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三大特点是什么_藏戏的特征是什么 藏戏的特征说明

2023-08-11 22:51:39 作者:小心!这逼有诈



藏戏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1、是戴着面具演出。

马尔康藏戏嘉绒哈玛

2、是演出时没有舞台。

3、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结束的。藏戏是藏族戏剧泛称,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简介: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藏戏的特征是什么 藏戏的特征说明

1、演出形式

其表演形式为:全体演员,不论是否扮演剧中角色,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参加伴唱和伴舞。

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戏师介绍一段剧情,然后由一个角色出来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员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环。其演出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实际上起着分幕的作用。

2、唱腔角色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前,藏剧中的朗达(戏曲唱腔)基本上是无伴奏的清唱,即便是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也只是用鼓钹这两种打击乐器伴奏。鼓钹点子是西藏各地方剧种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各种舞蹈、表演的伴奏。

同时也起着描写环境、衔接唱念和统一节奏等作用。鼓钹点子多是从藏族最古老的民间“野牛舞”、“狮子舞”、“鼓舞”和大型民间传统歌舞“甲谐”,以及藏族的原始抗灾歌舞“吉达吉嫫”等歌舞艺术的鼓钹点子中吸收并加以发展而成的。

3、面具

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

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



百戏的特点是什么

百戏是以杂技、武术表演、舞蹈、音乐演奏等多种技艺结合的综合性表演节目,娱乐性强,另外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者有简单故事情节的内容,为歌舞剧、曲艺等新式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就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高度的观赏性。

什么是百戏 

百戏一词最早产生于汉代,在《汉文帝纂要》中记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由此可见百戏是当时对民间诸多技艺的称呼,主要以杂技为主,而在现在,百戏对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

百戏在秦汉的时候就有了,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它也被称为“散乐”,和百戏并称为“散乐百戏”,涵盖的表演性质的技艺更为广泛,一直到后世,百戏的内容都在不断增加。

古代百戏常见内容

古代百戏比较常见的表演内容有飞丸、安息五案、叠案倒立、鱼龙曼延、盘鼓舞、歌舞俳优等等,既有杂技表演,也有歌舞表演,其中鱼龙曼延是由几个人手里拿着鼓,引逗一条由人伪装的鱼和龙,龙身上有一名幼童,在其上做各种表演。



藏戏服饰什么特点?充满高原雪域特色

对于藏戏来说,它充满了藏族的一些风格特色,和其它剧种不相同。我们了解过藏戏的知道,藏戏在表演中,演员都是要带面具的,而面具也可以反映出ta所扮演的是什么。今天,要介绍的是这藏戏的服饰,因为它的服装特点也是与众不同的。

藏戏的服饰,没有设立行头衣箱的习惯,但演出服装比较丰富多彩,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高原雪域特色。如蓝面具戏的戏衣就具有藏族的肥腰、长袖、大襟、袒臂的特点和艳丽农重的色彩,注重纹样结构组合,喜用兽皮、金银、珠宝、象牙、宝石等作为饰物。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比如穿直统把袍行走不方便,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口。同时,腰带又是佩挂装饰品的主要部位,各种式样的镶有珠宝的腰佩,系在腰上,垂在臀部,构成了各式各样的尾饰。这些戏衣主要以古代吐蕃时期藏族服装为基础,后经历史演变,吸收元朝时蒙古族衣饰和清代官服的形制样式发展而成。

西藏戏曲在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同宗教有密切关系,所表现的剧目故事以佛本身事迹和高僧圣徒传记为多,所以戏衣中的宗教色彩也较浓厚。像蓝面具戏年演故事多数源于印度,但所用戏衣就没有一件完全是印度的,均为西藏本地各阶层人物有服装。

西藏服装所用原材料,以绸、缎、绉、呢和氆氇等丝织品、藏族毛纺织物为主。还讲究用真的金银丝缎和各种花色锦缎作衣服面料和镶配料,再加以部分绒绣、平金及金夹线、银夹红等缝制一套传统藏戏衣服饰物耗资数万,并不新鲜。以假材料制作戏衣,在以前仅为极个别,西藏民主改革以后才逐渐增多,但还是以真的质料制作的戏衣为主。

西藏戏曲服装制作,一般都由民间戏班所属之领主头人或所依靠的寺院负责置办。在每年规定节庆期间借出穿用,演完交回,也有少数贵族,、官员和寺院高僧为民间戏班出资帮助置办,以及部分村镇和寺院戏班由村民及僧众捐献物资钱款集体置办的情况。后者在西藏民主改革以后更为普遍。

