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与佛教的区别 佛教和印度教的不同之处_佛印度教有多少年历史(印度佛教产生的时间)

2023-07-29 09:49:05 作者:天上掉下来的猪小妹。



印度教与佛教的区别 佛教和印度教的不同之处

1、起源不同

为何佛教被印度 抛弃 看看印度教的教义,就能明白

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奥义书集大成,六派哲学体系渐成,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宗教,其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释迦族的乔答摩·悉达多。

2、教义不同

印度教教义主要有主神论、种姓分立、因果报应、祭祀万能、吠陀经典。

佛教的教义非常丰富,基本教义可以用“四谛”来统摄,佛教的根本教理是“缘起无我”(大乘说“缘起性空”),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最根本特色是“三法印”。

3、宗教节日不同

印度教主要节日有排灯节、好利节、无遮大会。

佛教的主要节日有佛诞节、佛成道节、盂兰盆节等。



佛印度教有多少年历史(印度佛教产生的时间)

关于佛印度教有多少年历史,印度佛教产生的时间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怡怡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说起印度,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宗教大国。

2、目前在印度这片土地主要以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为主,其中印度教教徒信仰人数最多。

3、印度教和佛教是古代印度人自己开创的宗教,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是在古代尼泊尔一代流传出来的。

4、然而这两个宗教谁的历史更悠久写呢?现在我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佛印度教有多少年历史(印度佛教产生的时间)


5、 最早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地区的确都是信阳佛教的,众所周知,释迦摩尼就是出生于尼泊尔的兰毗尼。

6、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便是印度的主要宗教。

佛印度教有多少年历史(印度佛教产生的时间)


7、 在南亚佛教盛行的地区,发生了着名的伊斯兰教灭佛事件。

佛印度教有多少年历史(印度佛教产生的时间)


8、伊斯兰教先由突厥人在北印度传播。

9、突厥贵族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来传播伊斯兰教他们大肆烧杀抢掠摧毁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庙宇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

10、佛教和印度教同时受到了严重打击但印度教经过调整和反抗后与穆斯林征服者实现了妥协并继续生存发展而佛教却因为种种内外原因最终在印度消亡。

11、伊斯兰教可以说是踩着佛教的尸体进入印度的。

12、佛教徒最终避难到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是现今南亚唯一的全民佛教国家。

13、 印度教最早是婆罗门教,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

14、伊斯兰教灭佛之际。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异何在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这样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大乘佛教看看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异何在?

佛教和印度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的印度次大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佛教是印度文化的代表,公元前二十几末传入古老的中国大地。传入西藏后和西藏的本土文化和宗教相融合,并后来居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公元前2000年中叶,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进入印度西北部,并且处在低于哈拉帕文化(印度土着居民)发展的阶段,后来在各部落战争中雅利安人征服了土着居民,有余雅利安人是白种人,印度土着居民是棕色人种。

雅利安人就实行种姓制度,瓦尔那就是雅利安人为了区别和土着具名而实行的种姓制度,瓦尔那来自梵语,意思是有颜色品质的意思。

而藏传佛教的政教合一制度是由于当时藏传佛教在西藏占据重要地位,有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五大派系。于是藏传佛教自然而然的在西藏地区形成了实质的政权,并且日趋强大,后来由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弟子达赖正式创建由佛教执政的制度。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浅谈: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区别

“看的淡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时间过了,爱情淡了,也就散了。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那么,接下来随小编来看看本期大乘佛教带来的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区别。

大乘,梵文mahayana,中文音译为“摩诃衍那”。上座,梵文sthavira,中文音译为“悉提那”。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都自称是最正统的佛教。他们都以释迦牟尼为佛祖,都剃度落发等等。他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上座部佛教是一神论,(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似,)以释迦牟尼为唯一的神;大乘佛教是多神论,他们除了崇拜释迦牟尼外,还崇拜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等等。大乘佛教多神论的理由是,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只要你经念得好,都能成佛。比如地藏王菩萨,是真有其人的,他是朝鲜新罗人,唐朝时来中国九华山修行,他的名字叫金乔觉。圆寂(死)后肉身不腐,众僧以为神,曰“地藏”。大乘佛教信奉的神还有很多。

