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尔族在哪里 塔塔尔族简介_盘点塔塔尔族民歌有哪些

2023-08-13 13:40:24 作者:?别等了i



塔塔尔族在哪里 塔塔尔族简介

在我国的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有一个民族人数最少,那就是塔塔尔族,塔塔尔族也是国内几个信奉伊斯兰的民族之一,在第五次人口普查后,仅有三千余人,那么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呢?本期的民族文化,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塔塔尔族吧。

塔塔尔族的音乐介绍 塔塔尔族的民歌特色

塔塔尔族的分布:新疆境内天山北部地区

在中国,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天山北部地区,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等地区人数较多,比较集中分布在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奇台、吉木萨尔、阿勒泰、昌吉等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大泉塔塔尔乡是中国唯一的以塔塔尔族为主体的民族乡。

塔塔尔族的族称

“塔塔尔”是本民族自称“tatar” 一词的音译。其名称最初见于突厥碑文《阙特勤碑》中,唐代文献称“达旦”,之后文献里出现的“达旦”、“达达”、“达怛”、“达靼”、“鞑靼”等,都是“塔塔尔”的不同音译。

塔塔尔族的形成

塔塔尔族主要是由古代保加尔人、钦察人和突厥化了的蒙古人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的。13世纪中叶,西征的蒙古人摧毁了“伏尔加-卡玛河保加尔部落联盟”。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建立了地跨欧亚的金帐汗国。15世纪,金帐汗国逐渐衰落,在汗国统辖的伏尔加河中游及卡玛河一带,代之而起的是喀山汗国。其首领自称为蒙古人的后代塔塔尔。此后“塔塔尔”逐渐成为喀山汗国及其附近部落居民的名称。

塔塔尔族迁入中国

中国境内的塔塔尔族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以后陆续从现在俄罗斯(前苏联)统治下的喀山、乌法、斜米列齐、斋桑等地迁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塔塔尔族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与各民族一样平等地享受着各种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大事和当地各项事务的管理。



盘点塔塔尔族民歌有哪些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歌,有些民族民歌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能够传承下来,也主要在于本民族人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视。塔塔尔族文化中,塔塔尔族民歌有很多种类,都有很多代表性的民歌。一起去盘点下塔塔尔族的民歌。

塔塔尔族民歌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以其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音乐手法在新疆各民族的民歌中绽放异彩。有的歌曲以姑娘的名字命名,《爱皮帕》、《拉玛依》、《别尔达吾孜凯》等。

有的以动植物来命名,尤其喜爱以苹果相赠,表示对异性的好感和追求,如塔塔尔族青年在挑选对象时,常常唱一首名为《莫爱挑拨》的情歌,歌词虽短,却很精辟。以新鲜苹果做比喻,唱出对爱情严肃、慎重和忠贞的赞美。此外还有《果树》《鸽子》、《粉红色的花》、《野樱桃》等。除情歌外,还有赞歌,以歌颂大自然的题材居多。

塔塔尔人民热情奔放、乐观开朗,他们对家乡、民族及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歌曲《我们的原野》赞颂塔塔尔人民生活的地方、《阿吾勒的歌》热情歌颂家乡、《泉边》描述春风吹荡,每一首都像一幅秀丽的生活风景图。

农耕之歌类的民歌有《收割之歌》、《打草歌》、《镰刀姑娘》等。这类民歌的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往往同位,强弱分明有脉冲感,句逗清楚,音高起伏不大,多用劳动生活中语言,常用强有力的节奏型贯穿全曲的。农耕之歌类的民歌还包含庆祝丰收、歌唱喜悦之情等场合歌唱的民歌,如《欢乐的撒班节》等。

牧歌咏叹之调类的民歌是自由抒发情感的歌曲,节奏是无律动的自由感叹,节拍多无规则,其风格类似于蒙古族的长调,往往是在放牧劳动中自由渲泄的呼喊和无拘无束的自在心态的表达。生息环境之曲类的民歌是直接或间接对劳动对象牲畜和飞禽,或对劳动环境的描绘的歌曲。如《黑森林》是对放牧环境的描写,《月儿高高》是对放牧时间的记录,《骏马和马嚼子》对放牧对象的赞美,《天鹅的翅膀》曲调恬静、柔美,充满了梦幻般的艺术气氛和色彩。

