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有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_减法有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2023-08-09 16:43:06 作者:灵魂操控者



减法有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减法和除法没有结合律和交换律。

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 简便计算

减法是:减法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字母公式:a-b-c=a-(b+c)。

例题:12-6-4=12-(6+4)=12-10=2。

除法是:除法性质。

商不变,除法性质的概念。

1、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有多层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再算大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2、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运算。减法与加法互为逆运算,除法与乘法互为逆运算。

几个加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或者先把几个加数相加再和其他的加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中依次减去和里的每一个加数。



减法有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减法和除法没有结合律和交换律。

减法是:减法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字母公式:a-b-c=a-(b+c)。

例题:(=

除法是:除法性质。

商不变,除法性质的概念。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有多层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再算大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运算。减法与加法互为逆运算,除法与乘法互为逆运算。

几个加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或者先把几个加数相加再和其他的加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中依次减去和里的每一个加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说课稿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中都是安排在四下上这个内容,在现在的苏教国标版教材也是安排在四年级。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属于第二学段中的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

新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

经验

,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新教材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旧教材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3、能利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加法的验算。

4、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

从新旧教材的目标比较以及例题设计中可以看出两者的目标定位是不一样的。

1.旧教材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要的目标是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如能口头表达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能用字母去表示,并会运用于验算。新教材的目标设定不仅仅体现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更多的体现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以及对于数学思想方法(不完全归纳法,符号感)的渗透。目标的设定是使各项目标与具体的学习相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旧教材的目标体现不出教学的方法及学生的学法,而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中能体现出一些具体的做法,如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的解决,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数学活动过程始终作为重点贯穿与教学中。

韩玲老师在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新旧教材目标定位的不同。从课堂的引入韩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体育要闻十运会金牌数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 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教学设计课件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除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公式 除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

小蚪给大家谈谈除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公式,以及除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

除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公式 除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


1、 交换律是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2、叫做乘法交换律。

3、 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4、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6、 扩展资料 除法中,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7、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 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除数不变,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9、 除数扩大(缩小)n倍,被除数不变,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10、 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除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之积。

11、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

12、如:300÷25÷4=300÷(25×4)除以一个数就=这个数的倒数。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院有没有免费律师

刑事案件被告在没有请律师辩护的情况下,法院是有免费律师的。指定辩护是免费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5条和《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指定辩护分为“应当指定”和“可以指定”两种情形。

一、应当指定辩护

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

1、盲、聋、哑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2、开庭审理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3、可能被判处死刑的人。

二、可以指定辩护

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为其指定辩护人:

1、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经济困难标准的。

2、本人确无经济来源,其家庭经济状况无法查明的。

3、本人确无经济来源,其家属经多次劝说仍不愿为其承担辩护律师费用的。

4、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委托辩护人的。

5、具有外国国籍的。

6、案件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7、人民法院认为起诉意见和移送的案件证据材料可能影响正确定罪量刑的。



合同补充协议有没有法律上的效力

合同补充协议具有合同生效的必备要件就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生效要件如下:

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合同意思表示真实。就是表意人即意思表示的行为人的表示行为应当真实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

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依据】

《合同法》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第,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

第六十一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使用加法交换律要注意什么

使用加法交换律要注意:尽管这一定律看上去似乎对于任何事物都显然成立,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下(三维以内),加法交换律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一旦有了时间轴,这个定律就不成立了。

证明这个理论的实验:

1、取一个方体物体,如较厚的书或者魔方之类皆可。将其平放在水平台上。

2、现令正对上方的一面,平行与桌面对着你的一面和平行桌面在你右边的面为面一、二、三。各自相对的面为面四五六。

3、定义操作a为将此长方体翻转180度。即面三、六不动,一四交换,二五交换。定义操作b为将左边的面翻至上方。

4、执行a+b后,向上的一面为面六。执行b+a后,向上的一面为面三。显然a+b不等于b+a。

此外对于无穷多个数相加,使用加法交换律,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使用加法交换律要注意什么

使用加法交换律要注意:尽管这一定律看上去似乎对于任何事物都显然成立,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下(三维以内),加法交换律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一旦有了时间轴,这个定律就不成立了。

证明这个理论的实验:

取一个方体物体,如较厚的书或者魔方之类皆可。将其平放在水平台上。

现令正对上方的一面,平行与桌面对着你的一面和平行桌面在你右边的面为面一、二、三。各自相对的面为面四五六。

定义操作a为将此长方体翻转。即面三、六不动,一四交换,二五交换。定义操作b为将左边的面翻至上方。

执行a+b后,向上的一面为面六。执行b+a后,向上的一面为面三。显然a+b不等于b+a。

此外对于无穷多个数相加,使用加法交换律,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学物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是后面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和应用。

难点是:磁通量的变化与变化率的区别,决定磁通量大小的因素。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能对“磁通量的变化量”、“磁通量的变化率”进行区别。

2、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3、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感应电动势,会计算导线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程序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引入新课

我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全电路的欧姆定律建立起感应电动势的概念,然后再设问: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探究,设计实验

学生可以猜测到的是: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磁通量变化还是磁通量变化率有关。

给予学生的这些猜测,我给各学习小组安排了以下器材:螺旋管、电流计、条形磁铁、导线。

引导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实验:看看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是否有关,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是否有关,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是否有关。

3、各学习小组总结实验,建立电磁感应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有

1)在磁通量变化相同时,所用的时间越少,感应电动势越大。

2)在变化时间一样时,变化量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

3)磁通量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由磁通量的变化率来决定.由于实验条件所限,我们不能得出定量的结论来,只能得到磁通量变化率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是法拉第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其函数表达式为:e=kδφ/δt

4、讨论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讨论三个问题:

(1)k为什么等于1?

这个问题从单位上进行说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出1伏=1韦/秒,这个问题设计到的公式很多,我给学生留出3-5分钟时间推导。

(2)若线圈为n匝,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e=nδφ/δt(即相当于n个单匝电源相串联);

(3)公式e=nδφ/δt是求平均电动势还是瞬时电动势?

公式e=nδφ/δt所计算的是时间δt内的平均电动势(若均匀变化,平均感应电动势等于即时感应电动势)。

那么,导体切割磁力线时,感应电动势如何计算呢?

5、推导特殊公式

引导学生自己推到导体切割磁力线时,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e=blv

引导说明:

当b、l、v两两垂直时e=blv(最大值)

当b、l、v有一对平行时,即不切割磁感线e=0(最小值)

在运用时要注意e=n△φ/△t与e=blv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1)e=n△φ/△t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公式,e=blv只适用于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它属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特殊形式,且满足条件是b、l、v两两垂直时。

2)e=n△φ/△t只能计算△t时间内的平均感应电动势,e=blv可计算某一时刻的瞬时电动势,也可计算平均电动势

3)e=blv是e=n△φ/△t的特殊形式.

课堂练习:接下来我设计两道题,一道练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道练习导体切割磁感线。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