2、上座部佛教认为要想到达彼岸,修成佛果,主要依靠“自度”,用白话说,就是要像释迦牟尼一样,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学习,明白自然是不可抗拒的,人要顺其自然,得成佛果。一个人要想修成正果,必须“自度”,“自度”是唯一的途径;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教信徒,不仅要“自度”还要度他人。所谓“度”就是过河,上座部认为,你想过河,你就自己游过去;大乘佛教认为,佛教信徒不仅要自己过河,还要帮助他人过河。

3、上座部佛教认为,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佛,社会也需要俗人;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出家,那是最理想的社会。

4、在哲学义理上,上座部佛教认为,“我空法在”,承认客观空间物体的存在,否定自我的实在性;大乘佛教认为,“我法皆空”,宇宙中,不仅自我不存在,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你天天面对电脑,感觉电脑的存在,是你心灵感觉到电脑的存在,电脑才存在。没有你心灵的感觉,电脑就不存在了。而上座部佛教认为这也太牵强附会了,你面前明明有一台电脑,不管你感觉没感觉到,电脑都是存在的。

5、上座部佛教认为,一个人要想修成佛果,不仅要学习,作功课,还应该身体力行,亲身体验菩萨行;而大乘佛教认为,信徒要想修成佛果,主要是道德修养,遵守寺规,主要是念经。

6、上座部佛教的经典主要是《阿含经》,这部释迦牟尼亲自传授的经,而大乘佛教的经典很多,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盘经》、《法华经》等很多。这些经都非释迦牟尼口授,而由后人所撰。

7、上座部佛教信徒吃干净的肉,也喝牛奶,羊奶,释迦牟尼就是在身体虚脱后,喝了一女孩供奉的羊奶,恢复体力后才悟道成佛的;而大乘佛教信徒只能吃素,与动物占边的东西都不能吃,奶、蛋都禁食。

8、上座部佛教信徒主要是年幼时当和尚,年长后即可还俗,特别是现在;大乘佛教出家当和尚是一种人生命运的选择。一旦出家当和尚,那将是终生青灯黄卷,暮鼓晨钟。(当然,佛教居士除外)

9、上座部佛教流行于东南亚国家;而大乘佛教流行于中国,日本,朝鲜。



基督教和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基督教和佛教的区别是其本质不同、性质不同、宿命观不同等。

具体如下:

本质不同:

佛教是哲学思想,与人的灵魂获得安宁以及灵魂的命运去向没有帮助。

基督教是神建立的教会,是要拯救人的灵魂回到创造人生命的上帝面前。

性质不同:

佛教是教导人的一种思想,只能教人认识一些道理,而人却将思想当神来拜,本质上是在拜虚无的对象。

基督教是神亲自向人显明的唯一的真理,人可以靠信耶稣基督,生命灵魂回到上帝面前恢复圣洁。

宿命观不同。

基督教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神注定的。

佛教认为,明白了而去信,这叫“正信”,不明白而硬去信,这叫“迷信”。



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区别 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有什么区别

国土面积与人口区别:印度属于南亚国家,与我国陆地相邻;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人口约。印度尼西亚属于东南亚国家,是一个由个岛屿组成的国家。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人口约。不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人口相比,印度要比印度尼西亚大得多。

经济实力区别:,印度gdp总量亿美元,人均gdp为元。,印度尼西亚gdp总量亿美元,人均gdp为元。从经济上来比较,印度尼西亚要比印度富裕许多。

民族与信仰区别:印度有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人口。宗教信仰以印度教为主;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为次。印度尼西亚有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爪哇族,约占全国人口的,宗教信仰以伊兰教为主,约占印度尼西亚的人口,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