摇篮歌是塔塔尔人举行“摇篮礼”时唱的歌,在场的长者吟唱着《摇篮歌》为新生儿祈祷。

婚礼歌在习俗民歌中最具特色。婚礼歌多由歌手根据固定曲调即兴编唱,内容是对新郎、新娘的赞颂和祝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婚礼之歌》、《美丽的情侣》、《艾比拜》等。婚礼歌的表演形式有独唱、男女对唱(问答式加助唱),表演内容风趣幽默,表演气氛十分热烈。每逢高潮,男女群众则情不自禁的载歌载舞。

祭祀歌是塔塔尔人在宗教仪式上唱的歌,有《祭祖歌》、《祭奠歌》等。歌曲结构短小,曲调平直,其内容多是萨满教的信仰遗存,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世界分为三界,天堂为上界,诸神所居;地面为中界,人类所居;地狱为下界,鬼魂和祖先所居。

丧葬歌亦称挽歌,有《悼念歌》、《报丧歌》、《告别歌》等,这些歌曲表达了生者地死者的深切悼念,对遭不幸的亲属的亲切安慰。此类歌曲一般曲调缓慢低沉,充满着悲痛哀伤的情绪。

你可能会喜欢:

景颇族的名人盘点

浅谈壮族的起源是怎样的

畲族建筑特色与特征

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文化



探寻塔塔尔族的风俗有哪些

说起塔塔尔族,可能很多人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新疆这个美丽的地方,其实塔塔尔族和新疆其他民族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而这个只有三千多人的“人口最少”少数民族,也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传统风俗,本期的民族文化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塔塔尔族有哪些风俗吧。

信仰

塔塔尔族和其他突厥语民族一样,在接受伊斯兰之前,曾经历过一个万物有灵的原始宗信仰的时期。塔塔尔先民曾把苍狼作为民族的图腾,相信其具有非凡的超自然力。在流传至今的《古丽奇要克》等塔塔尔民间传说和民俗中,仍可窥见到一些遗迹。至今,塔塔尔民间还保留着佩戴狼牙饰物,珍藏狼的后脚踝骨等习惯,相信它们具有避邪的非凡超自然力。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的历史较早。约在公元10世纪,伊斯兰就已传入塔塔尔族先民活动的伏尔加河流域。塔塔尔族信奉逊尼,属于哈乃斐学派。同一切伊斯兰信徒一样,塔塔尔族信群众也严格按照伊斯兰义规定履行义务。

服饰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十分讲究,因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差异。城市男性居民上穿宽袖直领、对襟开胸、领边和袖口上绣有花边的翻领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的短背心,或者是黑长衫,腰扎皮带。城市女性居民喜欢穿宽大的紧腿裤和宽大的下边带皱边的连衫长裙子,颜色多为白、黄、酱色。脚上多穿皮鞋。喜欢戴镶有珍珠的丝绒小花帽,少妇和年长的妇女还要在小帽上披丝头巾,以耳环、手镯、戒指、项链、胸针等为装饰。

歌舞

塔塔尔族音乐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华丽、结构短小精干、动听而易于上口,情绪热烈,唱起来促人起舞,往往于歌舞酣时伴以尖声呼叫和口哨声,表现了塔塔尔族热情豪放、活泼乐观的民族性格。歌唱和跳舞时多用手风琴、曼陀林等伴奏。塔塔尔族舞蹈动作灵巧、活泼、开朗,男子多踢蹲、跳跃等腿部动作,女子则多为手和腰部动作,它兼收并蓄了维吾尔、俄罗斯、乌孜别克等民族舞蹈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饮食

塔塔尔族主食主要有“去买西”(烤面饼)、抓饭、馕、拌面、馅饼等;喜食牛羊肉,食用的蔬菜较少,主要有土豆、南瓜、番茄、白菜、洋葱、胡萝卜等。最富有特色的塔塔尔族风味食品是“古拜底埃”和“伊特白里西”。

婚姻

按照塔塔尔族的传统习惯,儿子在结婚后一般与父母分居,只有少数仍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传统的塔塔尔族的传统家庭是以一对夫妻和其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核心家庭基础为主,伴有一些两代夫妻一起生活的混合家庭。三四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在塔塔尔族很少见。



