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美味,土家族的饮食文化_别具风味的撒拉族饮食文化

2023-08-04 00:02:41 作者:谁会心疼



人间美味,土家族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反映了人们在日常饮食中的方式、过程和功能等结构组成的一个总和。它是一个民族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思想和哲学。同时一个地方的饮食也受到环境,生产力的影响。在土家族文化中饮食这方面就有着较重的地域色彩。

冬天就应该来一场别具特色风味的清真美食

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土家族的饮食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

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

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石耳炖鸡鸭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

土家族的饮食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别具风味的撒拉族饮食文化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中国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地区。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撒拉族所有的习俗得根据伊斯兰教而定。撒拉人自称“撒拉儿”,其他民族称之为“撒拉”。那么,撒拉族有哪些别具风格的饮食习俗呢?一起来撒拉族文化中看看。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

撒拉族先民于700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徙至青海循化,据史书载,那时其先民过着游牧生活。迁徙以后,虽然其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但畜牧的习惯至今未变。不少撒拉族人家都养着一、二十只羊,一两头牛,牛羊多的还在附近山上圈养。这些牛羊一方面解决了农业所需的肥料,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肉食之需。撒拉族的肉食佳肴,古朴自然,代表了撒拉族人个性和风格。

牛羊头蹄是撒拉族人普遍爱的一种肉食。宰罢牛羊后,砍去犄角,用烧红的铁铲把牛羊头上各部位的手燎尽,再用碱面水洗净。用刀从牛羊头的嘴角处沿牙骨割到耳后根,劈成两半,放时锅里,烧开后加放小麦同煮。调料只用当地产的花椒和青盐。当煮到肉皮脱落时即可食用。早餐时,主妇把肉捞到案上,一块一块地取下,将每个部位分放到各人的碗里。牛羊蹄肉须每人一份,眼睛通常由老人吃,据说老人眼花,可以直到“吃啥补啥”的效果。吃完肉,每人还要喝一碗带汤的麦仁。

另外,宰牛羊的当天,撒拉人还将牛羊肠、肚等用碱水洗净,再将牛羊心肝等剁成肉末或肉泥,拌以面粉、葱花等,细心地塞进牛羊大肠里,用细线封口。另外,将豆面和白面拌匀调成面糊,由两人合作,灌入小肠内,封口,和大肠一起放进锅里,同时再放进几块胸叉肉一块儿煮。约10几分钟,大小肠即熟。为防止肠皮煮烂,火候要适中。煮熟后,即请来亲友,由主妇捞出放到盘子里,端到客房的炕桌上,每人准备一把刀,客人自己一节一节地割下吃,各人的小碗里盛有用蒜泥、辣酱和醋调成的佐料汁。

无论是牛鲜美的羊头肉,还是香甜的牛羊肠肚,热情的主人都要分送给左邻右舍几碗品尝。

麦仁饭是在丧葬礼仪中全村人集中食用的一种食物。安葬亡人后的第三天,在丧属家里支起专用大锅,左邻右舍的妇女们抬来泉水,装满大锅,本“孔木散”(宗族或家族)的小伙子们则上山打柴,准备烧火用。三、五个妇女们则将小麦洗净,一点一点地放进村里的大石臼里捣烂,并吹去麦皮,倒进大锅,放少量蚕豆或豌豆,开始烧火,经过十几个小时,才能煮烂;尔后将肉丁、葱花等炒出来的“乔花得”倒进大锅,搅匀即成。

丧主还要宰一只羊,将羊肉煮熟后,切成约三个手指头大小的肉份子。一切准备好之后,下午三点左右,派十几个孩子到村里较高的地方向全村人呼叫来吃麦仁饭。村里人听到呼叫声,便自带碗筷去吃麦仁饭,吃毕,每人分得一块肉份子,带上一碗麦仁饭回家。男人及孩子们吃完后,才由妇女们吃。此后,丧属每周煮一次,家庭条件好的要煮5-7次,一般的也要煮2-3次。煮麦仁饭有原料(小麦、羊等)一般由丧主的亲属提供。

按照伊斯兰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

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别具风味。



别具风味的海南黎族饮食文化

黎族是主要聚居在海南地区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最接近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黎族人民多能讲汉语,苗语海南方言等,所以也有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情况存在。黎族的饮食文化作为海南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含着浓浓的海南气息,你难道不想见识见识?

