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往初期中心行政机制的利害

2021-12-06 20:52:50 作者:删除、过去

论唐朝初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利弊

摘 要:唐代职官体制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中央和地方职官体制,中央职官制度以中央行政体制为重。由三省六部制、翰林院、枢密院三方面组成的,其中主要的就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管诏令,门下省处理日常,尚书省执行行政,为中央行政制度核心,六部分别为吏部、刑部、工部、礼部、兵部、户部,分工明确,各有所职。该三省六部制对当时的社会和唐以后的行政制度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时代欠缺性。

论唐朝初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利弊
三省六部制

唐朝自李渊建国(公元618年),到朱温灭唐(公元907年)。中间经历了20个皇帝和一个武后执政共290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其辉煌时期集中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号(627—649)、武后武瞾执政及自立皇帝(655—705)、唐玄宗李隆基开创的开元之治(712—741)。这个时间段的皇帝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贤才,贞观年间,太宗重贤能是出名的,他不仅让臣下留心物色人才,自己也处处留心。因此才有像马周、李勣。武则天也是重视人才的掌权者,将刘苑封为礼部侍郎;李隆基量才任官,才出现重臣张九龄、宋璟、姚崇。由此可见,在辉煌的时代,有了伯乐,千里马也被熟知。有了皇帝的重视,贤能也就人才辈出。出谋划策的人多了,也有利于改进行政体系,进而改善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也正是由于唐朝人才济济,当时的中央行政体制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发现当时的中央行政体制的合理性和欠妥方面,正是本论文的研究方向。

唐朝的中央行政体制由三省六部制、翰林院、枢密院三个方面构成。三省六部制分别为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以及隶属尚书省的吏部、刑部、工部、户部、礼部、兵部六部组成,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翰林院是唐玄宗时始设置的,有着“内相”的职能。枢密院为宦官参与政务决策的机构。其中中央行政体制主要的是三省六部制,其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结晶,有着不可否定的科学性。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确立

李渊父子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夺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赢下了天下,建立了唐朝。由于隋朝和唐朝的统治集团都是关陇集团,思想和文化都相距很近,而且唐朝统治者在隋发现了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府兵制、科举制的优势,但是,其也有不可避免的欠缺之处,隋朝由于三省六部制还没有完全确立下来,实际上,依然是尚书省掌宰相职权,隋文帝躬亲细作导致皇帝专权高度集中,唐朝统治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完善改进了三省六部制。

南北朝时期,三省依然是一个皇帝的秘书、咨询性质的行政体制。南朝职官制度至梁发生了几个重要的变化:尚书、中书、门下开始正式有省名和下属的职责,将三省位于虚衔的三公之后,尚书令和仆射的官品上升至侍中和中书监的上面。梁时,尚书省职责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门下省的职责是“封玺书”,集书省的职责是省奏章,有不同意的,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职官由此开始从事务型转向政务型。南朝重要职官还是有欠缺:门下中书的性质还是皇帝的秘书,士族占主导地位,所以三省官员只能不能做到位。北朝的情况从形式上看比较复杂,其实也和南朝发展同样方向,中书门下依然处于禁中,发展不平衡,依然是皇帝的侍从地位。

到了隋朝,三省正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它在吸收南北朝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改进的,并没有推翻之前原有的机构,重头开始。

“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

高祖践极,百度伊始,复废周官,还依汉魏。唯以中书为内史,侍中为纳言,自余庶僚,颇有损益。”

隋初建立三省六部制,尚书六部二十四司确定,与九卿职能分裂,六部负责政令,九卿负责事务,成了两个互相联系的不同系统。

就尚书省系统来说,其改官是在南北朝的积极因素上整理改进的进行的。吏部依照北齐,增加司勋,礼部依照梁,度支合一,兵部依照周的夏官府,形成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工部依照周的冬官府独立成部,各部模仿梁分为六部二十四司。门下省成为一个严密的组织,除省名外,机构、长官名字都从北周发展而来。中书省的名称和长官内史令名称源自梁、北齐和北周。炀帝即位后,三省成为了一个按职能和政务处理程序分工的有机整体,不再是南北朝以来与集书、秘书、内侍等省相同的地位。诏令必须通过三省才能运行,他们有分工也有合作,共同构成了最高政权机关。唐初,三省六部体系进一步完善,统治者把内史令改为中书令,民部改为了户部。宰相不再是个人,而变成集体,中书令、门下侍中中带有平章事的三品官员成为真正的执政者,其他三省长官不能贸然去政事堂参加议政。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有着跨时代的意义。

相关推荐