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一生_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一生

2023-07-31 23:40:44 作者:Full head All you(满脑子都是你)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一生

在佛教文化中,释迦摩尼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佛教的创立者,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构建出了佛教的基础思想。

过了腊八就是年 邢台市第八中学祝您万事 粥 全,腊八节快乐

那么,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释迦牟尼出生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太子。其父是国王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来自邻近的拘利国,是天臂城主善觉王的胞妹。摩耶夫人在嫁给净饭王后,多年并未生育。有一天夜里,她梦到有一头六牙白象王飞入自己的体内,至此才有身孕。印度有女人回娘家生孩子的传统,因此,快要到分娩时,摩耶夫人在宫人的陪伴下,启程赶往天臂城。途径蓝毗尼园时,摩耶夫人下车休息,在她伸手去摘一支无忧树枝时,从其右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可是,在悉达多出生后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净饭王又娶了摩耶夫人的妹妹波阁波提,是她把悉达多抚养成人。

释迦牟尼成长

悉达多太子天资聪慧,长到12岁时,就已经掌握了当时印度最高的学问,16岁时,娶了表妹耶输陀罗为妻。他的生活可谓幸福美满,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起因是他有一次驾车出城游玩。他在驾车经过东、南、西三座城门时,分别见到了人类老、病、死的三种状态,于是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不可逃避的痛苦。后来当他在经过北门,看到一位游行的苦行僧时,决定奉行这一古老的修行方法,以摆脱命运的枷锁。就在他29岁那年的一天晚上,他丢下妻子和家庭,独自出宫修苦行去了。

释迦牟尼出家

悉达多出宫之后,先是过着挨家挨户乞食的生活。然后他就去寻访一位叫做卡拉玛的圣者,这是一位住在拉加格里哈山的隐士。在悉达多找到圣者卡拉玛后,跟随其学习透过呼吸和瑜伽得到四禅八定的方法。他很快就学会了这些方法,但还是没能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因为他没能找到诸般痛苦产生的原因以及消灭痛苦的方法。于是,悉达多离开了卡拉玛。后来,他又师从另一位隐者拉马普特拉学习“非想非非想定”,可这也没能解除他心中的疑团。这时,悉达多决定自己寻找答案。

释迦牟尼成佛

一天,悉达多正在雪山打坐,有五位苦行者很尊敬他的成就而愿意跟随他。从此,他们一起流浪,住在森林里靠乞食为生。经过六年这样的苦修,悉达多的身体变得骨瘦如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可他还是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这时悉达多悟到,自己的苦行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他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身上沉积六年的尘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糜乳,恢复了体力。跟随他的五个人以为他放弃了,便都离他而去。无奈中的悉达多独自一人来到菩提迦耶的一棵毕波罗树下,盘腿而坐,总结过去的经验,并重新调整思维方法。经过数天苦思,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号称释迦牟尼,那年他只有35岁。

释迦牟尼建立佛教

释迦牟尼成佛后,立刻去找离他而去的那五个人。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释迦牟尼找到了他们,并立刻向他们传授自己悟到的佛法。这五人听到教说后,心悦诚服,便都皈依了释迦牟尼,成为佛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五比丘”。这五人便是世间最早的比丘。比丘的意思就是出家的男人。从那时起,佛教已经具备了组成宗教团体的三个要素:领袖、理论、参加人员。释迦牟尼是领袖,佛法是理论,五比丘是参加人员,佛教管这三个因素叫做“佛、法、僧”三宝。因此,释迦牟尼鹿野苑初转法(传佛法)这件事就被定义为佛教成立的标志。

释迦牟尼涅盘

在度化了五比丘之后,释迦牟尼便率领他们继续到处讲说佛法,增加比丘人数,扩大僧团规模。45年以后,释迦牟尼率领徒众前往拘尸那城游化时,入涅盘于拘尸那城帕瓦村旁的小树林里,终年80岁。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一生

在佛教文化中,释迦摩尼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佛教的创立者,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构建出了佛教的基础思想。