塔塔尔族美食都有什么

美食几乎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到一个地方旅游,除了美景,还要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风土人情。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的美食又是各不相同的。民族美食也代表了民族的文化。在塔塔尔族文化中,一起去了解下塔塔尔族的特色美食。

塔塔尔族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独具民族风味。肉食的原料有马、牛、羊、山羊、鸡、鸭、鹅、鱼肉;面食的原料主要是小麦和大米;蔬菜类有土豆、豆角、豇豆、黄萝卜、皮牙孜(洋葱)、包心菜、南瓜等;鸡蛋、清油、牛羊奶、奶皮、砂糖、蜂蜜、各种干鲜瓜果也是重要的原料。

塔塔尔族妇女以烹饪手艺高超,善于制作各种烤饼和糕点而闻名遐尔。她们做出来的糕点,不仅美味可口、品种繁多,而且形状也很美观。用鸡蛋、面粉做成的小馕,以灵巧精致、口味鲜美而驰名全疆。制作糕点的原料与内地基本一样,也是面粉、鸡蛋、奶油和白糖等。在节日、婚礼或宴请宾客时,都要精心制作各色精美的糕点食用。

古拜底埃

“古拜底埃”是用大米洗净后晒干,上覆奶油、杏干、葡萄干等,放在火炉中烤制而成的一种糕饼,其特色是外皮酥脆,内芯松软,香甜可口。如果再加入肉和大米,就是另一名食“伊特白里西”。

巴哈力

“巴哈力”实际是一种糕点,就是将蜂蜜、鸡蛋、砂糖、清油、面粉和在一起,放在烤盘上摊开,上面点缀核桃仁、杏仁及葡萄干,经火烤而制作的,味道香甜酥松。

薄皮包子

薄皮包子是用定面做皮,用羊肉丁或牛肉丁拌少许洋葱做馅包成,呈圆锥形,蒸熟后撒胡椒粉,香气扑鼻,油多而不腻。

克孜都日米拉

克孜都日米拉就是将熟肉快(牛、鸡、鸭、鹅肉块)和煮熟的土豆片放在平底锅中焙烤,然后将肉块和土豆片混合食用。

奶茶

奶茶是塔塔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烹制奶茶很有讲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烹制的原料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塔塔尔族,一般多用茯茶作原料烹制奶茶。

果酱

果酱的制法是:将优质苹果摘除果把,用清水洗净,按一公斤白糖一公斤水果的比例投料。先将白糖放入铜锅内以微火煎熬,待白糖全部熔化后,放入苹果并不住地搅动,煎熬4——5个小时即成。草莓果酱只需煎熬15——20分钟即可。冷却后舀入容器贮存,并可随时取出食用。一般可存放3——5年。

其它名食还有用面粉与鸡蛋、奶油、砂糖、鲜奶、可可粉、苏打制成的“去买西”;用牛肉、土豆、大米、鸡蛋、盐、胡椒粉制成的“卡特力特”(抓饭);以及“帕拉马西”馅饼、带土豆泥的油煎饼、饺子、面条、拌面、油煎肉等。

肉类食物有“开西米日”、“克孜都日米拉”、奶油酥鸡等。“开西米日”即把羊肉、马肉或牛肉块和胡萝卜煮熟后食用;“克孜都日米拉”就是把熟肉块(牛、鸡、鸭、鹅肉块)和煮熟的土豆放在平底锅烧烤,然后将肉块和土豆片混合食用。奶油酥鸡别有风味,把酥油、鸡蛋和牛奶灌入鸡膛内,把口缝紧,用慢火炖熟即可食用。

你可能会喜欢:

餐厅里必点的福建特色菜

异彩纷呈的福建酒文化

带你了解老北京饮食文化

颇有讲究的老北京茶文化



塔塔尔族禁忌与忌讳行为

出门旅游一定要注意,特别是有少数民族的地方,一定要提前查看下各种禁忌,不要当着他们的面犯各种忌讳。比如不要在维族面前吃猪肉等。在塔塔尔族文化中,塔塔尔族又有哪些禁忌与忌讳行为呢?一起来看下吧。