戏衣一般都由西藏各地民间着名的裁缝裁制,如拉萨、日喀则、昌都、泽当等重要城镇所在地的戏班,均请专为寺院高僧和地方官员裁制服装的着名匠师缝制戏衣。这些裁缝艺匠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配角、剪裁、贴花、刺绣等绝技,也涌现了一些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戏衣裁缝专家。



皮影戏的三大特点

皮影戏,又叫做“影子戏”、“灯影戏”,也有叫它“驴皮影”的,因为制作皮影大多是用的驴皮,制作的步骤也很繁琐,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等一系列的工作下来,一个灵巧生动的皮影人物才算完成了。白色幕布一拉,灯光一照,皮影表演艺术家们操纵着影人和着音乐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一个又一个趣味十足的民间故事……皮影戏主要有三大特点:

1、流行范围广泛。

皮影戏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等。

2、种类繁多

皮影戏的种类繁多,但区别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影人的制作和表演技术都大同小异。影人的制作是先将驴皮、牛皮、羊皮刮去毛血,经过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再涂上桐油,然后再对皮影进行刻制上色,皮影人的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的部分一般分为头、身、四肢,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

3、表演道具

皮影戏的道具主要为影窗,一般的高度是3尺,宽度为5尺,高度最高不会超过4尺,宽度不会超过6尺,主要是以白纸来进行作幕,这样可以能够方便一个人进行操作,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同时还会用到油灯一盏,从而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戏说戏剧,泗州戏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泗州戏,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那么,它所具有的艺术特点肯定也是独具特色的,并不与其它戏剧相似。或许,你了解过泗州戏吗?你能了解其艺术特点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吧。

角色

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

压花场

“压花场”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根本,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艺人从师学艺时,学唱腔从八句子开始,学表演从“压花场”开始。观众对"压花场"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似风摆杨柳,状若出水芙蓉,舞姿极为优美。

花腔调门:

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讲究自由无拘,要求伴奏“跟着演员的演唱走”,以便于演员的发挥和创造。艺人们还把这种形式名之为“怡心调”,可见它带有相当多的随心任性的因素。

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节拍,除了大部分是后半腔起唱外,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但也常使人摸不着板眼,有不稳定的感觉。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发展

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除了运用于本剧种伴奏外,还被国内外中西乐队选用,影响颇大。

泗州戏的剧目不是很多。尽管统计出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但经常上演的,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还主要是小戏、折子戏,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在这个意义上,它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也较其它剧种更显密切。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气候特征:1气温特征:冬冷夏凉,年温差较大,早晚温差大,2降水特征:年降水较少,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

原因:1位于我国第三阶梯,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2位于我国内陆,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气候分区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区)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阿里亚寒带干旱气候地区及昆仑寒带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等10个气候区。

产生影响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该区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熊猫的三个特点是什么

1、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

2、大熊猫性情通常情况下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但一但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守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张牙舞爪,动手动脚。

3、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

大熊猫的性格除了样貌,大熊猫其实一点也不萌,它们的性格颠覆你的认知

我们平时看到的大熊猫性格非常的温和蠢萌,很多人也被大熊猫那可爱的样子所吸引,从而迷上了大熊猫,就人的固定思维来看他们肯定就会觉得大熊猫应该就是那种,人畜无害的动物了,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大熊猫是熊不是猫,你见过那个熊温顺的?并且大熊猫到了成年以后就会具有很强的领地保护意识,会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做好标记,而且我们总是喜欢开玩笑的说大熊猫妈妈根本不爱自己的孩子,总是蹂躏自己的孩子。

其实这也是大熊猫性格的表现,大熊猫在生完孩子后,雌性大熊猫在带孩子的时候尤其的凶悍,并且绝对不允许任何的其他物种靠近自己的宝宝。成年大熊猫一般都是独居,性格非常的孤僻,一年除了在发情期哪会以外见谁都非常的烦。



八大藏戏剧目是什么,八大藏戏故事简介

藏戏的藏语名叫做“阿吉拉姆”。“阿吉拉姆”是“仙女姐妹”的意思。根据传说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而且演出剧的内容大部分为佛经的神话故事。藏戏是一个很庞大的剧种。藏戏中有其中最为出名的八大,你知道八大藏戏分别是什么吗?又在讲述着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到戏曲大全看看吧!