那么,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释迦牟尼出生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太子。其父是国王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来自邻近的拘利国,是天臂城主善觉王的胞妹。摩耶夫人在嫁给净饭王后,多年并未生育。有一天夜里,她梦到有一头六牙白象王飞入自己的体内,至此才有身孕。印度有女人回娘家生孩子的传统,因此,快要到分娩时,摩耶夫人在宫人的陪伴下,启程赶往天臂城。途径蓝毗尼园时,摩耶夫人下车休息,在她伸手去摘一支无忧树枝时,从其右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可是,在悉达多出生后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净饭王又娶了摩耶夫人的妹妹波阁波提,是她把悉达多抚养成人。

释迦牟尼成长

悉达多太子天资聪慧,长到时,就已经掌握了当时印度最高的学问,时,娶了表妹耶输陀罗为妻。他的生活可谓幸福美满,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起因是他有一次驾车出城游玩。他在驾车经过东、南、西三座城门时,分别见到了人类老、病、死的三种状态,于是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不可逃避的痛苦。后来当他在经过北门,看到一位游行的苦行僧时,决定奉行这一古老的修行方法,以摆脱命运的枷锁。就在他那年的一天晚上,他丢下妻子和家庭,独自出宫修苦行去了。

释迦牟尼出家

悉达多出宫之后,先是过着挨家挨户乞食的生活。然后他就去寻访一位叫做卡拉玛的圣者,这是一位住在拉加格里哈山的隐士。在悉达多找到圣者卡拉玛后,跟随其学习透过呼吸和瑜伽得到四禅八定的方法。他很快就学会了这些方法,但还是没能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因为他没能找到诸般痛苦产生的原因以及消灭痛苦的方法。于是,悉达多离开了卡拉玛。后来,他又师从另一位隐者拉马普特拉学习“非想非非想定”,可这也没能解除他心中的疑团。这时,悉达多决定自己寻找答案。

释迦牟尼成佛

一天,悉达多正在雪山打坐,有五位苦行者很尊敬他的成就而愿意跟随他。从此,他们一起流浪,住在森林里靠乞食为生。经过六年这样的苦修,悉达多的身体变得骨瘦如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可他还是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这时悉达多悟到,自己的苦行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他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身上沉积六年的尘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糜乳,恢复了体力。跟随他的五个人以为他放弃了,便都离他而去。无奈中的悉达多独自一人来到菩提迦耶的一棵毕波罗树下,盘腿而坐,总结过去的经验,并重新调整思维方法。经过数天苦思,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号称释迦牟尼,那年他只有。

释迦牟尼建立佛教

释迦牟尼成佛后,立刻去找离他而去的那五个人。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释迦牟尼找到了他们,并立刻向他们传授自己悟到的佛法。这五人听到教说后,心悦诚服,便都皈依了释迦牟尼,成为佛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五比丘”。这五人便是世间最早的比丘。比丘的意思就是出家的男人。从那时起,佛教已经具备了组成宗教团体的三个要素:领袖、理论、参加人员。释迦牟尼是领袖,佛法是理论,五比丘是参加人员,佛教管这三个因素叫做“佛、法、僧”三宝。因此,释迦牟尼鹿野苑初转法(传佛法)这件事就被定义为佛教成立的标志。

释迦牟尼涅盘

在度化了五比丘之后,释迦牟尼便率领他们继续到处讲说佛法,增加比丘人数,扩大僧团规模。以后,释迦牟尼率领徒众前往拘尸那城游化时,入涅盘于拘尸那城帕瓦村旁的小树林里,终年。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佛教是现如今的三大宗教之一,更是在世界各地有着许多的信徒,而佛教发展最为繁盛之一就是中国。释迦牟尼佛则是佛教的创始人,你知道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有什么故事吗?

那么,本期佛教人物一起来了解吧!

