7)(6)7

12.解:(-2)+(-2)=-4,

(-2)+(-2)+(-2)=-6,

(-2)+(-2)+(-2)+(-2)=-8,

(-2)+(-2)+(-2)+(-2)+(-2)=-10,

(-2)×2=4,(-2)×3=-6,

(-2)×4=8,(-2)×5=-10.

法则:负数乘正数积为负,积的绝对值等于两个数的绝对值的积.

13.解:第一天:0.3-(-0.2)=0.5(元);

第二天:0.2-(-0.1)=0.3(元);

第三天:0-(-0.13)=0.13(元).

平均值:(0.5+0.3+0.13)÷3=0.31(元).

习题1.4答案

1.解:(1)(-8)×(-7)=56;

(2)12x(-5)=-60;

(3)2.9×(-0.4)=-1.16;

(4)-30.5x0.2=-6.1;

(5)100×(-0.001)=-0.1;

(6)-4.8×(-1.25)=6.

2.解:(1)1/4×(-8/9)=-2/9;

(2)(-5/6)×(-3/10)=1/4;

(3)-34/15×25=-170/3;

(4)(-0.3)×(-10/7)=3/7.

3.解:(1)-1/15;(2)-9/5;(3)-4;(4)100/17;(5)4/17;(6)-5/27.

4.解:(1)-91÷13=-7;

(2)-56÷(-14)=4;

(3)16÷(-3)=-16/3;

(4)(-48)÷(-16)=3;

(5)4/5÷(-1)=-4/5;

(6)-0.25÷3/8=-2/3.

5.解:-5,-1/5,-4,6,5,1/5,-6,4.

6.解:(1)(-21)/7=-3;(2)3/(-36)=-1/12;(3)(-54)/(-8)=27/4;(4)(-6)/(-0.3)=20.

7.解:(1)-2×3×(-4)=2×3×4=24;

(2)-6×(-5)×(-7)=-6×5×7=-210;

(3)(-8/25)×1.25×(-8)=8/25×8×5/4=16/5;

(4)0.1÷(-0.001)÷(-1)=1/10×1000×1=100;

(5)(-3/4)×(-11/2)÷(-21/4)=-3/4×3/2×4/9=-1/2;

(6)-6×(-0.25)×11/14=6×1/4×11/14=33/28;

(7)(7)×(-56)×0÷(-13)=0;

(8)-9×(-11)÷3÷(-3)=-9×11×1/3×1/3=-11.

8.解:(1)23×(-5)-(-3)÷3/128=-115+3×128/3=-115+128=13;

(2)-7×(-3)×(-0.5)+(-12)×(-2.6)=-7×3×0.5+12×2.6=-10.5+31.2=20.7;

(3)(13/4-7/8-7/12)÷(-7/8)+(-7/8)÷(13/4-7/8-7/12)=(7/4-7/8-7/12)×(-8/7)+(-7/8)÷7/24=7/24×(-8/7)-3=-31/3;

(4)-丨-2/3丨-丨-1/2×2/3丨-丨1/3-1/4丨-丨-3丨=-2/3-1/3-1/12-3=-49/12.

9.解:(1)(-36)×128÷(-74)≈62.27;

(2)-6.23÷(-0.25)×940=23424.80;

(3)-4.325×(-0.012)-2.31÷(-5.315)≈0.49;

(4)180.65-(-32)×47.8÷(-15.5)≈81.97.

点拨:本题考查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要注意计算器的按键顺序与方法和计算结果的精确度.

10.(1)7500(2)-140(3)200(4)-120

11.解:450+20×60-12×120=210(m).

答:这时直升机所在高度是210m.

12.(1)<,<(2)<,<(3)>,>

(4)=,=

点拨:有理数相乘(除)的法则中明确指出先要确定积的符号,即两数相乘(或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13.解:2,1,-2,-1.一个非0有理数不一定小于它的2倍,因为一个负数比它的2倍大.

14.解:(-2+3)a.

15.解:-2,-2,2.(1)(2)均成立,从它们可以总结出:分子、分母以及分数这三者的符号,改变其中两个,分教的值不变.

习题1.5答案

1.解:(1)-27;(2)16;(3)2.89;(4)-64/27;(5)8;(6)36.

点拨:本题要根据乘方的意义来计算,还应注意乘方的符号法则,乘方的计算可转化为乘法的计算,计算时应先确定幂的符号.

2.解:(1)429981696;(2)112550881;(3)360.944128;(4)-95443,993.

3.解:(1)(-1)^100×5+(-2)⁴÷4=1×5+16÷4=5+4=9;

(2)(-3)³-3×(-1/3)⁴=-27-3×1/81=-27-1/27=-271/27;

(3)7/6×(1/6-1/3)×3/14÷3/5=7/6×(-1/6)×3/14×5/3=-5/72;

(4)(-10)³+[(-4)²-(1-3²)×2]=-1000+(16+8×2)=-1000+32=-968;

(5)-2³÷4/9×(-2/3)²=-8×9/4×4/9=-8;

(6)4+(-2)³×5-(-0.28)÷4=4-8×5-(-0.07)=4-40+0.07=-35.93.

4.解:(1)235000000=2.35×10⁸;

(2)188520000=1.8852×10⁸;

(3)701000000000=7.01×10^11;

(4)-38000000=-3.8×10⁷.