黎族的饮食文化一样多资多彩。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时,先把鼠投入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或烧即可。

黎族人的主食分为以下几种:

一、大米饭。材料为稻米。稻米又分白米、红米和糯米3种。米饭的制作过程为,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锅,把锅内的水煮沸后,按水下米,用勺子搅均匀,火候适中。米饭煮半熟时盖上锅盖,将灶里柴火取出,用火炭的余热将米焖成香喷喷的米饭。

二、山栏米饭。山栏米质好,营养丰富,煮成米饭,清香扑鼻,是黎家迎宾待客的上品。

三、竹筒饭。用水把米浸泡、滤干后,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适量食盐拌匀填入竹筒(用生山竹或家种云竹的幼竹制作)内,再灌上适量清水,用芭蕉叶堵塞封口。然后把竹筒放进火堆里慢慢翻烤,制成竹筒干饭。黎语称竹筒饭为“眉万”。竹筒饭芳香可口,人们出门远行多带竹筒饭用餐。喜庆佳节也要制作竹筒饭。竹筒饭不易变质,可保存一周。当代竹筒饭已成为宾馆酒店宴席上人们品尝黎家风味的佳品。

四、红薯饭。黎族家家户户都种红薯。红薯饭的制作颇具特色:把生红薯洗净切成小块,先下米待煮半熟时放入红薯,以三成米、二成红薯混合煮成稀饭或干饭。另一种是把红薯切成小片晒干,掺米煮成稀饭。夏天吃红薯稀饭清甜可口,凉爽解热,有保健的作用。

五、南瓜饭。五指山地区,人们常煮南瓜饭食。制作南瓜饭时,先削去瓜皮,清除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块掺米下锅,煮成稀饭或干饭。或是糯米掺南瓜肉,用蒸锅蒸成米饭后,用木臼舂烂,制成南瓜饭团,这是一种独特的风味。

六、黄姜饭。把生黄姜舂烂,取其黄色姜水煮米饭。饭质黄色,有独特的香味,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给产妇补身。

七、玉米饭。山区多把玉米种植在山栏园,收回的玉米脱粒晒干。将干玉米粒放进木臼里加入适量清水,把玉米舂成碎粒后用簸箕扬去壳,保留均匀的玉米粒。可熬成玉米稀饭,也可掺进大米煮成干饭。玉米饭营养丰富,是黎家主食之一。



汉族饮食禁忌,汉族饮食文化

人们在探索饮食的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汉族文化,因为饮食时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也不单单再是为了需求,更是进化成了一种享受,当然其中包括一些禁忌。今天就探讨禁忌。

同中外其他民族相比,汉族的肉食禁忌至少有两大鲜明的特征:其一,禁食动物较少且禁食不十分严格;其二,一定条件下对非禁食动物也进行禁食。空中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土中钻的,汉族人都敢吃,汉族人确实以此而着称世,以致于人们这样戏谑汉族人:“带翅的不吃飞机,带腿的不吃板凳,带毛的不吃掸子。”在汉族中,禁食动物之少可以想见!

对蛇的禁食与汉族的图滕“龙”有密切的关系。龙是一种混合型的图滕,它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龙的主干是蛇。从《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记载上看可证明这一点。从上古时代起,汉族就形成了对蛇的许多禁忌。蛇的进一步神秘化,便升华成龙。直到今天,汉族民间仍然把蛇称为“小龙”。对蛇的禁食实含有图滕崇拜的因素。

猫是被汉族人饲养的唯一被禁食脊椎动物。传统的“六畜”(马牛羊鸡犬猪)是不包括猫的,汉族人为何单单禁食用于捕鼠的猫呢?答案是猫很早就是汉族居民的宠物。人们养猫(尤其是社会上层)目的在于取乐而非捕鼠。

人们禁食倾注自己深厚感情的宠物是人类学上一个普遍的现象。古代汉族人禁食猫的原因和当今欧美人禁食狗的原因是一样的,都归之于它们是宠物。想想现在一些看家狗成为人们的盘中餐,而哈叭狗、狮子狗等宠物狗却被人们禁食,我们就会充分理解汉族人禁食猫的原因了。

猫头鹰,在古代又称鸱鴞,它夜出昼伏,生活习性与古人心目中的鬼相同,又因它生活和居住在荒丘丛棘和坟墓之间,古代的汉族人认为它可与阴间相往来,加之它的叫声怪异,猫头鹰就成为鬼怪恐怖的象征。故汉族人普遍对猫头鹰畏而远之,更谈不上食其肉了。

老鼠也是汉族传统禁食的动物。老鼠居于地穴之中,夜间活动。在古代汉族人认为它可以与鬼神相交通,可预知人事的吉凶祸福。老鼠如果有异常的举动,诸如“夹尾而舞”、“以尾画地”等等,认为都是在预告祸事将临。鼠咬人身上的东西,被认为是灾难的前兆。对这位过街人人喊打的“先知”,汉族人是怀着畏和恨的心理的。对于鼠肉,汉族人采取了避而远之的态度。