还想了解》》佛教中的西方三圣是谁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属于憍萨罗国,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生有一子名罗睺罗。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佛陀29岁出家(或19岁、25岁)。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然后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剃发和托钵是当时出家沙门的风尚,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

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

释迦牟尼苦行处是尼连禅河畔的优娄频罗聚落。苦行流行于各个时代,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而达到精神的解脱。通过六年的深入体验,展开与苦行的正面对质,他把自己弄得形销骨立,最终确认苦行无益并终止苦行。据载其他苦行者都感叹他的坚毅,以为他将死去;而他也表示自己所经历的苦行是空前绝后的,但仍无法达到觉悟与涅盘。

他想起小时候在树下达到初禅之事,认为这或许能帮助自己通往觉悟,但极瘦瘠的身体难以实现初禅。他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随从的憍陈如等五人以为他放逸堕落而厌恶离去,这说明苦行在当时出家修行者中受到普遍崇敬。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的事实,成为他后来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即佛教的教义不强迫人们去做极端的苦行实践。



揭秘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生平

摩尼教在中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期间两个主要朝代的建立都和摩尼教有关。至今,在福建省福州市仍有浦西境摩尼教文佛祖殿,福建泉州晋江市仍存有小型摩尼寺,当地俗称草庵寺。有着如此大影响力的摩尼教,曾经风靡一时。那么在摩尼教文化中,跟小编一起来揭秘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的生平。

摩尼(mani,216年4月14日——约274年)是摩尼教的创始人。母亲满艳(maryam)与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亲戚关系。

摩尼诞生于巴比伦(babylonia)北部的玛第奴(mardinu)。父亲跋帝(patek)原住哈马丹(hamadan)曾参加犹太派基督徒派别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这个教派以禁欲和实行烦琐的浸礼仪式为特点。摩尼从四岁起就被他父亲带到这个教派中生活。摩尼自称从小受到天使启示,他二十四岁时(240年4月19日)受到神我(syzygos)一次最重要的启示,涉及以后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义。他遂与厄勒克塞派决裂,如果没有他父亲的保护,可能被杀。摩尼离开这个教派,来到泰锡封(ctesiphon),只有两个追随者,后来他父亲也皈依了他的宗教。

摩尼及其少数信徒曾在波斯北部传教,后来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兰(turan,在今俾路支地区)国王皈依摩尼教。从印度回来后,摩尼赢得了波斯萨珊王朝国王沙卜尔(shapur)的兄弟、呼罗珊(khurasan)总督卑路斯(peroz)的友谊,通过他得以晋见沙卜尔。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了《沙卜拉干》(sabuhragan)一书,概述摩尼教的教义,题献给沙卜尔。沙卜尔给了摩尼书面文件,准许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国范围内任何地方旅行和传教。摩尼派使徒阿驮(adda)、承法教道者帕提格(pattig)等向罗马帝国境内传教,派末冒(mar ammo)等向东方传教。

摩尼教在不长时间内已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宗教。瓦赫兰(bahram)一世(273——276年)继位后,受琐罗亚斯德教主科德(kirdir)的影响,改变了对摩尼教宽容的政策。摩尼想去东方的贵霜(kushan)地区,未被准许。他收到瓦赫兰一世的传唤,要他前往贝拉斐(bet laphat)朝廷。摩尼已经意识到凶多吉少,但是对信徒的关怀一如既往,在途中还访问了故乡高凯(gaukhai)的摩尼教社团。他於274年1月21日抵达朝廷,晋见瓦赫兰一世时,受到国王的指责,摩尼进行了抗辩,被投入监狱,2月26日死於狱中,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你可能会喜欢:

宗教文化:伊斯兰教可以喝酒吗

天主教不吃什么食物,你知道吗?

解析:道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探究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谁



明朝释迦摩尼佛像特征 了解一下

1、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多头大身长,体态丰臃,传世品较多。明代铸造的金铜佛像工艺精湛,造型比较优美。

2、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3、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4、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5、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6、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释迦摩尼名言

1、心如灵空,无所分别。

2、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

3、不取为实,不着为净。

4、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5、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6、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

7、永离诸相,心无所住。

8、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

9、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10、觉明虚静,犹如晴空。

11、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顶心无着。

12、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

13、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4、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15、愿十年渡,百年枕,千年缘。

16、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17、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18、万法唯心,一切皆造。

19、言语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20、立志如大山,积德若深海。

21、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

22、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23、以深净心,入菩提舍。

24、放下爱恨,一切顺其自然。

25、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26、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

