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的戏曲服装,歌仔戏演员装扮_歌仔戏文化:歌仔戏的表演角色

2023-08-09 14:35:34 作者:我后桌的前桌最美



歌仔戏的戏曲服装,歌仔戏演员装扮

歌仔戏是歌剧型式的剧种,与其它戏曲剧种有一定的差别。那么,在这样的区别下,歌仔戏的戏曲服装会有什么不同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歌仔戏文化中一下去看看关于歌仔戏的戏曲服装和演员装扮吧。

传统文化 中国戏剧你真的懂了吗

戏曲服装:

歌仔戏戏服与其它剧种并无太大差异,戏服主要在区分脚色身分与性别,无须因剧中朝代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周朝之戏码与清代之戏码,演员穿着的戏服可以相同。

落地扫时代演员之装扮极为简单,小生与三花都穿类似于中山装的衣服,头戴鸭舌帽,脚穿日式球鞋;小旦身着凤仙装,而以京戏的大头片作头饰。

落地扫之后,歌仔戏演出已有戏服,通常由演员自行缝制。歌仔戏服装受到京戏与大陆都马班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各剧种之菁华,并受时代及周遭环境之影响,因此二、三十年前,歌仔戏戏服开始大量使用亮片,以增加舞台戏曲效果。晚近部分大型歌仔戏剧团之戏服更加多元、丰富。

演员装扮:

歌仔戏装扮颇为费时,演员于演出前先依剧中脚色化妆抹粉,通常极为浓艳,其用意在于突显五官,夸大色彩以使远距离之观众得以看清楚演员的扮相、表情。

以造型而言,旦脚及青衣贴头片,受到京戏的影响;但歌仔戏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逐渐改成不贴头片,不梳大头,而将头发梳成发髻,小生则绑水纱,尔后演变成戴头套,犹如古装之造型。

早期歌仔戏在野台演出,基本上戏服色系比较原始,充满野趣。而电视歌仔戏早期的神仙剧,由于是科幻剧,计算机动化很多,可以用大量舞台秀的服装,如蓬裙、大圆裙、水转、宝石、金葱布等,“叶青歌仔戏团”即为一例。而中期电视歌仔戏逐渐走半传统方式,因此戏服曾使用亮片及绣花,如“杨丽花歌仔戏团”即是如此。



歌仔戏文化:歌仔戏的表演角色

在每一个戏曲剧种中,表演角色行当都各有不同。在“生旦净末丑”这五大经典角色中,每种戏曲都涉及二三,而有些则是全部包括,甚至更多。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歌仔戏文化中去了解关于歌仔戏的表演角色吧。

歌仔戏原本属于三小戏,即以小生、小旦及小丑三种脚色为主的戏曲,后来又从北管戏引入大花脸,形成生、旦、净及丑四种脚色。

歌仔戏之生脚为戏曲中的男性脚色,从性质上可分为文生与武生,而依剧中脚色年龄则可分为小生与老生两种;旦脚依年龄有小旦与老旦,依性质则可分为正旦和花旦,其中正旦即京戏中的青衣,由于早期歌仔戏常演悲剧,因此正旦又称为“苦旦”,这也是歌仔戏特有的脚色。

小生、小旦的表演非常注重眼神,因此戏曲谚语有“小生小旦目尾牵电线”之说。

丑脚为戏曲中的甘草人物,在歌仔戏分为三花和老婆,男丑称为“三花”,女丑称为“老婆”,例如王婆、媒婆或剧中“三八型”的女性角色,老婆与京戏中的彩旦一样,通常由男性反串,以增加戏曲之趣味性。

丑脚的主要任务为调笑,因此在舞台上丑脚得以突破时空背景之限制,任意说话制造笑料。此外,由于演员演出丑脚,严重“牺牲色相”,因此俗谚说:“上台小,落台大。”表示丑脚上台时任人打骂,下台时为弥补他在舞台上所受的委屈,因此大家都要对他多加忍让、礼遇。

演员装扮:

歌仔戏装扮颇为费时,演员于演出前先依剧中脚色化妆抹粉,通常极为浓艳,其用意在于突显五官,夸大色彩以使远距离之观众得以看清楚演员的扮相、表情。

以造型而言,旦脚及青衣贴头片,受到京戏的影响;但歌仔戏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逐渐改成不贴头片,不梳大头,而将头发梳成发髻,小生则绑水纱,尔后演变成戴头套,犹如古装之造型。

早期歌仔戏在野台演出,基本上戏服色系比较原始,充满野趣。而电视歌仔戏早期的神仙剧,由于是科幻剧,计算机动化很多,可以用大量舞台秀的服装,如蓬裙、大圆裙、水转、宝石、金葱布等,“叶青歌仔戏团”即为一例。而中期电视歌仔戏逐渐走半传统方式,因此戏服曾使用亮片及绣花,如“杨丽花歌仔戏团”即是如此。



著名歌仔戏演员廖琼枝个人简介

歌仔戏是台湾本土的地方戏曲之一,在台湾有着广泛的影响。关于歌仔戏的演员,也有诸多名角,他们在自己的角色中扮演出经典。今天,歌仔戏文化要介绍的是歌仔戏著名演员廖琼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廖琼枝,歌仔戏旦角。1935年在台湾基隆市出生,台湾歌仔戏表演艺术家,台湾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学系、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台湾语文学系兼任教授。跟乔财宝、狗仔桑、阿龟仔先等教师习歌仔戏表演艺术,後又师从陈秀凤习歌仔戏旦行艺术。

从陈冠华(陈水柳)学歌唱艺术出生后,其有钱的父亲抛下了母亲和廖琼枝,2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廖琼枝就跟着外公、外婆在宜兰生活;后来,外公外婆也相继去世,廖琼枝成为孤儿,14岁就流浪到金山乐社。当时,金山乐社请了一个大陆的评剧演员乔财宝来戏班教戏,廖琼枝就在戏神面前磕头拜他为师,学习身段和武艺。

1961年,她在第10届「地方戏剧比赛」中得到「最佳青衣奖」,这是她得到的第1座奖项。

1962年,她领衔主演电视歌仔戏《白蛇传》(《雷峰塔》,台视),系台湾史上第1部电视歌仔戏,使她成为第1位主演电视歌仔戏的旦行演员。

1980年,她应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系教授许常惠邀请,参加第2届「民间乐人音乐会」,这是她做歌仔戏推广工作的开始。

1988年,她得到中华民国教育机关第4届「民族艺术薪传奖」,并成立学生实习剧团「薪传歌仔戏剧团」。

1993年,她应邀在第7次总统府音乐会中表演歌仔戏。

1994年,她应聘出任国立复兴剧艺实验学校歌仔戏科(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学系的前身)专任教师。

1998年,她当选中华民国教育机关第2届「重要民族艺术艺师」,并成为第2届「国家文艺奖」戏剧类得主。

1999年,她出任国立台湾戏曲专科学校歌仔戏科教授兼主任。

2000年,她当选中华民国「优秀教育人员」,并得到第20届「亚洲杰出艺人-终身艺术成就金奖」。

她在年满65岁时从专任教职退休,转为兼任直到现在。

2005年,她得到台北县政府文化局「文化艺术人才贡献奖」。

2008年,她得到中华民国行政院第27届「行政院文化奖」。

2009年3月3日,被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指定为“重要传统艺术歌仔戏保存者”。

2009年3月22日,她成为台北市政府、台北县政府合聘的“第1届台北传统艺术荣誉艺师”。

社会影响:

流行于闽台的歌仔戏是台湾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戏剧,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民众的欢迎。

台湾学者黄得时曾说:“歌仔戏中最特别的是哭调仔。除去苦调,歌仔戏就没有生命力。”而廖琼枝作为歌仔戏“苦旦”的代表,更因精湛的演技和在推广、教授歌仔戏方面的突出成就,于一九九九年荣获了“亚洲杰出艺人终生艺术成就奖”。