汉族禁食的昆虫也不少,例如蛆、蝨子、苍蝇和蚊子等。一提起它们,恐怕有些汉族人就会作呕的,更不用说去食用它们了,汉族人禁食这些昆虫可用现代生态学家们提出的“最佳搜寻理论”来解释:这些昆虫太小,又过于分散,捕捉不易。

如果把这些昆虫作为食物,捕获一定量的昆虫在时间花费上是过于昂贵的,即这些禁食昆虫是不值得作为肉食去捕捉的。这种理论同样解释了汉族人为何不吃蚯蚓、蜘蛛等和昆虫相类似的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甚至包括象蝙蝠这样的小型脊椎动物)。

在以上这么禁忌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

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土家族的特色饮食是什么

1、炒腊肉:以黄豆或葱头煎炒。

2、腊血豆腐:土家人人杀年猪以猪膛血、豆腐、肉丁及多种佐料拌和熏制而成,切片炒吃。

3、炖腊猪蹄:用炒罐炖腊猪蹄,为席上一珍。

4、荷渣:以黄豆磨浆,拌南瓜叶或韭菜等叶菜文火炖煮。

5、石耳炖鸡:取整鸡(鸭)与石耳清炖。石耳,产于张家界大峰林绝壁,古为土司贡品。

6、腊豆腐:年前半月磨豆腐,烟火熏腊,切片切丝与猪羊牛鸡下水清炖或干煎。

7、泥鳅钻豆腐:将泥鳅置于清水中饿漂三天,使其空腹,再放入凝固猪油中让其饱吃,然后将豆腐泥鳅入 锅,慢慢升温,泥鳅必纷纷钻入豆腐,焖至炸肚再添佐料。

8、蒿子打糍粑:取野白蒿加工如绒,和糯米蒸熟再用木槌反复捶打做成圆粑烤吃。

9、苞谷白糖:用苞谷熬成稠状白糖,再反复拉扯成品,置炒米中存放。吃时以木棰敲脆,绵软香甜。

10、炒米:将糯米通过蒸、晒成阴米,再置沙中炒成爆米花,以此冲菜,上置苞谷白糖,为土家族著名待客之茶饮。



土家族酱香饼,土家族的美食骄傲

“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这是我们从小开始老一辈就经常教导我们的话,不过如今的快节奏生活让学生或者是上班族都不一定有时间吃早餐,这时候随手一份的土家酱香饼就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那么,本期小吃文化大全一起了解土家族酱香饼。

土家酱香饼又称土家香酱饼、湖北酱香饼、恩施酱香饼、武汉酱香饼,是湖北省恩施长阳土家族一种特有的小吃,后来被北京谭震改进成大众口味,火遍全国。土家酱香饼以香、甜、辣、脆为主要特点,香中有香、甜中带绵、辣而不燥、外脆里软,是独具风味的大众食品。

此饼以香、甜、辣、脆为主要特点,它辣而不辛,咸香松脆。在远古时,每逢丰收过节早才能吃得上,据当地人说:“此饼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武当山的斋法号为德福僧人,他用多年自制的斋菜及多种药材和香料秘制而成”,凡上武当山的香客品尝后都回味无穷,赞不绝口。

后来此技术不慎流传,几百年来以他独特的口感与风味传承于土乡人间,今天它掀开了面纱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都市,已成为都市生活不可多得的集色、香、味于一体的独特的香酱饼大众口味食品,在很短的时间内畅销热卖于全国大中小城市。

土家酱香饼中的面粉中所含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其次还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土家酱香饼也叫香酱饼,是湖北省恩施长阳土家族的一种特有的小吃,后来被北京谭师傅(谭震)引进推广,改进成大众口味,火遍全国。

能量6389.75.千卡维生素b60.34毫克、蛋白质101.2克、脂肪514.45克、碳水化合物363.7克、叶酸270.2微克、膳食纤维14.38克、胆固醇2357.5毫克、维生素a351微克、硫胺素2.03毫克、核黄素0.73毫克、烟酸8.64毫克、维生素e4.36毫克、钙411.2毫克、磷1003.75毫克、钾1299.9毫克、钠4344.85毫克、碘55.3微克、镁277.7毫克、铁10.22毫克、锌3.46毫克、硒65.92微克、铜0.55毫克、锰0.76毫克。