27、见佛闻法勤修行,如饮甘露心欢喜。

28、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29、于法得自在,以道化群生。

30、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31、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32、慈济悲无倦,喜法舍烦恼。

33、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34、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5、普应群生心,庄严诸愿海。

36、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37、行如来行,住如来道。

38、所作众善为众生,悉以智慧而回向。

39、求一切智,净诸心海。

40、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

41、正念观察,调伏己情。

42、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43、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44、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45、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

46、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47、若无我相,则无增减。

48、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49、发起大悲心,勤求无上觉。

50、最清晰的脚印,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51、不住诸相,永断分别。

52、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

53、知身从缘起,究竟无所著。

5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55、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56、如地不倾动,如水普饶益。

57、但愿益众生,以此庄严心。

58、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59、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

60、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6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62、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

63、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64、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做佛。

6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66、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67、分别取向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

68、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69、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70、大慈无碍,大悲究竟。

71、入佛种性,到于彼岸。

72、如实观法,出生妙慧。

73、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

74、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75、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76、恒以深净心,供养于诸佛。

77、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78、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79、心常寂静,知足少事。

80、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81、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着。

82、于诸众生,恒起大悲。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这位伟大思想的巨人,后世有着许许多多的人受他感染信仰佛教,他的教导给予人们巨大和深刻的意义。本期的佛教故事,为你解析。

悉达多降生人间

摩耶夫人途中经过大花园,叫蓝毗尼园。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园子里面百花争妍,绿草如茵,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夫人漫步在花园中,看见一颗高大的无忧树,枝繁叶茂,犹如伞盖一样柔柔软软地垂下,夫人看得高兴,举起右手摸了摸枝条,太子就从右胁诞生了,披着一身金光。

阿私陀为太子占相

有位博学多识的星相学家,他名叫阿私陀来到王宫,细细地端祥安然而卧的太子,庄重地说:“非凡人!非凡人!太子相貌奇妙,面如满月,他是释迦族的光荣,他将会成为人世间的救主。”

举世无双的宫殿

净饭王为太子建造一座举世无双,奇妙无比的宫殿,命名为“四时宫殿”;进入宫殿,四季如春,楼上阁下弦歌不绝,宫女歌妓侍立左右,不知人间还有春去秋来的凄凉,不知人生还有悲欢离合的悲绪。

慧剑削发为僧

太子命侍从车匿将爱马犍陟牵出来,策马前行,彻夜不停。一路上人迹罕至,四周静寂之极。在密林深处,找到了他所理想的居所,太子削发改装为沙门(修道者),叫车匿将他削下的长发带回宫给父亲,作为纪念。

六年苦行修道

太子带领五个随从,来到尼连禅河的加者山苦行林中,为了寻求解脱,他静坐思维,身不着衣,不避风雨,每日仅食一麦或一麻,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已极度消瘦,但仍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

白猿献花果

太子来到伽耶山苦行林中,开始过其艰苦日子。他在树下跏趺而坐,不分昼夜,不避风雨,不卧不起,一心修习禅定。有时山谷中的白猿摘取花果来供养。但他内心丝豪没有懈怠的念头。鸟儿飞来了,在他头上做巢抱卵,撒尿拉屎,他不嗔怒,也不加驱赶,心性泰然。

牧羊女供养牛奶

悉达多结束苦行后,先到尼连禅河洗去了他身上六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体力。随从他的五个人见他这样做,都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去修苦行。

悉达多驱逐魔女

太子的威光惊动了六欲天上的魔王宫殿,魔王波旬心惊胆颤,害怕太子圆成佛道。便派了三个妖冶美丽的魔女去迷惑太子。魔女来到太子跟前,扭动着窈窕的身子,露出妩媚的笑容,挑逗太子情欲,而太子毫不动念!闭目静坐,稳如泰山。三个魔女自惭形秽,狼狈遁去。

菩提树下悟道

悉达多太子独自一人,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拾了一些草叶铺了一个座位,面向东方,盘腿静坐。当时发下誓愿:我若不能证到无上正觉,宁让此身粉碎,永不起此座!“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的凌晨,大彻大悟。