凡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吃猪肉,不吃自然死亡的动物,不吃动物血液,不吃未念“奉安拉之名”宰杀的牛、马、鹅、鸡、鸭肉,这些禁忌最初来源于宗教的教规,经世代相传,实际上已成为塔塔尔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塔塔尔族用餐,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座,家庭人口众多的,还分席用餐,妇女和孩子另设一席;饭前、饭后都要洗手,可用手抓食,也用筷子、勺子,严禁脱帽,不能大声说话,否则会被认为没有礼貌。

塔塔尔族最忌讳猪,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禁忌把猪肉带进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涝坝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涝坝内洗澡、游泳。一起住宿时,忌在室内大小便。

与人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擤鼻涕、吐痰、打哈欠和放屁。忌与妇女开玩笑和动手动脚。在有群众的地方,忌光着上身,更忌穿背心、裤衩到塔塔尔人家里去。不准在住房附近、水源旁边、清真寺、墓地周围大小便、吐谈或倒脏水。

你可能会喜欢:

赫哲族婚礼有什么与众不同?

独具特色的赫哲族鱼皮制品

哈节: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精美绝伦的俄罗斯族服饰文化



别具一格的塔塔尔族民居

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塔尔族受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影响,塔塔尔族有着别具一格的民居。塔塔尔族的民居多用土坯、砖块、木材、石块等材料建筑。有土房、木房之分。根据居住环境的不同,民居也是不同的。我们一起去了解下塔塔尔族文化吧。

塔塔尔族喜住平顶房,单门独院,院内栽种各种果树和花草,环境清幽,家家都有蒸气浴。室内有套间,摆放着欧式风格的家具,典雅舒适。窗户较大,挂着手工绣制的窗帘。房间里有书柜书架,还有主人喜爱的乐器,大都是手风琴。

塔塔尔族有两种住房。一种是厚木板做墙壁的木刻楞房,另一种是平顶土房。木刻楞房建在平整的土台上,房前设立木柱成廊道,只在前面设玻璃窗。板壁直角切半榫头相搭,涂红油漆。棚顶以粗大木檩密搭于板壁上,形成缓斜坡,不用椽子,直接以木板盖顶。室内弥漫着淡淡的松香味,以木板搭炕,中间立一细木柱,板炕上铺花毡,被褥叠在墙角,墙边立几个靠垫,使坐靠更舒适。进门正厅隔出的一小间,是方便老人起居生活的卧室。

土房的室内除有的搭火炕外,其它的装饰和木房的一样。到了采收红花的季节,鲜红欲滴的红花晒满了院子,形成独特的风景。不论哪个房间,都可作为卧室,也用于待客,厨房和储藏室单建,有的还单建馕坑。

塔塔尔族不仅重视建房,而且还注重室内装饰。室内一般都置有木床或铁床、衣柜、玻璃柜、大立镜、角柜、沙发、木箱、高桌、椅子等。靠床的墙壁上挂壁毯,床上铺花褥或毛毯,上置花枕头,拉床边、床襟。地上多铺地毯,用布或丝绒作中长窗帘,门挂门帘。窗帘、门帘上都绣美丽的花纹、花边。现在,塔塔尔族的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缝纫机已进入他们的家庭,人们多用现代化的家具装饰居室。

你可能会喜欢:

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赫哲族萨满舞

解惑:布依族的信仰是什么教?

探析布依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赫哲族舞蹈,荟萃浓郁民族特色



塔塔尔族着装特色是什么?

塔塔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分布在乌克兰克里米亚、新疆等各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地方的着装特色多彩缤纷。但是,作为一个民族,他们的服饰基本特征差异还是较小的,我们都知道塔塔尔族的服饰十分别致。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塔塔尔族文化中的着装特色吧!