【结束语】在许多地方的早餐中都是有着一些土家族酱香饼,早餐是很多人都在乎的一次,却依旧是在营养上面少了一些,土家族酱香饼不仅仅是方便快捷,而且营养也是不差的。



苗族饮食文化

苗族是一个分布非常广泛的民族,这也使得苗族的饮食习惯因为地区不同而不同,其中苗族分布最多的西南地区饮食习俗最具代表性。

那么,从中国饮食文化来说,苗族的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日常饮食

苗族的日常主食有大米、玉米、高粱、小米、荞麦等。副食则为西南山区常见的瓜果蔬菜。黔南、湘西和广西的苗族因为地势原因,多产水稻,因此主食以大米为主,而黔北、黔西的苗族则是靠山吃山,日常主食多以玉米、荞麦、高粱等适宜于山地生长的杂粮为主。

饮食偏好

苗族人嗜酸,这是苗族饮食习惯中最大特色之一。这种习俗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西南苗人身处大山之中,交通的不便利,以及四季分明的气候,使得他们发明出储存食物的方法便是腌制,吃不完的时令蔬菜和肉类,苗人会用坛子腌制起来,通常可以存储三五月甚至好几年。

在苗族农家中,每家每户都有坛子菜和酸汤。坛子菜的种类各式各样,从蔬菜瓜果到鸡鸭鱼肉,基本上都能做成坛子酸菜。苗族人喜酸,酸辣子、酸鱼是苗人的大爱,在烹制新鲜蔬菜时,也常常喜欢拌以酸汤及酸菜沫,以调味。这种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山中缺少食盐有关。

离不开酒的民族

苗族人嗜酒,在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酒。有烧酒、甜酒、泡酒等多种,其中烧酒最为普遍。逢年过节,招待宾客,酒是苗家的必备。黔东南的“拦路酒”习俗更是具有特色,进入苗寨的宾客,在寨子门口,要饮下苗族同胞用牛角装着的酒,方才能进入寨子中。“拦路酒”是苗族人表达好客热情的方式。



怒族人的美食有哪些,怒族人日常饮食

怒族是分布在我国云南、西藏,境外缅甸地区的一支民族,拥有瑰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要了解怒族文化,从怒族人的饮食习惯方面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那么今天就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怒族人的美食有哪些吧。

咕嘟饭

怒族人的主食是包谷、养等粗粮,然而他们粗粮细做,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做法,“咕嘟饭”便是其中之一。“咕嘟饭”的原料是包谷面或荞面。先把一满锅水烧开,舀去一半水待用。将包谷面或荞面装进锅里,盖上锅盖煮。等水渗透包谷面或荞面后,用小勺搅拌,这时面粥会越煮越稠。

之后把先前舀出的开水适量倒进锅里,盖上锅盖焖上片刻,再搅拌,再焖,反复几次。这样做出来的饭,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香味,入口之后,回味绵长。由于在烹任过程中,会发出"咕嘟咕嘟"的面粥沸腾声,因此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为“咕嘟饭”。

漆油茶

漆油茶所含的漆油是从漆树果实榨出来的油脂,呈腊黄色或灰褐色。其性温,味辛淡,是僳僳族、怒族特有的食用油。居住在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僳族,与西藏察隅地区接壤,食俗受藏族影响;但怒江地区地处亚热带,不产牦牛和酥油,而产漆蜡。僳僳族、怒族同胞就用漆油代替酥油,制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既富含营养又具民族特色,是他们待客的名饮料。

咕嘟酒

怒族咕嘟酒是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特产。怒族咕嘟酒的酿制法,其第一步与羌族的蒸蒸酒根基沟通,即将玉米粉制成酒。其特点表此刻饮用时先将坛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插手适量开水,再拌入些蜂蜜或糖,滤去渣,饮其汁。

琵琶肉

琶琵肉腌制的具体方法,是将宰杀后的猪刮毛洗净,开膛取出内脏,剔去骨头。然后撒上用花椒、胡椒、草果、盐等调制的佐料面,还要抹上烧酒。用线把刀口缝好。在猪耳朵里各塞上一个核桃,在猪鼻孔里也各插一根粗细刚好能塞严鼻孔的小木棍。

放置几天之后,取出木棍,灌一些盐水进去,再塞严木棍。同时在针线缝合处涂上一些核桃油。如此反复数次后,就可放在火塘篾笆上熏或晾在房头,等到干了之后即成一具完整的琵琶肉,一般情况下,头年腌制的琵琶肉要到大年三十晚上才食用。由于腌制方法复杂,存放时间较长,所以其味道非常可口。