佛陀”初转

佛陀成道后,开始了四十年不间断的弘扬佛理,教化众生的活动。他最初说法,是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化度随侍过他的五个侍者阿若乔陈如等人。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说法,在佛教史上称为”初转法“。

佛陀弟子千余人

佛陀离开树林,来到他曾经修道的伽耶山尼连禅河边。他的目的是化度在这里修行的、拜火教的首领优楼频罗迦叶。佛陀感化了他,随后有五百个弟子皈依了佛陀。优楼频罗迦叶又说服了两个弟弟那提迦叶和伽耶迦叶,各带领自己的二百五十名教徒皈依佛陀,这时,佛陀弟子已有千余人。

回家探望父王

佛陀成道后的第六年,净饭王思念儿子,很想见他一面。佛陀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率弟子回国省亲。回到阔别十二年的故乡。他见到了父王,自然流露出的关爱之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父王万分激动。

罗睺罗”小沙弥“

佛陀回国省亲,讲经说法,王室宗亲纷纷披剃出家。就连净饭王的爱孙罗喉罗也随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弥“。过了两年,佛陀的姨母带着耶轮陀罗及五百宫女要求随佛陀出家,佛陀慈悲让她们出家为比丘尼,并且特制《八敬法》戒律,要求比丘尼众遵守。

国王皈依佛陀

皓月当空,大地银辉。佛陀在”竹林精舍“向一千二百五十诸比丘,宣说其深微妙法。而后,率众弟子暂离”竹林精舍“,走向北方的”祗园精舍“,沿途不断对民众施以教化。乔萨弥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闻佛说法,深受启迪,当即皈依佛陀。

娑罗树下涅盘

佛陀晚年疾病缠身,仍然到处讲经说法。来到拘尸那伽城外的娑罗树林,佛陀疲乏不堪,决定在这里入灭。在两株娑罗树中间,阿难搀扶佛陀右胁而卧,还对外道须跋陀罗说法,这是最后度化的弟子,说完便寂然入定,安祥而逝。这是公元前五四三年二月十五日中夜,佛陀寿八十岁。



达摩祖师是什么佛,达摩祖师是释迦摩尼吗

佛教是如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传入中国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中,佛教也算是在中国落地扎根,佛教如今也是成为了中国人的一个信仰,你知道达摩祖师是什么佛吗?

那么,本期佛教文化一起了解一下吧!

菩提达摩是南北朝禅僧,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

达摩祖师的弟子有慧可、道育、昙林等人。后慧可禅师得到达摩祖师心印成为禅宗二祖。因达摩祖师被奉为禅宗初祖,后世史书中的记载他的神话传奇很多。

菩提达摩又作菩提达磨,简称达摩,南北朝时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菩提本意为觉悟,达摩本义则是“佛法”。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中国佛教的一世祖师。

达摩祖师是释迦摩尼的第三十二代传人,参加《六祖坛经》咐嘱品第十。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着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

达摩祖师,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结束语】达摩祖师是从印度来到中国弘扬佛学的一位祖师。达摩祖师跟释迦摩尼并不是同一个人,在唐朝时期鉴真同样也去过日本弘扬佛学。



释迦牟尼佛十句语录

1、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2、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3、乐不放逸比丘,或者惧见放逸,彼已邻近涅盘,必定不易堕落。

4、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可靠。

5、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6、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

7、打开你的心胸,放开你的心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圆融,越来越豁达。

8、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9、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10、有许多东西,应该遗忘,比如仇恨和嫉妒;有许多事情应该铭记,比如爱和关怀。

释迦牟尼语录

1、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3、我们为了控制执著,必须观照好感觉的大门。

4、我们即是本身所想的模样,一切行为来自内在的想法,这些想法使我们造成今日所处的世界。

5、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7、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会很痛苦。

8、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9、美丽或丑陋,同样由五元素组成,与世间万物并无差别,宇宙之简令人惊叹,如果我们以艺者的眼光看待,那世间万物亦无美丑之分。

10、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报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

11、未来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大乘者,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

12、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13、世事茫茫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14、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5、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6、如果你不会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17、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18、不知道自己缺点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想要改善。

19、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20、远离一切虚妄想着,如是究竟到于彼岸。

21、向不同行业的人吸收新知。记住,要用请教的态度。

22、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开始。

23、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24、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25、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26、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27、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8、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没有人是因为偶然才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29、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複如是;入于众生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30、要晓得冤仇结了之后,生生世世报不完的,冤冤相报,那到什么时候才了?