点拨:科学记数法是一种特定的记数方法,应明白其中包含的基本原理及其结构特征,即要掌握形如a×10^n的结构特征:1≤丨a丨<10,n为正整数.

5.解:3×10⁷=30000000;1.3×10³=1300;8.05x10^6=8050000;

2.004×10⁵=200400;

-1.96×10⁴=-19600.

6.解:(1)0.00356≈0.0036;

(2)566.1235≈566;

(3)3.8963≈3.90;

(4)0.0571≈0.057.

7.解:平方等于9的数是±3,立方等于27的数是3.

8.解:体积为a.a.b=a²b,表面积为2.a.a+4.a.b=2a²+4ab.

当a=2cm,b=5cm时,体积为a²b=2²×5=20(cm³);

表面积为2a²+4ab=2×2²+4×2×5=48(cm²).

9.解:340m/s=1224km/h=1.224×10³km/h.

因为1.1×10⁵krn/h>l.224×10³kn/h,所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点拨: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两个正数,先看10的指数的大小,10的指数大的那个数就大;若10的指数相同,则比较前面的数a,a大的则大.

10.解:8.64×10⁴×365=31536000=3.1536×10⁷(s).

11.解:(1)0.1²=0.01;1²=1;10²=100;100²=10000.

观察发现:底数的小数点向左(右)移动一位时,平方数小数点对应向左(右)移动两位.

(2)0.1³-0.001;1³=1;10³=1000;100³=1000000.

观察发现:底数的小数点向左(右)移动一位时,立方数小数点对应向左(右)移动三位.

(3)0.1⁴=0.0001;1⁴—1;10⁴=10000;100⁴=100000000.

观察发现:底数的小数点向左(右)移动一位时,四次方数小数点对应向左(右)移动四位.

12.解:(-2)²=4;2²=4;(-2)³=-8,2³=8.

当a<0时,a²>0,-a²<0.故a²≠-a²;a³<0,-a³>0,故a³≠-a³,

所以当a<0时,(1)(2)成立,(3)(4)不成立,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人教版答案【五篇】

【导语】以下是

课本习题1.1答案

1.解:根据正数、负数的定义可知,正数有:5,o.56,12/5,+2,负数有:-5/7,-3,-25.8,-0.0001.-600.

2.解:(1)0.08m表示水面高于标准水位0.08m;-0.2m表示水面低于标准水位0.2m.

(2)水面低于标准水位0.1m,记作-0.1m;高于标准水位0.23m,记作+0.23m(或0.23m).

3.解:不对.o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解:表示向前移动5m.这时物体离它两次移动前的位置为om,即回到了它两次移动前的位置.

5.解:这七次测量的平均值为(79.4+80.6+80.8+79.1+80+79.6+80.5)/7=80(m).以平均值为标准,七次测量的数据用正数、负数表示分别为:-0.6m,+0.6m.+0.8m,-0.9m,om,-0.4m.十0.5rn

6.解:氢原子中的原子核所带电荷可以用+1表示,氢原子中的电子所带电荷以用-1表示.

7.解:由题意得7-4-4=-1(℃).

8.解:中国、意大利服务出口额增长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服务出日额减少了;意大利增长率;日本增长率最低.

课本习题1.2答案

1.解:正数:{15,0.15,22/5,+20,…);负数:{-3/8,-30,-12.8,-60,…}.点拨:依据正负数的概念进行准确分类做到不重不漏.

2.解:如图1-2-20所示.

3.解:当沿数轴正方向移动4个单位长时,点b表示的数是1;

当沿数轴反方向移动4个单位长时,点b表示的数是-7.

4.解:各数的相反数分别为4,-2,1.5,0,-1/3,9/4.在数轴上表示如图1-2-21所示.

5.解:丨-125丨=125,丨+23丨=23,丨-3.5丨=3.5,丨0丨=0,丨2/3丨=2/3,丨-3/2丨=3/2,丨-0.05丨=0.05.

-125的绝对值,0的绝对值最小.

6.解:-3/2



课文《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开始,从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入手,通过让学生联想、猜测、观察、类比、对比、类推、验证等方法探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做了一些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学生通过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快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是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又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因此本节课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用一系列的猜想来提高兴趣,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总之,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力求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但课中也存在遗憾,在以后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知识点得到扩充。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口算乘法》说课稿范文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口算乘法,课本第45、46页。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速度的含义。

一、3)通过小组学习,教材

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学难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6、编写意图:

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动速度为

素材

学习口算,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为铺垫。

2)、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3、160×3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二、教法学法

1、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探求知识的火花,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学习,就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新课前,我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秋游吗?出去郊游,我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的问话吸引了学生,学生情绪相当高涨,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3、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新课程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讨,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口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记报,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在活泼,友爱和谐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自觉构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简述

首先创设情境——简单介绍6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师提供信息: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走16千米,让学生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地引出例(1)后——首先建立计算模式。其次,要求学生用自己地知识

经验

独立口算。再次,与同桌交流算法——回答计算结果,

汇报

不同算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确定最优化的算法,最后小姐口算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习题答案【五篇】

【导语】本文是由



小学数学中的几个基本性质

一.等式的基本性质:

1、等式两边同加减同一个数,等式的符号不变。

2、等式两边同乘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的符号不变。

二.分式基本性质: 分式分子分母同乘(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式的值不变。

三.分数加减性质: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进行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