《智美更登》:

《智美更登》它褒扬佛教利他主义信徒,在被冤屈流放的境遇中仍然坚持乐善好施,最后将儿女、妻子,以至自己的眼珠都献给乞丐。该剧是《大藏经方等部》中《佛说太子须大(上奴下手)经》的直接演绎,但剧中开头部分写五于智美更登广作施舍,被敌国利用,派人装扮成叫化子骗去了传国之宝,这又被奸臣抓住把柄而告了状,使国王下令流放了王子智美更登。这样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生动的传奇情节,显然是从民间吸收了营养的。

《朗萨雯蚌》:

《朗萨雯蚌》反映农奴制社会尖锐的阶级斗争剧目,虽然有着明显的宗教宣扬和封建道德的说教,但它塑造的一个农家女(实际上是农奴)从被领主强迫订亲,到抢婚和成家生子后受迫害,直到暴打致死,而又于心不甘还魂成佛,是十分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苏吉尼玛》:

《苏吉尼玛》写的也完全是个人世未深的少女被娶进王宫受人陷害,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洗雪了冤狱,可是偏偏把她说成是只母鹿喝了仙翁"洗下身白布"的泉水而怀孕生下的姑娘,这就显得十分诡秘离奇而又优美神妙了。所以藏戏作品让人感觉是那样的浪漫、奇特、神秘,而又自然、质朴、真实,产生令人惊异的艺术魅力。

《文成公主》:

历史人物剧目:反映历史上松赞于布与文成公主的唐蕃和亲佳话的剧目《文成公主》,着重描写噶尔东赞去长安,事先带了松赞于布王的三封密函,回答了唐皇三次考问,又与财国波斯、军国格萨尔、强国霍尔、佛国印度的婚使一起,经过“穿珠”“辨马”“认鸡”“分木”“宰吃羊肉”“夜宴回店”和最后“校场选主”七次智慧的比试,全部获胜,才终于娶得了公主。这出剧主要是根据历史故事编撰排演的,所以也都带上了十分强烈的民间传说的传奇色彩。

《顿月顿珠》:

《顿月顿珠》又名《顿月顿珠兄弟》,着名的八大传统藏剧之一。蓝面具藏剧迥巴戏班拿手的保留剧目,亦为昌都戏常演剧目,系藏族典型的人情世态剧。

《白玛文巴》:

藏戏《白玛文巴》牞着名的八大传统藏剧之一牞蓝面具藏剧觉木隆戏班及其艺术流派的保留剧目。在剧本末尾赞词中,说明白玛文巴是莲花生大师的前生,西藏民间戏班一般也主要演出的是这第二段莲花生本生故事的戏。第一段在藏译经藏《甘珠尔·大乘庄严宝经》中有记载,第二段在《益世格言注释》中亦记有相似的故事。相传为17世纪中晚期的门巴喇嘛梅惹·洛珠嘉措所作。

《卓娃桑姆》:

藏戏《卓娃桑姆》是着名的“八大传统藏剧”之一,蓝面具藏剧觉木隆戏班及其艺术流派保留剧目,亦是门巴戏主要传演剧目。据传为17世纪中晚期门巴族高僧梅惹·洛珠嘉措根据门巴族历史传说和藏族民间故事《俩姊弟》创作而成。

《诺桑法王》:

《诺桑法王》是西藏戏曲中最古老、传演最广泛的传统剧目之一,为蓝面具戏、白面具戏、德格戏、昌都戏主要上演剧目。其故事源自反映释迦牟尼本生事迹的藏译经藏《甘珠尔·百世如意藤》64品“诺桑明言”。早期白面具藏戏班子据此曾有演出。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后藏俗官定钦·次仁旺堆根据前人和民间各戏班编述得较古奥的诺桑故事重新创作出了较为通俗、易于演出的剧本《诺桑王传》,后由蓝面具藏剧江嘎尔娃班子着名戏剧师朗杰又将它编排表演成该班子及其艺术流派的保留剧目《诺桑法王》。



藏戏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这几大方面

1、演出形式

其表演形式为:全体演员,不论是否扮演剧中角色,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参加伴唱和伴舞。

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戏师介绍一段剧情,然后由一个角色出来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员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环。其演出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实际上起着分幕的作用。

2、唱腔角色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前,藏剧中的朗达(戏曲唱腔)基本上是无伴奏的清唱,即便是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也只是用鼓钹这两种打击乐器伴奏。鼓钹点子是西藏各地方剧种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各种舞蹈、表演的伴奏。

同时也起着描写环境、衔接唱念和统一节奏等作用。鼓钹点子多是从藏族最古老的民间“野牛舞”、“狮子舞”、“鼓舞”和大型民间传统歌舞“甲谐”,以及藏族的原始抗灾歌舞“吉达吉嫫”等歌舞艺术的鼓钹点子中吸收并加以发展而成的。

3、面具

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

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