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哪些本质区别

众人皆知佛教文化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最早的佛教并非是直接进入中原地区,而在先在西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传播之后才正是传入大陆内部。

那么,本期了解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哪些本质区别。

目前的佛教可以分为南传和北传(这包括密宗或西藏佛教),如同基督教中的天主教和新教徒。一个人如果想要清清楚楚明白两方的真正区别必须进一步在双方的教法中作个研究,偏见的极端份子都出来阻止信徒众参阅另一宗派的教法,正如其他宗教的极端份子时常都在设法阻止教徒们参阅其他宗教的经典,除了本教的‘圣经’。

这并非符合於迦罗摩经(kalamasutta)中佛陀大方观点的教法,“如果本宗的教义都是对的,他们应该可以面对其他宗教的对照”。同样的如果一位比丘的戒很清净,当在家众知道有关比丘众持的戒律,他不应该起疑虑。

菩萨道和阿罗汉道是在北传和南传的教法中最重要的区别。前者提倡菩萨道而后者倡导阿罗汉道。北传教徒承认菩萨是自利利他的(这是指在自修中同时教导他人道途),而指责阿罗汉道是自私的(只修到本身证道而已)。南传教徒却承认最要紧是尽力修至脱离轮回(连续不断的生死循环)然后才教导别人。

这意味,对於南传教徒来说,修阿罗汉道并不自私,不过尝试渡他人解脱的工作,应该自己先证到解脱之后,才有资格来实行这份工作。一开始就要去渡他人,可能实际上是一个藉口来逃避挨受修道中的困难。

如果我们观察佛陀的一生,可以看到佛陀在证道之前,并没有尝试教导或渡化众生。相反的,他运用本身到极限来修道,甚么的痛苦他都忍受过。他了解到在过去,现在或将来也没有另一个苦行者可能会受多过於他的苦,最多也只能相等於他。

他只在证道之后,才开始教导众生。如果他试图在修道之期间去教导众生,可以说,他不可能证果,因为这果位最困难证到的。要奋斗至脱离轮回应行相反於一切众生的倾向,开始我们应该先舍去世间上的执着,然后才开始认真的坐禅。

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指传布于南亚的佛教。分布在南亚地区的佛教,可大别为四类:1、流布于现在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国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2、兴起于越南,而与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3、过去在柬埔寨曾盛极一时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4、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等地所传的南海佛教。



佛教自度的句子

1、渡了心,才能过安心。

2、渡人,渡心,渡自己!自然是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在不同的场合,每个人的特长和能力都是不同的,互相帮助,才能有更好的结果,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渡人,要先将自己渡好了,如果自己根本没有功德本力,就没有渡人的资本,反过来说,他人又是成就自己的根本,因此,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放过自己,就是帮助别人。

3、再苦再难靠自己,你要活得有尊严,有底气,你要让自己看得起自己,哪怕再苦再累,也决不放弃。

4、渡人渡心,心是根本。

5、你是你人生的作者,谁都不能帮你去写;没有人会陪你一辈子,指望谁都是白扯。担子沉重,咬牙也要挺住,因为你是人物不是废物;心中有苦,没必要逢人就诉,若不身在其中何来感同身受。

6、佛度有缘人,不是什么人都度,心中常想佛億佛毕竟见佛,万法放下只见如来,时时刻刻观察内心想法保持一个平静心去面对一切自然看人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来的明去得白。

7、谁来渡,只有自己渡。

8、渡自己,才能无畏惧。

9、再苦再难靠自己,这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牛逼,只希望自己能够独当一面,无惧人生任何风雨。

10、再苦再难靠自己,想成功,就自律,当你自律,你将无敌,当你自律,你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11、佛说,给你修路的,是你自己;埋葬你的,也是你自己;帮助你的,是你自己;毁灭你的,也是你自己;成就你的,自然还是你自己。所以佛说:自作自受,自性自度!

