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_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2023-07-24 22:11:36 作者:健猪小蜜子



常见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常见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欢迎

阅读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勾践伐吴说》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3、《纪念曹娥说》

《后汉书曹娥传》记载,曹娥,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

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4、《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是如何产生的呢?在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后会有着什么样的历史传说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欢迎

阅读

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屈原是

战国

时代的楚国人,二十二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辅助楚怀王。其时楚怀王受到奸臣的进谗,没有接受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说客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逼他割地献城,后因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

屈原知道后悲愤欲绝,上书请求顷襄王为怀王报仇。但顷襄王窕宠信奸佞,不思振复,将屈原削职放逐江南,其后楚国被秦国攻陷,亡在旦夕。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在极度忧愤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岁时) 农历五月五日纵路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楚国人民闻讯,纷纷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屈原的身影。这便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但由于人们祭屈原的米,都让江上的蛟龙吃掉,故后来人们改用粽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棕子的风俗。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作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关于端午节来源的名人故事

除了世人所熟知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外,端午节的起源还与以下历史名人有关。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端午节来源的名人故事,

欢迎

阅读

屈原

屈原是

战国

时代的楚国人,二十二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辅助楚怀王。其时楚怀王受到奸臣的进谗,没有接受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说客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逼他割地献城,后因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

屈原知道后悲愤欲绝,上书请求顷襄王为怀王报仇。但顷襄王窕宠信奸佞,不思振复,将屈原削职放逐江南,其后楚国被秦国攻陷,亡在旦夕。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在极度忧愤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岁时) 农历五月五日纵路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楚国人民闻讯,纷纷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屈原的身影。这便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但由于人们祭屈原的米,都让江上的蛟龙吃掉,故后来人们改用粽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棕子的风俗。

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宁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来源: 广东建设报

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自刎而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后化为涛神,从此钱塘江常发怒潮,以五月初五潮水最为凶猛,直冲越国境内,人们传说这是伍子胥在显灵。



常见有关端午节的诗句 常见有关端午节的诗句有哪些

1、《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2、《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3、《谢人送粽》

唐·杨巨源

来时三月春犹在,到日端阳节又临。

珍重主人意勤腆,满槃角黍细包金。

4、《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端午节来历的故事100字)

大家好,今日小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端午节来历的故事,端午节来历的故事100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端午节来历的故事100字)


1、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在过节的同时还要了解节日背后的故事,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仅供参考。

2、 端午节历史故事 一、曹娥的故事 东汉时期,曹娥的父亲溺死在江中,年仅十四岁的孝女曹娥,昼夜沿江一边哭号一边寻找父亲的遗体。

3、寻尸未果,孝女曹娥亦投江自尽,与父亲一起团圆。

4、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5、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6、 二、纪念屈原 战国时期诗人屈原,遭到奸佞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在农历五月初五,悲愤难捱,跳入湖南的汨罗江而死。

7、民众对他的精神而感召,在五月初五这天,将粮食、肉糜用竹叶包裹后投入滚滚的江水中,以防鱼虾吞食屈原的尸首。

8、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9、 三、纪念伍子胥 楚国人伍子胥,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以报杀父兄之仇。

10、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告诫,受谗言赐子胥宝剑自裁。

11、子胥本为忠良,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死后将眼睛悬挂在吴京的东门上看越国灭吴,便自刎而死,吴王夫差闻言大怒,将伍子胥的尸体投入大江,因此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12、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13、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14、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15、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

16、“端午”(端五),“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17、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18、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作文】端午故事

太阳刚刚升起。我慵懒的穿上衣服,一转身,看见地上一盆江米,挨着一堆捋得整整齐齐的粽子叶原来今天是端午节啊!

洗了脸,坐在小凳上。看着姥姥娴熟地包着一个又一个的粽子,不禁也心痒起来。姥姥,我想包一个粽子。行,但是你会包吗?没问题!看都看会了~

我自信满满的拿起粽子叶,学着姥姥折成筒的样子,再放进一把江米,封上口。眼见就要成功,可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粽子叶裂开了江米逃脱了粽子叶的束缚,纷纷滑回盆里,我还没反应过来,的,已经只剩几粒江米了。我只好重新包。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我对挑选粽子叶也上了心。姥姥的粽子叶里,有去年用过的,比较软和,也有今年新买的,很硬邦。我想,大概硬的比较容易裂开吧,于是就选用了去年的粽子叶。可是由于太软,已经没有了韧劲,轻轻一碰便裂开了口子,我又一次失败了。是我判断失误?我半信半疑的拿起了新粽子叶,可是因为太硬,使劲一折断了。面对这样的事实,我无语了。这时,姥姥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傻孩子,你不会两样搭配着用吗?我照姥姥的话去做,果然好了许多。