让人嘴馋的裕固族饮食文化

裕固族的人民生活在大草原之下,那里有着天然的大草原和成群的牛羊,而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显得与众不同。下面的裕固族文化为您带来裕固族的饮食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裕固族是中国西部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牧居在祁连山以及河西走廊的明花、黄泥堡等地,有一万多人。裕固族的族源主要为回鹘人和蒙古人。由于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裕固族的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一直以来,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早晨起床后,牧人们将熬好的茶水(或清水)舀一勺,撒在帐篷周围,然后开始喝茶,吃过早茶,就出去放牧,中午吃炒面或烫面烙饼,喝午茶,下午再喝一次酥油茶,晚上,一切活路都干完后,一家人才在一起做米饭或面条吃。

由于历史原因,裕固人特别是偏远牧区的人们很少能吃到蔬菜,如今这种状况已得到基本改变,离城镇近一些的地区可随时买到各类新鲜蔬菜。相比而言,肉食在裕固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手抓羊肉是裕固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

此外,还有烤全羊、羊肚烤全羊(羊肉剁碎后装入羊肚内,然后埋入火堆烤制而成)。不论是在草原牧区,还是在各地都市,上述食品都被裕固人认为是“地道”的本民族的特色食品。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

裕固族平时还喜将面粉做成面片、炸油饼、包子等,最拿手的是吃水饺,到了冬天,家家都要做许多饺子,然后冻起来,现吃现煮,有的人家甚至一直可以存到春天大忙时再吃。

裕固族人好酒,而且酒量不小。不少人能喝4斤白酒.有的妇女也能喝上斤把。以酒待客是传统习俗之一。他们的习惯是先吃后喝,在吃饱之后再喝酒。裕固族人喝酒从来不要莱,只是喝光酒。

裕固人禁食“尖嘴圆蹄”肉。“尖嘴”主要指飞禽和鱼类,“圆蹄”则指驴、骡、马这三种动物。现代裕固人基本上不禁食“尖嘴”类动物,而对于“圆蹄”类则仍禁食。另外,不在“尖嘴圆蹄”之内的狗肉,也在严格禁食之列。喝茶时一般用一根筷子,忌用两根。给客人递茶碗、敬酒时忌用单手,须为双手以表敬意。



别样风味的漳州饮食文化

漳州背山面海,与多地地理位置相邻,漳州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受了相邻地区的影响,闽南菜首先对其影响较大,但漳州的风味不是传承闽南风味,它还受客家和潮汕风味的一定影响,现在漳州菜风味是泉州与潮汕风味的结合。

正餐

漳州居民传统的正餐是早、午、晚三餐。中午吃粒饭(干饭),早、晚吃糜(粥)。本地人多轻早餐,重午餐。早餐的粥比晚餐稀,仅佐以小菜。午餐吃干饭,菜肴较丰。

主食

漳州人多以大米饭为主食。旧时贫家稀饭多掺入番薯签(番薯切或锉成条状晒干),沿海地区过去还以番薯为主粮。从前干饭多用鼎(圆底锅)焖成,农家则在熬粥时捞出部分干饭供主要劳动力吃。渔民和铁匠惯食粘稠的粥,称“打铁仔糜”。农民常用草编小袋装米煮成饭包在外出时吃,称“茭志饭”。

菜肴

漳州居民对菜肴比较讲究,烹调注意刀工,刀工随烹调方法而异。宴请时切菜、肉的刀法不仅为保证煎炒后食物脆嫩,也表示对宾客的敬意。调料品种繁多,但大菜少用酒、醋、辛辣的调味品。炒盘讲究火候,汤菜多为清炖。从季节上说,冬尚浓醇,夏求清淡。

进餐习俗

漳州人忌吃饭时撒出饭粒或吃完饭碗内残留饭粒。俗以为糟蹋粮食会遭天惩罚,孩童吃饭不吃净,长大后会娶到(或嫁给)麻脸的配偶。吃饭时忌换座位,尤忌女孩换位,俗以为如此则日后有改嫁之虞。进食时不得照镜子以免日后口吃。俗谚云:“饭神皇帝大”,当别人在吃饭时不得随便打扰。进食时不得发出咀嚼声,俗以为猪狗进食才会发出响声。

小吃与点心

漳州盛行小吃,旧时卖小吃的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直到深夜,叫卖馄饨、鱼丸、肉粽、包子、面茶等点心。50年代后,点心担逐渐绝迹,卖小吃的店铺也合并成饮食店。

漳州人极讲究茶具,紫砂壶、杯、盘款式多样,玲珑精致。民间认为茶具越古越珍贵,长年沏茶的壶和杯内形成“茶卤”(即茶垢),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故最珍惜。墓里出土的茶具则视为宝贝,玩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