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什么_孔子的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2023-08-07 23:51:49 作者:无人像你



孔子的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

作为孔子核心思想的仁学,其主要的内涵是什么

部分内容介绍:

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孔子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

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的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

部分内容介绍: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孔子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荀子》的主要内容 《荀子》主要思想

您好,今天乐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荀子》的主要内容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荀子的主要思想:天道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 1、天道自然的思想: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3、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4、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5、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6、 2、“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7、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8、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9、 3、“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

10、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

11、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

12、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

13、 扩展资料 荀子儒学地位 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

14、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内容是(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小源,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内容是,关于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内容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内容是(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1、三个离不开指的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2、 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意义: “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4、 “三个离不开”思想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5、 从“两个离不开”发展而来的“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6、 它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还是礼?

提问:

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还是礼?

最佳答案:

最佳答案如下:

-->

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还是礼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孔子的核心思想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更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 *** 。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扩展资料:

孔子的更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更高理想社会。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更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要求统治阶级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孔子的核心思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还是礼、孔子的核心思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森林防火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1、检查线路附近隐患,严禁电线打火引起山火;

2、检查生产生活用火,严禁熏肥燎地边;

3、检查垃圾堆放地,严禁野外焚烧;

4、检查进山活动人员,严禁野外吸烟和将火种带入林区;

5、检查鞭炮燃放点,严禁在林区周围燃放鞭炮;

6、检查铁路沿线,严禁闸皮脱落引起山火;

7、检查进入林区施工人员,严禁带火种进入林区;

8、检查外来务工人员,严禁野外取暖等用火行为;

9、检查地域流浪人员,配合公安人员带出管界,严禁在本地住宿过夜;

10、检查过路司机和过路人员,严禁烟头抛路边。



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内容:

1、重视现实生活,追求物质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2、反对消极,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3、在文学上表达人的真实感情,反对虚伪造作。

4、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

5、反对教会禁锢人性,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发财致富。

6、反对悲观主义。

7、需要对未知世界的探求。



孔子曰什么意思 孔子曰意思是什么

1、孔子曰(yuē)意思就是孔子说。

2、曰拼音:【yuē】

部首:曰

总笔画:4

3、解释:

(1)说:子曰诗云。

(2)为(wéi ),是: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3)叫做: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4)语助词,无实义:昊天曰明。



摘要是什么意思 内容摘要怎么写

关于摘要是什么意思,内容摘要怎么写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怡怡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是什么意思 内容摘要怎么写


1、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2、 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

摘要是什么意思 内容摘要怎么写


3、摘要是对论文综合的介绍,使人了解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4、 其中学术论文的摘要是论文的缩影,它以简短而易懂的文字直接陈述论文的内容,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切不可加进文摘编写者的主观见解,不加注释和评论,清楚而完整地显示出论文的概貌,必须符合客观性原则、简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和排除性原则。

5、 扩展资料: 造成摘要写作不规范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从责任编辑的角度看,造成这种不规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责任编辑业务水平不过关,无法按规范要求修改摘要;由于出版周期短,修改摘要需要耗费责任编辑过多时间,导致责编对摘要未作规范化要求;责任编辑责任心不强,对不规范摘要置之不理。

6、 2、从作者的角度看,造成摘要不规范的原因有:作者过于注重论文发表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摘要的重要功能,因而对摘要的撰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作者对摘要存在认识误区,把摘要与内容简介混淆。

7、 3、第三种情况比较特殊,一些学术期刊因各种原因,忽视本刊摘要的规范化,让自己的刊物呈现出摘要写作多样化,使不少投稿作者按期刊摘要的“样式”依样画葫芦,写出不合规范的摘要。

8、 甚至一些资深的学者也不得不“入乡随俗”,不断地变换“摘要”的写作格式。

9、但总的来说,摘要写作误区主要有四个方面。

摘要是什么意思 内容摘要怎么写


1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孟之道中的精髓是什么意思(孔孟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孔孟之道精髓是什么

孔孟之道精髓是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所谓孔孟之道,就个体而言,是弘扬、践行仁、义、礼、智、信等德行;对社会而言,是弘扬中华之德道:即厚生、爱民,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之道。