12、金钱财富终是过眼云烟,拥有一切终是浮华如梦,人这一生就是个过程,别想太多庸人自扰。

13、善于渡心的人,会更注重丰富内心、在生活中沉淀自己,追求自己心之所向。

14、愿你我终能风雨无惧,欢喜人生,渡人渡心亦渡己!

15、再苦再难靠自己,你要相信自己,给自己点勇气,给自己点信心,去战胜所有的困难。

16、自渡者有天渡,人不自渡,天也难护。

17、人这一生,钱财利益只是物质,品德良心才是瑰宝。

18、佛渡有缘人:世上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19、再苦再难靠自己,不要急,慢一点,稳一点,只要今天的你,优秀于昨天的自己,你就已经成功了。

20、看不开的事,要学会放下,解不开的结,要学会看淡。人生得得失失,你我终将一无所有。学会包容,是对他人的体谅,学会遗忘,是对自己的宽容。

21、当别人失意忧愁时,给别人一点温暖,就是渡人。

22、找准自己的的位置,看清自己的价值,做最好的人。

23、渡人如渡己,渡己也是渡人。

24、渡人,渡心,渡自己,以一颗心去摆渡生活,终会有欢喜人生。

25、世人皆苦,唯有自渡。

26、人这一生,皆在渡,渡人,渡心,渡自己。

27、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也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人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咄咄逼人,不要论人是非,懂得为人处世的分寸,留一点空间给别人,也是留道路给自己。

28、渡是一种心态,要看得淡,放得开。

29、渡人,度心,度自己!

30、看不惯你的人,让你明白原谅的意义;你看不惯的人,让你懂得包容的内涵。

31、渡心,渡灵魂。

32、渡人,等于渡己,你对别人的舍,有朝一日,便会反馈到你身上!

33、人生,事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事了;人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人了。

34、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与人有路,与己有退,做人,踏踏实实,无愧于心才能得到回报!

35、人生再难,再穷,再苦,如果想要走捷径,永远是不可取的,最好的捷径就是老老实实地做人,熬住人生的苦,然后坚持下去,才是唯一一个自渡的方式。

36、再苦再难靠自己,有苦自己尝,有累自己扛,扛不住,就硬扛,你要相信,一切都可以扛过去的。

37、拿自己的心尺去度量别人,人人都不够尺寸。

38、渡自己,人这辈子,就是渡自己的过程,伤心的时候,学会坚强,争执的时候,学会克制,他人不理解时候,学会释怀!

39、渡人,如同渡己,渡己,亦是渡人。只要,糊里糊涂的过着,问心无愧的活着,就是最好!

40、人生路上遇风雨,才发现,路必须自己走,苦必须自己受;生活路上有苦甜,才发现,伤必须自己舔,槛必须自己过。

41、再苦再难靠自己,人都是逼出来的,你要逼自己一把,否则,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42、孟婆人间三世恨,渡尽所有世人,唯独忘渡自已。

43、生活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在渡,所以该来的总会来,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接受与包容。

44、万般皆苦,唯有自渡。

45、渡是一种担当,要吃得苦,受得罪。

46、渡己,渡人生。

47、人生中苦不苦,是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挺过去,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48、人这辈子,就是渡自己的过程,伤心的时候,学会坚强,争执的时候,学会克制,他人不理解时候,学会释怀。

49、包容自己,才能更好地包容生活;充实内心,才能更好的做到包容。从此,做一个凡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也不念过往的人。

50、渡己,等于渡人,严于要求自己,成就自己,便有更多用武之地!

51、渡心,抬手拂去心头的尘埃,欢喜人生。

52、佛说:人这一生,都是在渡。渡人,渡心,也渡自己!

