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意思 登飞来峰古诗的鉴赏_登飞来峰古诗 登飞来峰古诗的译文及其赏析

2023-08-09 15:18:28 作者:幽魅 |▍A foreboding



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意思 登飞来峰古诗的鉴赏

1、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意思: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品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2、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飞来峰古诗 登飞来峰古诗的译文及其赏析

1、原文

《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3、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飞来峰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思想感情简短

您好,今天小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登飞来峰思想感情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体现了王安石不怕挫折、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思想感情。

2、【注】:这是一首登山的感遇之作。

3、作者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会稽,过着“食则无鱼,出则无车,居则无室,出门无侣”的生活。

登飞来峰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思想感情简短


4、《登飞来峰》是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职务之后,登飞来峰时有所感触而作的一首诗。

5、这首诗在内容上并无特别的新奇之处,但在写作艺术上却颇见匠心。

6、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在高耸入云的飞来峰面前,自己的小的生命是何等的渺小。

登飞来峰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思想感情简短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非常复杂。

9、作者不是要表明自己如何的有才能,如何的高瞻远瞩,而是通过对登高所见的景物作细致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登飞来峰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思想感情简短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登飞来峰的思想感情: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登飞来峰浮云指什么

登飞来峰浮云指奸邪小人。浮云引用典故《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登飞来峰的浮云指什么

浮云指在山间浮动的云雾。《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登飞来峰》原诗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翻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诗意中国》飞花令巅峰对决 古代登山神器大科普

12月6日讯 人们总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用脚步丈量着世界的大好河山,用眼睛记录山川之美,但山水之间除了风景秀丽之外,也向我们传递着一份情愫,有道是“万水千山总是情”。本周五晚21:15,深圳卫视《诗意中国》第二季第七期,“诗意铁三角”赵普、郦波、庞玮,演员徐海乔、刘梦珂、歌手林超泽将带领高校方阵学子,与观众一同品山品水品国学,一同细数山水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本周节目大招已备好,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难分伯仲飞花令对决震惊四座 冷门诗词让人大开眼界

飞花令可谓是近年来诗词比拼中极具看点的环节,对于诗词储备量高的人来说,飞花令是一次闲情逸致的切磋,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则是一场神仙打架了。本期节目中,四川大学的潘鑫以曹操名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吹响对战号角,“海”字飞花令一触即发。

随着飞花令战况不断升级,许多冷门的诗词,如“海燕双栖玳瑁梁”、“精卫无穷填海心”等也被高校方阵学子一一道来,连诗意出题官庞玮都感叹表示“有些诗词还是第一次听说”。几轮激烈的对决过后,浙江传媒大学的吴子冯被对手提醒诗句重复,仅剩十秒倒数的时间,他将突出重围还是止步于此?

从三人对决到两人pk,这场持续几十轮的对战,也成为了节目开播以来最长的飞花令比拼。最终对垒的是四川大学的硕士学霸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大一萌新,这场“身份悬殊”的较量,究竟是学长更胜一筹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呢?

谢公屐原来长这样 这些古代宝藏你都了解吗?

如果不看本期节目,你可知古人还有这些“宝藏”?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喜游山陟岭,于是自制了一款登山鞋被人们称为“谢公屐”,本期郦波教授不仅现场展示了复刻版“谢公屐”,还揭秘了这双登山宝鞋的神奇之处,这玩意儿放在现在,也是妥妥的大智慧呀。

而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国宝级文物《富春山居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更是世界名画中的瑰宝。然而这两幅画背后,却各有一段让人惋惜的故事。《富春山居图》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再说天才画家王希孟,年仅18岁就用矿物颜料绘成千古名画,可惜两年后英年早逝。“古代宝藏”的流传实属不易,节目希望通过这些片段唤起大众对传统文物的关注,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加入到欣赏、保护这些“宝藏”的队伍中来。

山水有灵,道不尽的世间意,说不尽的人间情。本周五晚21:15,敬请关注深圳卫视《诗意中国》第二季第七期,生活有诗,诗意中国。



飞来峰导游词

灵隐寺旁的飞来峰,也是杭州的名胜,是灵隐地区的主要风景点。明人袁宏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飞来峰是我国南方古代古窟艺术重要地区之一。在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射阳洞以及沿溪涧的悬崖峭壁上,有

五代

至宋、元年间的石刻造像345尊。

其中的西方三圣像(

五代

)、卢舍那佛会浮雕(

北宋

)、布袋和尚(

南宋

)、金刚手菩萨、多闻天王、男相观音(均为元代),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腹露胸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飞来峰过去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湮没。现在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最南端的一个大洞叫青林洞,洞内有石床、手掌印,传说石床为“济公床”,后掌印为 “济公手掌印”。

在射旭洞内,往洞顶上看,可见到洞顶微露一线天光,这就是“一线天”胜迹。
· · · ·

飞来峰景区还开辟了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集萃园塑造了代表不同地区、各个年代的佛像近万尊。如四川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安岳卧佛、甘肃麦积山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等石窟造像。



飞来峰在哪里

中国有多处飞来峰。

杭州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杭州。

酉阳飞来峰,位于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的“酉阳民族师范校”旁边的巷子里。

四川飞来峰,在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位于在彭州市。

山东飞来峰,位于莒县浮来山风景区。

浙江绍兴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宝林山,位于浙江绍兴。

安庆飞来峰,位于安庆市潜山县西部的天柱山。



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 鉴赏20首古诗词

1、江雪

千山鸟飞约,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3、清平调词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4、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分类标签:励志诗 爱国诗

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

5、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6、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分类标签:励志诗 描写风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7、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首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希。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9、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10、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的英雄。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 。

11、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喻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写人,写自己,勉励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要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

12、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13、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15、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16、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17、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18、江上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9、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20、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