车鼓戏与地方歌谣调的结合:歌仔戏起源

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相传歌仔戏是由福建漳州地区的“歌仔”(锦歌),结合车鼓小戏之身段与地方歌谣小调发展而成。那么,歌仔戏的起源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歌仔戏文化中看看啊吧。

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根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的记载,皆谓歌仔戏起于宜兰员山结头份。

《台湾省通志·学艺志·艺术篇》:“民国初年,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不详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时常以山歌,佐以大壳弦,自拉自唱,以自遣兴。所唱歌词,每节四句,每句七字,句脚押韵,而不相联,虽与普通山歌无异,但是引吭高歌,别有韵味,是即为七字调也。后,歌仔助将山歌改编为有剧情之歌词,传授门下,试为演出,博得佳评,遂有人出而组织剧团,名之曰:‘歌仔戏’”。

此外,《宜兰县志-人民志-礼俗篇》谓:“歌仔戏原系宜兰地方一种民谣曲调,距今六十年前,有员山结头份人名阿助者,传者忘其姓氏,阿助幼好乐曲,每日农作之余,辄提大壳弦,自弹自唱,深得邻人赞赏。好事者劝其把民谣演变为戏剧,初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女,演唱时以大壳弦、月琴、箫、笛等伴奏,并有对白,当时号称‘歌仔戏’。”

不过,歌仔助的说法只是文献史料的记载,其实一种戏曲的酝酿与形成应该是集体创作、累积的成果。根据调查,在歌仔助之前,可能还有猫仔源和陈高犁等人;而与歌仔助同时代之艺人,至少还有林庄泰、陈阿如、杨顺枝、简四匀与鲈鳗帅等人。歌仔助只是当时本地歌仔著名艺人而已。

歌仔戏起源迄今约有百余年历史,相传歌仔戏是由福建漳州地区的“歌仔”(锦歌),结合车鼓小戏之身段与地方歌谣小调发展而成。“歌仔”原为说唱艺术,自明代以降即流传于漳州地区,锦歌为每首四句的民间小调(以七言或五言为一句),原先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谣,后来才发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调。“车鼓”则属歌舞小戏,盛行于福建民间,随着移民的播迁,歌仔音乐与车鼓小戏乃传入台湾。

当时泉州移民聚集地区如艋舺、鹿港及台南等地,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兰阳平原约有百分之九十三为漳州移民,因此漳州流传的“歌仔”与“车鼓”,便在宜兰融合为“本地歌仔”。本地歌仔最初可能只是坐场清唱形式,而后加上脚色扮演和车鼓的动作,形成稍具戏曲雏形的歌舞小戏。

本地歌仔的演出是在庙埕空地或沿街游行表演,故称为“落地扫”;当时所有演员均为业余男性演员,不着戏服,且无装扮;演出前先由一演员出场沿表演区四周走台步,并提纲契领演唱剧情作为开场。当时演出之剧目仅有《山伯英台》、《什细记》、《吕蒙正》及《陈三五娘》四出。“本地歌仔”为歌仔戏最原始的演出型态,后来又吸收、融合其它剧种的菁华,并且穿着戏服粉墨登场,形成所谓“歌仔戏”。



中国四大戏曲有哪些 歌仔戏属于哪个种类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茶余饭后听一段戏曲曾经是很多古人非常享受的一件事。那么,中国四大戏曲有哪些?歌仔戏属于哪个种类的戏曲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戏剧文化的介绍吧!

你可能感兴趣:中国有哪五大戏曲剧种 中国第一大剧种是什么

中国四大戏曲有哪些

京剧

曾称平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汉族戏曲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可能感兴趣:越剧四大名旦都有哪些,越剧四大名旦代表作

越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

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歌仔戏的戏曲服装,歌仔戏演员装扮

歌仔戏属于哪个种类

歌仔戏是我国闽台人民珍贵的剧种之一,它是一种民间文化的反映,在中国台湾省和福建闽南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居住区深受欢迎。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形成的闽南方言的传统戏曲剧种。歌仔戏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音乐。歌仔戏的音乐分为唱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七字调”是歌仔戏音乐的主要唱腔曲牌。