31、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32、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33、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34、爱情与慈悲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在起心动念上不一样,一个心迷,一个心觉。

35、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

36、以佛心看人,周遭遍地人人皆是佛;以鬼心看人,则处处都是狰狞的鬼影。

37、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38、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

39、昨日事尚使你烦恼,通什么宿命;梦中鬼尚使你惧怕,开什么天眼。

40、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41、英雄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和平年代,铺在路上他就是路,砌在墙上他就是墙,不求闻达,甘于奉献。而一旦有外敌人侵,他坚硬的特质便展露无疑,瞬间化身战场利器,冲锋陷阵,勇猛无匹。

42、打开你的心胸,放开你的心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圆融,越来越豁达。



恭迎释迦牟尼佛诞辰日暨浴佛节 关于释迦牟尼佛诞辰日暨浴佛节

1、浴佛节的由来。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印度北部的兰毗尼园。传说佛陀降生时,大地震动,天雨滨纷,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周行七步,每走一步,足下生出一朵莲花。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种殊胜,未曾有之。当时兴起大家对佛陀崇高的敬仰,即塑佛太子像,每年佛陀诞生日以香汤净水灌之,延续至今。

2、浴佛的意义。当我们以虔诚、恭敬、欢喜之心来浴佛之时,还应有一种觉醒,觉醒到伟大慈悲的佛陀已经清净了,今天我们能浴佛只是佛的智慧、慈悲、善巧与方便,让我们借助浴佛的因缘来沐浴我们众生的心,让我们的心能够早离尘垢,让我们的福德智慧能够不断的增长。尘垢就是指我们种种贪嗔痴的烦恼,在当今的社会大家都知道人心不古,所以称为五浊恶世。众生不信因果,造种种的恶业,那我们怎么样来清净我们自己的心,又怎么样来帮助众生远离恶法呢?关键就要唤醒众生的觉醒,让大家都知道,谁都不喜欢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这个世界充满了你争我夺、私欲膨胀、不顾他人利益只图自己享受,那怎么样来改变呢?关键就是要让众生觉醒,让众生能够有妙上的智慧,要知道和谐世界应该从心开始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安乐,就希望能给我们周边的人安乐,能为世界的安乐贡献我们的力量。所以通过浴佛节,我们以虔诚心来沐浴佛的时候,就知道佛的慈悲,他应化这个世界就是来唤醒我们沉迷的众生,让我们能够多一点的智慧能够去除烦恼,一点点地去除,那就希望我们每天都能够增长一点点的智慧,我们就能去掉一点点的烦恼,所以我们手持香汤净水浴佛时,内心应当诚恳祝祷,愿一切众生袪除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令其自性身行、语言、心意都能保持洁净,愿社会清净安宁,没有暴力、诈欺、邪恶等事件,环境能够优美清净,如此藉着浴佛的因缘,发菩提心功德,净化自己与众生的一切烦恼尘垢,与一切众生共同清净身口意,共同美化我们的社会、国土,即可转五浊恶世为清净的人间净土,导邪曲人心为善良菩提,此才是浴佛的真正意义。

3、如何浴佛?

(1)以牛头栴檀、白檀、紫檀沈水,薰陆郁金香,龙脑香,零陵藿香等,放于干净的石上磨成泥状制作香水,置于干净的容器中。

(2)以好的土做坛,可以方,可以圆,大小皆可,随之变化,上置浴床,中间安置佛像。

(3)以其香汤沐浴,再以清水重沐,所用之水必须干净。

(4)两指沥取香水自顶上灌,此水又称吉祥水。

(5)手要轻,不要让净水溅出脚踏。

(6)用软毛巾将佛像拭净,并烧好香,遍薰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