不料,刚出狼穴,又入虎口,在添加江米的问题上,我又遇到了困难。粽子叶折成的筒下面有一个小洞,总是会漏出江米。我正焦头烂额,忽然瞥见姥姥总是先用一小点江米严严实实堵住那个口,再添江米,我也学着姥姥的样子做,果然不再漏米了。

虽然主要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还有一些小问题,我慢慢克服,终于弄出了粽子形状的一个东西。接下来该捆马莲了。我在捆的过程中,由于太用力,粽子叶又裂开了。我赶忙又贴了一张粽子叶,当补丁,然后重新捆马莲。很长的马莲,我还是觉得不够,又接了一段上去,给我的小粽子来了个五花大绑。一个崭新的粽子诞生了!

粽子入锅了。怀着期待和忐忑的心情,我等了几个小时。说期待,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包粽子,说忐忑,就是害怕我的小粽子在几个小时的过程中熬不住,变成一锅粥。

终于,粽子出锅了。在那么多的粽子里,就属我那个带着小补丁、五花大绑着的粽子最显眼了。我不禁期待起自己的粽子来。扒开粽子叶,洁白的米粒露了出来,粽香四溢。虽然很小,可尝了一口,还是美味无穷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多好啊!

这就是我的端午故事,就让它伴着棕香结束吧。同时期待你的故事哟。



【端午节作文】端午故事

太阳刚刚升起。我慵懒的穿上衣服,一转身,看见地上一盆江米,挨着一堆捋得整整齐齐的粽子叶原来今天是端午节啊!

洗了脸,坐在小凳上。看着姥姥娴熟地包着一个又一个的粽子,不禁也心痒起来。姥姥,我想包一个粽子。行,但是你会包吗?没问题!看都看会了~

我自信满满的拿起粽子叶,学着姥姥折成筒的样子,再放进一把江米,封上口。眼见就要成功,可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粽子叶裂开了江米逃脱了粽子叶的束缚,纷纷滑回盆里,我还没反应过来,的,已经只剩几粒江米了。我只好重新包。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我对挑选粽子叶也上了心。姥姥的粽子叶里,有去年用过的,比较软和,也有今年新买的,很硬邦。我想,大概硬的比较容易裂开吧,于是就选用了去年的粽子叶。可是由于太软,已经没有了韧劲,轻轻一碰便裂开了口子,我又一次失败了。是我判断失误?我半信半疑的拿起了新粽子叶,可是因为太硬,使劲一折断了。面对这样的事实,我无语了。这时,姥姥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傻孩子,你不会两样搭配着用吗?我照姥姥的话去做,果然好了许多。

不料,刚出狼穴,又入虎口,在添加江米的问题上,我又遇到了困难。粽子叶折成的筒下面有一个小洞,总是会漏出江米。我正焦头烂额,忽然瞥见姥姥总是先用一小点江米严严实实堵住那个口,再添江米,我也学着姥姥的样子做,果然不再漏米了。

虽然主要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还有一些小问题,我慢慢克服,终于弄出了粽子形状的一个东西。接下来该捆马莲了。我在捆的过程中,由于太用力,粽子叶又裂开了。我赶忙又贴了一张粽子叶,当补丁,然后重新捆马莲。很长的马莲,我还是觉得不够,又接了一段上去,给我的小粽子来了个五花大绑。一个崭新的粽子诞生了!

粽子入锅了。怀着期待和忐忑的心情,我等了几个小时。说期待,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包粽子,说忐忑,就是害怕我的小粽子在几个小时的过程中熬不住,变成一锅粥。

终于,粽子出锅了。在那么多的粽子里,就属我那个带着小补丁、五花大绑着的粽子最显眼了。我不禁期待起自己的粽子来。扒开粽子叶,洁白的米粒露了出来,粽香四溢。虽然很小,可尝了一口,还是美味无穷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多好啊!

这就是我的端午故事,就让它伴着棕香结束吧。同时期待你的故事哟。



关于端午节的关于端午节的名言

关于端午的名言如下:

1、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端午三首》其二

2、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5、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6、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

7、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8、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上元夜》

9、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10、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宋赵长卿《醉落魄重午》



关于端午节的关于端午节的名言

关于端午的名言如下: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端午三首》其二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上元夜》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宋赵长卿《醉落魄重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