闽南地方戏剧剧中,歌仔戏的由来

歌仔戏是闽南传统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戏曲,特别是在闽南地区的各个城市,都会有不一样的版本的歌仔戏,但是最传统的还是属台湾本土。不管是从妆容,唱词和布景上来看,都非常自然,深受人们喜爱。

可能感兴趣》》台湾土生土长的剧中“歌仔戏”

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根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的记载,皆谓歌仔戏起于宜兰员山结头份。

《台湾省通志·学艺志·艺术篇》:“民国初年,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不详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时常以山歌,佐以大壳弦,自拉自唱,以自遣兴。所唱歌词,每节四句,每句七字,句脚押韵,而不相联,虽与普通山歌无异,但是引吭高歌,别有韵味,是即为七字调也。后,歌仔助将山歌改编为有剧情之歌词,传授门下,试为演出,博得佳评,遂有人出而组织剧团,名之曰:‘歌仔戏’”。

此外,《宜兰县志-人民志-礼俗篇》谓:“歌仔戏原系宜兰地方一种民谣曲调,距今六十年前,有员山结头份人名阿助者,传者忘其姓氏,阿助幼好乐曲,每日农作之余,辄提大壳弦,自弹自唱,深得邻人赞赏。好事者劝其把民谣演变为戏剧,初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女,演唱时以大壳弦、月琴、箫、笛等伴奏,并有对白,当时号称‘歌仔戏’。”

不过,歌仔助的说法只是文献史料的记载,其实一种戏曲的酝酿与形成应该是集体创作、累积的成果。根据调查,在歌仔助之前,可能还有猫仔源和陈高犁等人;而与歌仔助同时代之艺人,至少还有林庄泰、陈阿如、杨顺枝、简四匀与鲈鳗帅等人。歌仔助只是当时本地歌仔着名艺人而已。

歌仔戏起源迄今约有百余年历史,相传歌仔戏是由福建漳州地区的“歌仔”(锦歌),结合车鼓小戏之身段与地方歌谣小调发展而成。“歌仔”原为说唱艺术,自明代以降即流传于漳州地区,锦歌为每首四句的民间小调(以七言或五言为一句),原先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谣,后来才发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调。“车鼓”则属歌舞小戏,盛行于福建民间,随着移民的播迁,歌仔音乐与车鼓小戏乃传入台湾。当时泉州移民聚集地区如艋舺、鹿港及台南等地,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兰阳平原约有百分之九十三为漳州移民,因此漳州流传的“歌仔”与“车鼓”,便在宜兰融合为“本地歌仔”。本地歌仔最初可能只是坐场清唱形式,而后加上脚色扮演和车鼓的动作,形成稍具戏曲雏形的歌舞小戏。

本地歌仔的演出是在庙埕空地或沿街游行表演,故称为“落地扫”;当时所有演员均为业余男性演员,不着戏服,且无装扮;演出前先由一演员出场沿表演区四周走台步,并提纲契领演唱剧情作为开场。当时演出之剧目仅有《山伯英台》、《什细记》、《吕蒙正》及《陈三五娘》四出。“本地歌仔”为歌仔戏最原始的演出型态,后来又吸收、融合其它剧种的菁华,并且穿着戏服粉墨登场,形成所谓“歌仔戏”。



tvb古装戏 tvb古装戏演员表

您好,今天欣欣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tvb古装戏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1 《孤星剑》 《孤星剑》是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于1993年出品的的爱情古装武侠剧,由郑伊健、梁小冰、魏骏杰、何婉盈、陈嘉辉等主演,共15集。

2、该剧讲述了以清朝嘉庆年间为时间背景,以宫廷斗争为故事背景,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