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夏天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大多数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

在冬天,男子喜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再披上一块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皱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典型的男性城市居民上穿宽袖直领、对襟开胸的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的短背心,或者是黑长衫,腰扎皮带。裤子一般也是黑色,宽裆紧腿。脚上穿的是皮鞋或者是长筒皮靴。

女性城市居民喜欢穿宽大的连衫带皱边的长裙子,颜色多为白、黄、酱色,上装的袖口都很小。脚上穿的是皮鞋或花皮靴。喜欢戴镶有珍珠的小花帽,有的还要加上一块大头巾。通常的装饰品有耳环、手镯、戒指、项链、胸针等。

乡村女性居民一般都喜欢扎头巾,戴小帽的很少。身上穿的也是连衫长裙。塔塔尔族妇女善刺绣。塔塔尔族的服饰干净、整洁、艳丽、雅致美观。

塔塔尔族很重视帽子,不论男女在各个年龄段都会有相匹配的帽子,不同场合戴不同风格的帽子,有做客戴的、迎客戴的,还有逢年过节戴的。



塔塔尔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每个民族有都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例如新疆维吾尔族有手抓饭的待客风俗;独龙族的纹面女旧习俗;游牧民族忌食狗肉……等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那么,你对塔塔尔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多少呢?一起来了解塔塔尔族文化吧!

塔塔尔族十分重视礼仪,见面以握手问好,妇女多握双手。对长者非常尊重,走路、谈话、吃饭均先让长者。塔塔尔族人热情好客,对远道而来的投宿客人,总是热情款待,并乐于助人。在塔塔尔族中,妇女生小孩是件大事,亲戚朋友都要来祝贺、送礼。塔塔尔族的婚礼别具特色,与众不同的是,塔塔尔族的婚礼不像其他的民族那样在男方家举行,而是在女方家举行。

塔塔尔族在进餐时,每个人面前都放一块小手巾,用以擦拭嘴、手并防止食物溅在衣服上。全家人围坐一圈,中间餐桌上放一块餐布,吃饭时习惯用勺子、刀子、叉子。上茶、上饭,要先送给长者,然后再按年龄大小先后递送。饭毕要做“巴塔”(祈祷)才算就餐结束。

塔塔尔族的家庭多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限制叔伯见弟姐妹之间通婚,姑表联姻也很少。婚礼按教规在女方举行,通常新郎要在岳父家住一段时间,有的要到第一个孩子出世后才回自己家。

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婚姻过程是:经媒人三番五次登门求亲,女方家长若允诺,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礼,称为“库拉克绥云切”,即给新娘从头到脚的整套服装。下过聘礼,即算订婚。

按塔塔尔人的传统习惯,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其中包括给新娘父母的礼物(称“克以特”)。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

“出嫁”的仪式也颇为有趣。这天,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青年人拉手风琴,兴致勃勃地唱起塔塔尔流行歌曲“几尔”,一路上歌声、琴声、口哨声、呐喊助兴声连天,浩浩荡荡地前往女家成亲。当夕阳西下,新郎和伴郎们一行人等来到新娘家。这时先要绕着院落转一圈,然后才到门前。而此刻女家大门都紧闭着,新郎要献礼物才能进去。以后,新郎进房门,到床边,吃饭,都要送喜钱。

结婚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先由阿訇诵经,并询问新婚夫妇是否愿意,待男女双方回答“愿意”之后,再由阿訇将一杯糖水(或蜜水)送给新郎和新娘共饮,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礼毕入洞房。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见岳父母,回家举行宴会,并举办各种文娱活动,晚上再回到岳父家。婚后,新郎和新娘都要在女家往一个时期,有的三个月,有的半年,有的甚至要生过一个孩子以后才回到男家。

塔塔尔族对待女婿如同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热情。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岳母要拿出上好的食品款待女婿,使女婿感到生活在女家就如同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当新婚夫妇回男家时,新娘的嫁妆要全部带走。将到男家时,男方亲友要用绳子拦住新娘的去路,新娘要献糖果等物,方可放行。新娘回到夫家,男方亲友向新娘身上撒糖果,并举行宴会,尽情娱乐,以示欢迎。

小孩出生有各种礼仪。人死后,按教规净身,缠以白布等,实行土葬。



盘点达斡尔族民歌有哪些

在历史悠久的达斡尔族文化中,民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达斡尔族的民歌产生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劳作中,曲调明朗欢快,自由随性,极具达斡尔族的民俗特色。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达斡尔族的民歌文化吧。

达斡尔族民歌主要有“扎恩达勒”,它是一种山歌体裁的民间歌曲,通常在森林、放牧或赶车的旅途中抒唱。歌词不固定,多半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并衬用“讷耶哟”等虚词填充,曲调悠扬,尤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