孔孟之道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是巨大的还是渺小的 正:巨大的 反:渺小的 给我一些关于渺小的材料好吗

1,孔孟的精髓是喜欢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2,孔孟的一些所谓道理过于渲染性。

3,孔孟的大部分理论都建设在人与人关系不平等的基础上。

4,不合乎宇宙和大自然定律。同物种或同次元的东西应该是相互平等,才是平衡的宇宙论。

5,理论太过灌入感,缺乏让人独立思考和上进的一面。

6,此理论最大的笑话,没朝代当权者都利用它来巩固势力,教化百姓。可当权者每每自己的行为都和此理论背道而驰。

孔孟思想的精髓

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

孔子 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享年73岁左右。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不为已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之下,不追击敌人。在某种情形之下,不向主敌射击,不设险以谲诈取胜。既已给敌兵第一下白勺创伤,不乘势作第二次的戳刺。头发斑白的人,不拘为俘虏。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的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原则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的本身,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是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知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中国战国xa0xa0xa0xa0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在春秋的时候,虽然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而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纪录。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句话可能反映着当时各国备战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不可能是无的放矢。

礼之别

在宋朝以后,《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无可估量的影响。而亚圣以慈悲为怀的心肠,为民请命,他讲的话有时也富有情感,有时尤任直觉,例如“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这关键处有如卢梭之论自由。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中国古代礼仪在当代的地位?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从礼这里出发衍生出来的。这就是完整清晰的知道了孔学礼教和现代社会学说联系起来了。孔学的礼不是仅指一般的礼仪,礼仪只是遵循礼(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礼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所以三代不同礼(夏商周),礼也是与时俱进的。

孔孟之道是指由孔子和孟子的言论及思想所构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孔孟之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是源远流长的。从汉代董仲舒上表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方针,这些都体现了孔孟之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呢?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各国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较量的文化大格局下,孔孟之道又怎么才能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呢?

对于孔孟之道的文化精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孟之道包含许多思想,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在今天也值得人们思考的主张。我认为,从今天的视角来观察孔孟文化,其精髓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提出。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他们一直向统治者阐述普通百姓对一个国家、对社稷的重要,这在以权为尊的古代是很难能可贵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还主张君王要像周文王那样将皇家园林与民众共享,说:“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论语·尧曰》赞扬历代古王的“民为贵”行为——“„„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对于民与国的关系之轻重,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以免生命受到威胁(“乱邦不居”)。孟子继承他的思想说:“杀害无辜的老百姓,读书人就可以离开他的国家。” (“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 者服上刑。”( 《孟子·离娄上》 )孟子又在回答梁襄王“谁能统一天下”的问题时说:“不轻易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些,充分体现了孔孟之道把人民的生命看得比国家、君主都重要。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每一个在位的古代君王取得的统治上的昌盛都离不开对人民的关心和重视。现在说“爱是没有国界的”、“和谐地球村”,也就类似孔孟之道的“大同”思想。这种思想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方针是有共通之处的,当然孔孟之道中的爱民是建立在忠君的基础之上,这与今天我们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道家的精髓是什么

道家的思想精髓是:清净无为。

分析:老子说,人身上牙齿最硬,舌头最软,所以牙齿最先掉落,而舌头永远鲜嫩,说明道家哲学的核心就是探讨如何保全个体的生存,为了保全个体的生存,可以让邪恶肆意横行。中国人待人处世的原则正是道家的宽容忍让,像阿Q那样让人打了就说是儿子打老子,钱被抢去就打自己一耳光,就是道家。鲁迅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他在《阿Q正传》里批驳的实际上是道家,阿Q精神实际上就是道家哲学的极端化,它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心理医生,它能使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中都保持心理平衡,它是绝对乐观主义

孔孟之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孔孟之道的主要思想是是弘扬、仁、义、礼、智、信等德行。对社会而言,是弘扬中华之德道,即厚生、爱民,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之道。

孔孟之道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

孔孟之道的产生背景。

孔孟之道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