3、 2 《乌金血剑》 《乌金血剑》,原著黄易。

4、1990年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改编成电视剧版本。

5、共20集。

6、由刘家豪监制。

7、周慧敏,刘锡明,张兆辉主演。

8、该剧讲述了一段江湖故事。

9、 3 《天子屠龙》 《天子屠龙》是1994年TVB出品的古装爱情电视剧,由张智霖、梁小冰、林嘉华主演。

10、主要讲述了康熙年幼到掌权的故事。

11、 4 《魔刀侠情》 《魔刀侠情》是刘仕裕执导的古装电视剧,由温兆伦、张兆辉、蔡少芬、洪欣等主演。

12、 该剧讲述聂抗天的父母因宝藏而在抗天出生不久遭曲忍所杀。

13、逆天唯我以挚友的身份救他至古霜霜处医疗胎毒,霜有一对孪生女儿曲兰陵与古雪。

14、后被曲忍抢去其一,抗天趁机逃出移天神宫。

15、二十年后,抗天与兰陵及古雪结下一段三角情缘。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属闽南地区的高甲戏和歌仔戏区别

高甲戏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那么,我们来看看同属闽南地区的高甲戏和歌仔戏区别。

可能感兴趣》》河南曲剧发源地在什么地方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歌仔戏,又称撎“台湾歌仔戏”,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漳州、晋江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

歌仔戏的形成与闽南人民开发台湾及曲艺锦歌等民间伎艺的传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背思调〕,又有民谣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

此外,它还吸收了台湾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部分戏曲音乐作为补充。生旦净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装、脸谱和打击乐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于京剧。



台湾土生土长的剧中“歌仔戏”

台湾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他们拥有许多独特的民族文化,歌仔戏便是首当其冲的特色。相信大家对“歌仔戏”并不陌生,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传统戏曲,它的地位足以与京剧、豫剧匹敌,在戏曲舞台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那么,城市文化中,台湾歌仔戏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现在就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表演角色

歌仔戏原本属于三小戏,即以小生、小旦及小丑三种脚色为主的戏曲,后来又从北管戏引入大花脸,形成生、旦、净及丑四种脚色。歌仔戏之生脚为戏曲中的男性脚色,从性质上可分为文生与武生,而依剧中脚色年龄则可分为小生与老生两种;旦脚依年龄有小旦与老旦。依性质则可分为正旦和花旦,其中正旦即京戏中的青衣,由于早期歌仔戏常演悲剧,因此正旦又称为“苦旦”,这也是歌仔戏特有的脚色。

小生、小旦的表演非常注重眼神,因此戏曲谚语有“小生小旦目尾牵电线”之说。丑脚为戏曲中的甘草人物,在歌仔戏分为三花和老婆,男丑称为“三花”,女丑称为“老婆”,例如王婆、媒婆或剧中“三八型”的女性角色,老婆与京戏中的彩旦一样,通常由男性反串,以增加戏曲之趣味性。

丑脚的主要任务为调笑,因此在舞台上丑脚得以突破时空背景之限制,任意说话制造笑料。此外,由于演员演出丑脚,严重“牺牲色相”,因此俗谚说:“上台小,落台大。”表示丑脚上台时任人打骂,下台时为弥补他在舞台上所受的委屈,因此大家都要对他多加忍让、礼遇。

戏曲服装

歌仔戏戏服与其它剧种并无太大差异,戏服主要在区分脚色身分与性别,无须因剧中朝代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周朝之戏码与清代之戏码,演员穿着的戏服可以相同。落地扫时代演员之装扮极为简单,小生与三花都穿类似于中山装的衣服,头戴鸭舌帽,脚穿日式球鞋;小旦身着凤仙装,而以京戏的大头片作头饰。

落地扫之后,歌仔戏演出已有戏服,通常由演员自行缝制。歌仔戏服装受到京戏与大陆都马班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各剧种之菁华,并受时代及周遭环境之影响,因此二、三十年前,歌仔戏戏服开始大量使用亮片,以增加舞台戏曲效果。晚近部分大型歌仔戏剧团之戏服更加多元、丰富。

演员装扮

歌仔戏装扮颇为费时,演员于演出前先依剧中脚色化妆抹粉,通常极为浓艳,其用意在于突显五官,夸大色彩以使远距离之观众得以看清楚演员的扮相、表情。以造型而言,旦脚及青衣贴头片,受到京戏的影响;但歌仔戏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逐渐改成不贴头片,不梳大头,而将头发梳成发髻,小生则绑水纱,尔后演变成戴头套,犹如古装之造型。



源远流长的厦门歌仔戏文化

歌仔戏是什么呢?想必大多数闽南人对歌仔戏并不陌生,因为它是福建省闽南方言的一种汉族戏曲,它也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那么,你想知道它的来历吗?它又有什么神秘故事呢?那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厦门文化吧!