53、当别人深陷烦恼时,给别人指点迷津,就是渡人。

54、别人可以带领我们,却无法代替我们。别人给我们提的建议,我们只需要做辅助参考,不能让别人左右了我们的选择。

55、渡是一种看开,渡是一种包容,渡是一种承担,渡是一种洒脱。渡,是一种旁人不懂的大度,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释怀。

56、什么是渡?渡是一种看开,渡是一种包容,渡是一种承担,渡是一种洒脱。渡,是一种旁人不懂的大度,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释怀。

57、佛说:再苦再难,也要靠自己。

58、人,就是酸甜苦辣的一生,既有春风得意之时大嚼生活的滋味,也有失意时候的索然无味,其实真正的人生不能只在得意时品尝,更要在失意时找寻人生的真味。

59、求人不如求己,可以自立自强才能顶天立地。

60、当别人迷茫困顿时,给别人指明方向,就是渡人。

61、慈悲为怀,待人宽宏。

62、善于渡心的人,无论生活何种模样,都能以淡泊的态度去面对,都能带着感恩的心去善待身边的一切。

63、再苦再难靠自己,虽然有点狼狈,还有点惨,没关系,靠自己的人,最光荣,最值得骄傲。

64、人这一生皆在渡,渡人,渡心,渡自己。

65、渡己,是知道自己的闪光点,也悦纳自己的不完美,始终做一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的自己。

66、因为聪明只是一种天赋,而渡人,却是一种胸怀。

67、虽然时间过得飞快,但是生活的道路曲折而漫长。带着渡人,渡心,渡自己的思绪让这个曲折漫长的生活富有意义!

68、渡心,是一种灵魂的升华。

69、人生其实就是,自己渡自己。

70、渡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也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71、做好自己,与佛同行。

72、生活冷暖自知,自己懂自己,时间就是最好的过滤器,会帮助你沉淀所有的烦恼,人生路还长,别太悲观,要学会看淡人生,沉淀心情,人生的苦与乐都是一个过程,生活是一种考验,苦尽甘来才是最好的人生。

73、渡是一种大度,要容得下,放得下。

74、佛语:渡人如渡己,给人生留点余地。

75、舍不得,就留着。

76、人生在世,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渡!

77、再苦再难靠自己,你要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78、没有人能理解我们的真实处境,所以遇到事情,只能靠自己做选择。你是你人生的作者,谁都不能帮你去写;没有人会陪你一辈子,指望谁都是无用。

79、佛曰: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80、渡是一种洒脱,要乐观活,轻松过!

81、佛说:众生皆苦渡人就是渡己,那谁能渡得了自己!

82、因为有渡人之心,所以一个人总能在纷杂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一处心安之所。

83、拿自己的心胸去容纳别人,人人都有过失。

84、人都是在尽力地做好自己,演好所需要的角色,这一生,忙忙碌碌,哪有不辛苦的。

85、佛说:自作自受,自性自渡。

86、再苦再难靠自己,别让别人把你看不起,遇到点挫折和困难就想放弃,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

87、放不下,就记着。

88、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89、佛说:人间疾苦,先渡自己,再渡别人。

90、渡人,渡心,渡自己: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91、世间有佛,佛普度众生,人间有人,人先渡自己!

92、众生皆苦,别人渡,不如自渡,自娱自乐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

93、再苦再难靠自己,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让喜欢你的人更喜欢你,让瞧不起你的人高攀不起。



佛教道教的区别是什么

1、背景

佛教来源于印度尼泊尔,位于西方。道教生于神州,位于西方。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2、学术研究

道教源于华夏,华夏自古以来讲究把事情分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后四象化五行,为事物发展的五种形态。佛教说的地风水火是印度思想,为物质构成,正因地风水火是物质构成的说法,道教说物质的时候也会说地风水火。

3、入世态度

佛教认为一切都是空气,但佛教毕竟是印度来的,带有印度教原有的思想。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中说灵魂是根本,肉体是衣服,人死了再如轮回,好比是一个人换一件衣服一样,所以注重下辈子。

道教是很入世的宗教,在古代各行各业的拜的祖师爷几乎都是道家人。今人熟知道门五术都是为世人服务的方法,而不是远离世人的窍门。从历史和现实看佛教比道教更讲究出世,从佛陀时代佛教就讲究离恩爱出家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