扎恩达勒,是一种类似山歌、小调体裁民间歌曲的统称。这类歌曲通常是在人们放牧、砍柴、骑马、踩黄花、踩柳蒿芽时即兴唱的。传统的达斡尔族民歌中,扎恩达勒可分为有词的和无词的两种形式。

“哈库麦勒”在内蒙古的达斡尔人称“鲁日格勒”。“哈库麦勒”歌曲是在民间歌舞“哈库麦勒”中演唱的歌曲。“哈库麦勒”是以女子为主的群众娱乐舞蹈,带有很强的竞技竞智性,是一种有歌有舞,边歌边舞的形式。每逢佳节、丰收、亲人团聚、庆祝活动,酒足饭饱之后便在家中跳起“哈库麦勒”。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举行大型的“敖包会”“库木勒”节上,“哈库麦勒”表演的人数越来越多,许多男子也参加进来,发展成为室外的群众性活动。这也说明“哈库麦勒”在不断的发展中。“哈库麦勒”歌曲音调明快、平稳、节奏鲜明、节拍规整、衬词多样、可舞性强。目前,有些“哈库麦勒”歌曲已脱离舞蹈,单独在群众中流行。

乌钦又称“乌春”,是达斡尔语的译音,它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深受达斡族人民所喜爱。乌钦一般都是由一个基本曲调反复演唱的单牌子曲体。它的曲调多数来自于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每当演唱乌钦时,往往在正文之前加入几句唱词演唱,人们称为“序”,如:大家落座听端详,由我来给诸位把乌钦唱,男女老幼乡亲们,故事还要从头讲。

“乌钦”是一种吟诵的民间说唱形式,也称“乌春”。流传较广,深受群众欢迎。一般无伴奏,但也有些民间艺人在演唱时用四胡自拉自唱。“乌钦”无职业艺人,歌手一般在群众中产生。



盘点塔吉克族的节日有哪些

民族节日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具有一定的意义,人们要在这一天庆祝或祭祀,这些节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文化宝库。塔吉克族文化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成为中华大地文化的一种象征,它的节日到底有哪些文化精髓呢?让我们一起看看把。

迄脱乞迪尔节

“迄脱乞迪尔”是塔吉克语音译,意为“清除烟尘”,是塔吉克人传统的民族节日。节期在每年(公历)3月,具体日期由该族宗教人士选定。节前家家户户都把家什搬到屋外,用面粉调浆在四壁上刷成美丽的花纹,以示吉祥、清洁。节日当天早晨,先由一小孩牵头牦牛进屋,给它喂些馕,在它身上撒些面粉,以此象征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在此之后,人才能进屋并将家什搬进屋。最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到各家祝福,人们互相拜访,互道祝福。女人们一般在自家门口迎客,并向客人左肩洒面粉以示吉祥。青年们唱歌跳舞,举行赛马、摔跤等各种体育活动。

灯节

节期在伊斯兰教历巴罗提月(即四月)的头两天。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一种名叫“卡乌热”的草的茎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放在羊油中浸泡制成许多羊油烛。节日的第一天晚上,全家人围坐一圈,在屋中放一小堆沙土,家长按辈分、年龄逐一叫家人的名字,被叫到的人点两支羊油烛插入沙土中,最后全家共同祈祷真主赐福。天黑后每家还在自家房顶上点一支大羊油烛,以此象征光明、幸福。第二天全家带上羊油烛和食物到家族墓地扫墓,家长给每个亡故的人坟上点两支羊油烛并念经祈祷,随后在此进餐,灯节仪式才告结束。

肖公巴哈尔节

塔吉克人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它的产生和形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节日当天的清晨,每家先让一名男孩牵头毛驴或一条牛进屋绕行一周,主人给驴喂块馕,在它背上撒些面,把驴牵出去。然后将挪在室外的所有物品搬回家中。接着,人们在众人推举的“肖公”率领一群人去各家拜年的首领)带领下,去各家拜年。各家还用面粉做成面牛、面羊和面犁等,喂给牲畜吃。直系亲属纷纷欢聚一堂。各村还举行赛马、刁羊、歌舞等活动。节期一般为两天。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