文化是什么?没有一个人可以给文化下一个定义。是文字?艺术?谁也说不清。

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并不是必然的,它是人类在生活劳动中与环境,背景,时代慢慢融合,逐渐形成的。甚至文化并不是人们特意创造,而是在一个逐渐的过程中渐渐凝聚起,具有生活,背景,地域特色。因而每一种文化都有适合她自己的领域。

岁月沧桑,厦门戏曲从昨天走向今天,经历了许多曲折,渐渐深深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扎了根,成为民间生活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其中歌仔戏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歌仔戏又名乡剧, 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1662年大批闽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带去了“龙溪锦歌”、“安溪采茶”和“同安车鼓”等民间音乐艺术,出现了“歌仔馆”。明末清初,受梨园戏、高甲戏和京剧等剧种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先在台湾流行,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再取名“乡剧”。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动听,深受群众喜爱。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其它剧目如《火烧楼》、《五女拜寿》、《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白蛇传》、《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

一、产生

歌仔戏流传于台湾,福建闽南及东南亚闽语系华侨聚居地。50年代初,大陆将歌仔戏命名为芗剧。80年代初,厦门恢复原来的名称歌仔戏。

提到歌仔戏,大多数人只知道她起源于台湾,但事实上她的根却在闽南。歌仔戏的基础本是厦门艺术较为重要一部分的“歌仔”。

歌仔,是一种说唱音乐,流行于厦门、龙溪等地。漳州称之为锦歌,台湾及厦门称之为歌仔。歌仔语言生动,平仄押韵,地方色彩浓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加上演唱内容都是群众熟悉或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故事,反映群众的思想感情,朴素动听,所以很受群众喜爱。

歌仔的来源,至今还未发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在清朝时期,厦门的歌仔已经相当盛行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厦门歌仔的鼎盛时期。

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记载,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福建子弟兵东渡收复台湾,从而把流传“锦歌”“车弄鼓”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并与当地名歌小调相结合,在台北等地的农村、渔区广泛流行,出现了坐唱形式的“歌仔馆”……

郑成功部队把歌仔带到了台湾,并且随着大量的福建闽南移民迁徙到台湾,歌仔在明末清初流传到台湾,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民歌,融合了闽南民间歌舞车鼓以及其他民间艺术的成分,到20世纪初,形成歌仔戏。

而又由于早期歌仔戏是在广场或寺庙平地随便演出,所以又被称为“落地扫”。落地扫是歌仔戏最简单、最原始的演出形态。

二、传入

虽然歌仔戏的基础歌仔是由闽南地区传入台湾,但歌仔戏的形成确是在台湾。因而也开启了歌仔戏的新的传播旅程。

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相互遥望。当初许多闽南人就从这里起航,怀着眷恋、带着悲伤,漂泊到台湾。他们在台湾拓荒扎根,繁衍生息,播种着同源的文明。在渡台的悲歌中,海峡紧紧地接连成一条思念线,两岸人来来往往,厦门成了闽台出入的重要门户。外来人口的增加,使厦门成为各地文化的交汇地,成为闽南文化的中心,各种民间艺术也都汇集而来,产生于台湾的歌仔戏,也在20年代中期传入厦门。

当初那么多种艺术文化的汇集,在海浪的潮打下,都渐渐消散,淡去。然而,歌仔戏却流传至今。看歌仔戏的产生与传播,是两岸共同文化的结晶。海峡两岸本就是文化同源,血脉同流。

 
精彩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